[20]元朝疆域:蒙哥汗去世,遺留下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裏不哥,忽必烈成為未來蒙古帝國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為波斯汗後,由於遠離蒙古高原,而沒有要求繼承大汗位。剩下的隻有忽必烈和阿裏不哥。阿裏不哥作為幼子,已經成為蒙古汗國本土上的統治者,並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紮營。作為蒙古地區的統治者 ,他準備在蒙古召開庫裏勒台,以確保他被舉為大汗。而忽必烈搶在他之前行動。他率軍從武昌北上,在中原的開平上都府(位於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 ,早些時候,他隻是在這兒建起了他的夏季駐地。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黨羽,即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當時他44歲。
按成吉思汗的法律,這次倉促的選舉是非正式的。按傳統,庫裏勒台應該在蒙古召開,會前應召集成吉思汗
的四個兀魯思的代表們出席。阿裏不哥在蒙哥的丞相、克烈部聶思 托裏安、教徒學魯合的支持下,也毫不躊躇地在和林悟取大汗稱號。在漢地,控製著陝西和四川的蒙軍將領們傾向於阿裏不哥一邊,但忽必烈不久就把這兩個省的軍隊爭取到他一邊。忽必烈的副將們在甘州東部(甘肅境內)打敗了阿裏不哥軍,這次勝利鞏固了忽必烈在對蒙古統治下的大理、西夏、吐蕃、金朝、南宋的所有權。忽必烈把他的優勢兵力向大蒙古汗國本土推進,他於1260年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裏不哥朝葉尼塞河上遊撤退。接著忽必烈錯誤地設想戰爭已經結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軍隊後,回到中國。1261年年底,阿裏不哥卷土重來,驅逐了這支駐軍,並進軍迎戰忽必烈。在戈壁邊境上打了兩仗。第一仗忽必烈獲勝,然而;他再次錯誤地沒有追擊阿裏不哥,10天後打了第二仗,盡管戰鬥十分激烈,但卻沒有決定性的勝負。
站在孛兒隻斤.阿裏不哥一邊的有窩闊台係的領導人、塔爾巴哈台的葉密立地區的統治者海都和察合台宗王阿魯忽(Alghll或AlllghLI),阿裏不哥曾幫助阿魯忽從其堂兄妻、兀魯忽乃手中奪得察合台兀魯思。由於這一支持,阿裏不哥的勢力與忽必烈的勢力相匹敵,直到將近1262年年底,阿魯忽背棄阿裏不哥投靠忽必烈(看下文,第331頁)。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變了形勢。當忽必烈趕走了阿裏不哥的人,重新占領和林時,阿裏不哥被迫在伊犁河流域與阿魯忽作戰。阿裏不哥被兩軍拑住,最後於1264年投降忽必烈。忽必烈為了籠絡人心,沒有殺他,但是,處死了阿裏不哥的主要支持者,包括聶思托裏安教丞相孛魯合。為謹慎起見,他把阿裏不哥作為重要俘虜囚禁起來,直到1266年阿裏不哥去世。
趁著忽必烈和阿裏不哥的內戰,西北地區的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紛紛自立,此時尚在西亞進行西征的旭烈兀也準備自帝一方,不論忽必烈還是阿裏不哥都隻得到一部分宗王支持,沒有召開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子嫡係後裔參加的大忽裏台,忽必烈不被廣泛承認,於是,忽必烈將大汗在西亞的直轄地(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境)封給旭烈兀換取旭烈兀的支持,旭烈兀建立伊兒汗國(其實旭烈兀留在西亞忽必烈也沒辦法,但忽必烈給了旭烈兀統治的合法性)。忽必烈將大汗在中亞的直轄地(阿爾泰山以西直到阿姆河的農耕和城郭地區)封給察合台汗阿魯忽換取阿魯忽的支持。而欽察汗國早在元定宗貴由和元憲宗蒙哥統治時期已經取得實際上基本獨立的地位。 因為大蒙古國 (蒙古帝國)的分裂,忽必烈實際管轄的政治版圖僅止中原地區、東北地區(包括整個黑龍江流域)、吐蕃地區(包括今青海、西藏等地)、蒙古草原全境,西伯利亞南部地區以及今新疆東半部。
[21]驃人:驃人,緬甸古代民族,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遷入伊洛瓦底江流域後,在緬北建立卑謬王國,亦即通常所謂的驃國。受印度文化影響,佛教極盛,擅長音樂。唐代有驃國王子來訪長安。832年,驃國被南詔攻滅,驃人大批南逃。11世紀緬人建立蒲甘王朝後,驃人漸為緬人所同化。
[22]泰人:泰國的傳統史書中,由於受到印度文明的影響,習慣性的要把自己的祖先和印度攀上親戚。例如,曆代國王都有一個羅摩(Ra米a)的稱號,這個稱號就是來自於印度的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主角,英雄羅摩。由於佛教的影響,曆代國王也喜歡自稱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帝的子孫,並且把族源追溯到阿育王那裏。
進入現代後,由於顯而易見的人種差異,這種說法已被澄清。最早係統提出泰族起源理論的是英國教授古貝裏(TerriendelaCouperie)。古貝裏認為泰族發源於中國長江流域,為百越族群一支,當華夏族向南擴張時,百越被迫南遷至今天的雲貴高原,在那裏繁衍生息了一段時間後,建立了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詔王國。南詔國打敗過中國唐朝,實現了獨立。然後將版圖一直伸展到中南半島。這便是中南半島上泰族的由來。中國的元朝滅掉了南詔之後的大理國,族群向南逃亡,大規模進入中南半島,遂在中南半島上建立起各個泰族人的國家,並逐步征服和消滅當地原住民孟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