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中國未來海權,南海:東南亞的地中海(2 / 2)

在中國的南部沿海,南海相當於一個“地中海”。南海的西側與陸地和半島相接,東側和南側則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眾多島嶼所限製。在它的北麵,以台灣與福建之間的海道被古代阿拉伯海員稱為“中國門戶”。西麵隻有一條海道,即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之間的馬六甲海峽,可通往印度洋。古代阿拉伯人大致上以馬六甲海峽作為中國與印度的分界線,海峽以西稱“印度海”,以東稱“中國海”。因此,美歐等國繪製的世界地圖上,仍沿襲這一稱謂,將南海標為“南中國海”。

當前,鄰近南海的菲律賓和新加坡是美國的盟國。美國軍隊使用它們的基地,進行聯合軍事演習。衝繩、關島和日本的美國軍事基地能夠提供遠程支持。

在東南亞的10個國家中,有8個分布在南海周圍。其中,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文萊五國是中國的海上鄰國,與中國有領海主張重疊。泰國、新加坡和柬埔寨在南海的西南邊緣,不與中國在海上相鄰,與中國沒有領海主張衝突。與南海不直接相鄰的東南亞國家有兩個,即緬甸與老撾。緬甸的領土在馬六甲海峽以西,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才進入南海。老撾為內陸國家,要通過湄公河經過柬埔寨與越南進入南海海域,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也由此而來。

中國對南海的大部分海域都提出了主權要求。但中國大陸及中國台灣所占據的島礁數量很少,南沙群島常年露出水麵和低潮時露出水麵的島礁有50多個,中國台灣控製了第一大島太平島,中國大陸控製了部分島礁,其他數十個島礁和兩處海域被5個周邊國家占據。

在南海與中國有領海爭議的各國中,越南占據的島礁最多,與中國的利益衝突最大,並於1974年和1988年爆發了兩次武裝衝突,這也是中國在南海僅有的兩次軍事行動。

南海的情況十分複雜,對同一片水域、同一個島嶼提出要求的往往有兩個以上國家。中國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規定各方不得采取單方麵行動。2007年底,中國宣布南海島嶼歸海南省管轄。[30]

從黃海、東海到南海,中國提出擁有主權的海域都受到鄰國的侵占。中國對海洋的重視時間較晚,落在了其他國家的後麵,以至於很被動。由於有領海爭端的國家數量太多,同時這些國家的石油公司與美國、俄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印度、新加坡、韓國等各大財團捆綁在一起,結成經濟共同體,形成世界列強在南海采油問題上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局麵。

中國一直在為解決南海問題做準備,至2013年,中緬原油和天然氣管道將全線貫通,這將是繼中哈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之後又一條重要能源進口通道。中緬油氣管道對保障能源安全有重要意義,屆時,到波斯灣和非洲的海上距離縮短了2000公裏,可以繞馬六甲海峽直接進口中東的石油和非洲礦產,馬六甲困局將不再是困局,同時這樣也會最大限度的分化東盟的凝聚力。另一方麵,中國加速建設海軍力量,提升大規模持續性的軍事行動的能力。與此同時,中國海洋工程領域的“航空母艦”世界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也已正式出航,赴中國南海開始其深水探油之旅。

國家之間的戰爭,主要以戰爭為手段達到政治目的,戰爭策源因素由“國家利益”或“國家目的”衝突而引起。爭奪油源是雙方爭端的主因。南海已成為事關興亡的重要戰略資源。科技是地緣政治的重大變量;這個變量出現革命性變化的概率,在人類曆史中並不多。但是一旦出現,變化也將是顛覆性的。在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200年之後,中國已經開始了自己的航海時代,並開始在南海地區保持足夠的威懾力,海權的爭奪已成為一種環環相扣,複雜的綜合實力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