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群島位居中國廣東、海南島、台灣島及菲律賓呂宋島的中間位置。東沙群島位於國際航海重要的交通樞紐,北距汕頭港260公裏,南距西沙群島450公裏,東南距馬尼拉780公裏,東北距高雄港及澎湖馬公港分別為440公裏、425公裏,西北距香港315公裏,西南距海南島榆林港670公裏。為南海諸島的最北麵,距離東北方的高雄港444公裏,南距南沙太平島1185公裏。
整個東沙群島海域麵積廣達5000平方公裏,在南海諸島中算是大島之一。東沙群島中的東沙島長約2.8公裏,寬約0.7公裏,麵積1.8平方公裏,是南海諸島中麵積第二的島嶼,僅次於西沙永興島。它平均高出海麵約6米,東北麵稍高,達12米,西南麵次高,約8米。整個島嶼呈四周高中間低形態。中部低地積水呈湖,湖深1至1.5米,湖口向西開口。1965年7月擴建東沙島時,淺湖被填平,北麵沙堤上修建了機場,使島嶼麵積擴大。島上的地下水來自下雨時儲積沙層中的淡水,由於海水的滲入,沙層中淡水被鹹化,不能飲用。東沙島目前由中國台灣駐守。
東沙島古稱“落漈”、“南澳氣”、,又稱“大東沙”,因位於萬山群島之東,故稱為“東沙”。是南海諸島曆史中最早被中國開發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晉代即已為中國人所認識。裴淵《廣州記》記錄:“珊瑚洲在(東莞)縣南五百裏。昔人於海中捕魚,得珊瑚。”所說“珊瑚洲”,即指的是東沙島。早在秦朝之際,秦朝為求恢弘宣揚其文化、武功,而有交阯、九真、日南之開拓,是時三沙納入秦版圖。曆代因東沙島麵積小,地處偏隅,未予以開發,始終為一無人居住的島嶼,僅供船家休憩之用。中國清朝雍正十一年(1730年)時,東沙群島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廣東省惠州管轄。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曾巡海至這裏,1909年11月19日,廣東省政府蔡康,在東沙島舉行立碑、升旗儀式,重申主權。所有地麵曆史建築、碑記,舊“大王廟”等,二戰期間,東沙為日本所占領,為新南群島的一部分,劃歸高雄州高雄市管轄。二戰後,民國政府將此地在1945年劃歸廣東省管轄。1949年初,劃歸海南特別行政區管轄。1949年10月國民黨退居台灣,繼續控製東沙,1979年7月將此地連同南沙群島劃歸高雄市管轄。而新中國則將此地劃歸廣東省汕尾市。目前東沙群島為中國台灣實際控製,並由“海岸巡防署”管理。
[6]美濟礁事件:美濟礁是中國南沙群島中一暗礁,中國漁民稱此礁為雙門或雙沙。美濟礁隸屬於海南省三沙市,目前由中國實際控製。
1935年,中華民國公布名稱為南惡礁。1947年,中華民國公布名稱為美濟礁。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布名稱為美濟礁。美濟礁是個環礁,東西長約9公裏,南北寬約5.2公裏。美濟礁中間有潟湖,水深約25.6米。四周礁石在退潮時露出水麵約1.8米。有3個進口可以進入潟湖。這3個出入口均在南部和西南部,大型船隻可以在漲潮時通過南部最大的一個出入口進入潟湖。美濟礁周圍海麵無風三尺浪,浪頭最高時達20多米,而潟湖裏的水麵上僅僅有一米的浪頭,已經非常平靜了。
1995年1月底,一艘被中國海軍釋放的菲漁船船長向菲政府報告:他和他的船員在美濟礁被中國軍隊拘留了一個星期,中國正在美濟礁修建建築物,中菲爭端由此開始。2月2日,菲律賓軍方即派一艘巡邏艦和一架偵察機到美濟礁證實這位漁船船長的報告,結果發現礁上有中國的建築物。2月8日,菲律賓總統拉莫斯就此事發表講話,聲稱菲律賓政府已通過了一份措辭強硬的“備忘錄”,對中國軍艦出現在美濟礁提出抗議。他指控中國軍艦侵入菲律賓聲稱擁有主權的南沙海域,並在美濟礁建軍事設施。
當時,中國先後在美濟礁4個方向共修建了13座2代高腳屋,這種高腳屋已經具備基本防守能力。
菲律賓隨即做出軍事反應,把所有的戰鬥機調到南沙群島,在被菲律賓侵占的其他島礁增加駐軍。並於三月底出動海軍,將中國在五方礁,仙娥礁,信義礁,半月礁和仁愛礁等南沙島礁上設立的測量標誌炸毀。甚至派出海軍巡邏艇,在空軍飛機的支援下,突然襲擊了停靠在半月礁附近的4艘中國漁船,拘留了船上62名漁民。5月13日,菲律賓軍方有意將爭議升級,組織本國與外國記者,用船隻和直升機載運到美濟礁進行“采訪”,企圖使美濟礁事件引起“國際影響”。然而,當載有這些記者的船隻駛近美濟礁,在這裏執法的“中國漁政34號”船把對方攔截在美濟礁8海裏之外,萬一不行,將不惜一切代價將34號船打橫、沉沒於美濟礁主航道中,不讓菲艦進入美濟礁。“中國漁政34號”與菲律賓配有兩架武裝直升機的登陸艦和配有7門大炮的護衛艦周旋了8個多小時。1998年10月,菲律賓再把美濟礁事件挑起。他們拍了一組中國船在原建築旁卸貨的空中偵察照片,指責中國在美濟礁擴大“軍事建築”,並於11月29日派出海軍把在仙娥礁附近捕魚的20名中國漁民拘捕,投入巴拉望島普林塞薩港的監獄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