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中國未來海權,南海:東南亞的地中海(1 / 2)

在一個村子裏,有主仆二人,主人因為把什麼都讓仆人做,仆人很辛苦,但他學會了很多,最後主人成了仆人,仆人成了主人。這個故事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描述的一個主人與仆人關係異化的故事。故事聽起來很荒唐,不可思議,但卻寓意深,主仆故事在曆史上正一遍遍地的重演。

三十年來,給中國帶來機遇的是全球化,全球化使中國在三十年中走完歐美國家200年才走完的現代化崛起之路。西方發達國家資本和技術全球性流動,使這些資本與技術從本土向中國的轉移,中國才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最大的貿易出口國、最大外彙儲備國和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區。美國政治家喬瓦尼.阿裏吉曾在《亞當.斯密在北京》一書指出,中國是當前世界上唯一一個經濟領先但卻不受美國軍事力量庇護的國家。近代,歐美國家現代化崛起必須擁有如下條件:首先是科技,以此占領製高點,其次是資本積累,西方發達國家主要通過殖民掠奪,或戰爭而完成。還有低廉的勞動力,歐美國家主要通過黑奴及世界勞工得以解決,最後是政治經濟製度的改革,以及市民社會的產生。與此相比,中國崛起不具備這些條件,既無科技發明,也無通過漫長道路後資本原始積累過程,更沒有海外殖民地可以掠奪,唯一擁有的就是大量廉價勞動力和潛在的消費市場。

在過去500年間,西方獲得了優於東方的競爭模式。美國哈佛大學曆史學教授 尼爾.弗格森認為是6大“殺手鐧”,資本主義企業、科學方法、基於財產私有製和個人自由的法律和政治體係、傳統帝國主義、消費者社會,以及工作倫理。中國顯然已經複製了其中幾點,包括第一點和第二點。其他可能正在吸納的過程之中——輔之以某種“儒家”改良。隻有第三點——西方的法律與政治形式還沒有任何興起的跡象。未來十年很有可能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未來一定是全球力量格局向東傾斜的十年。

在和平年代,大多數國家都按自己的軌道正常運行著。即使這種運行的下麵存在種種危機,但隻要不觸及,它就不會顯現。而當大環境一旦改變,戰爭風險就會增大,並成為主導國家行動的引擎。

世界是由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組成的,在戰爭中,即有大陸國家之間的戰爭和結盟,也有海洋國家與大陸國家的結盟。二戰時期,美國與前蘇聯結成聯盟,聯合起來攻打日本,是“地緣戰略”真正而成功的實踐。美國與前蘇聯聯盟的戰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是對全球大勢有冷靜、準確的分析。戰爭史實踐證明,沒有對敵我雙方各種力量因素的充分了解,就不會有戰爭的勝利。其次是審時度勢,製定出了相應的戰略與戰術,戰爭中的策略,如同下棋時的落子順序和文章的謀篇布局。明確敵友,清醒地意識到,怎樣的國家不可與之爭鋒,怎樣的國家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同時,在己方實力較弱情況下,製定了韜光養晦、內修政理的策略,以圖站穩腳跟,俟機而動。其次是對未來政治格局的準確估計,即具體預測出未來地緣的發展趨勢。其次是對聯盟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深入了解。

在此之前,沒有一個地緣政治學家預見到,二戰中英國和美國的海上力量同俄國的陸上力量聯合起來的情形。在過去的曆史中,大國的這種追求往往都是獨占和排他的,是以限製和壓縮其他國家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為代價的。

回溯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國曆來都是重視陸權。這主要是中國在地緣上位於歐亞大陸,中國西陲更直接深入到歐亞大陸的核心;而人類曆史至少在10世紀甚至15世紀之前,遠洋航運的技術都未臻成熟,一直到15世紀初明朝鄭成功下西洋才正式大規模地揭開了人類遠洋航運的曆史,可惜曇花一現。然而,繼鄭成功之後,西方哥倫布、麥哲倫陸續的海上探險卻展開了近代西方海權強國的崛起。從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到英國、美國、日本,可以說,近500年來,所有強權無一不是海權國家。

對中國而言,在明初曇花一現、戛然而止的遠洋活動之後,卻走上了戰略收縮,甚至最終到了閉關自守的地步。“西”進“東”退的結果,就是近兩百年來,帝國主義頻叩中國大門,闖開大門,欺淩中國。中國也進入到3000年來最惡劣不堪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