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東南亞棋局的合縱連橫(1 / 3)

當前,世界地圖通行的有兩種版本。一是世界普遍使用的,按照歐美人的視角以大西洋為中心繪製而成的地圖:美洲與歐洲居於西方,而中國則地處東方,日本則成了東方之極的“遠東”。人們一般稱呼的“東西方世界”由此而來。而另一幅地圖則是中國人自己用的以太平洋為中心的地圖。在這張圖上,中國幾乎居於世界的中央地帶,在它的北麵,才是歐洲與俄羅斯,南麵是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各國以及大洋洲,西方是連成一片的穆斯林世界和非洲,美國以及整個美洲大陸卻成了東方。

打開一張衛星世界地圖,沿著浩瀚無垠的太平洋向西。首先出現是一排日本列島,橫臥於巨濤之中,日本列島坐落於馬裏亞那海溝一側,上麵幾乎全是山脈,地下則岩漿奔突暗湧,是世界聞名的火山地帶。續繼向西,有一個較日本列島稍小的半島,插入黃顏色的大海之間。半島的南端與日本列島的南端,隔對馬海峽遙遙相望,這就是朝鮮半島。中國文化繼承者之一,並由它轉輸給另一中國文化繼承者日本。

朝鮮半島北麵,是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南麵,是呈半圓弧形的一萬四千多公裏長的中國海岸。北麵的海岸有兩個小的半島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將渤海的海灣半合圍。中部的海岸向東方伸出去,南麵的海岸向西伸展,而台灣島和海南島,遙遙相對。

越過海岸,進入中國,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四條大河,均勻排列,自西向東流。最北一條與俄國交界的是黑龍江,偏北的一條“幾”字形的是黃河,偏南的一條是長江,最南的一條是珠江。

在渤海岸邊,萬裏長城向西蜿蜒伸展,穿山越嶺。長城以北是內外蒙古荒漠地帶,從長城到淮河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淮河以南是大片綠色的南方,跨過長江,直到海南島。這屬於中國本部,截止到二十世紀初,六分之五的中國人居住在這一帶。

向西距山東半島約八百公裏,穿過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就可以看到突然隆起的山西高原。山西的北方是瀚海大漠,山西高原屬於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山西高原再向西,就可看到黃河邊上的古城蘭州,蘭州北麵仍是向西延伸的瀚海大漠,在它的南麵是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南方雲貴高原密布著艱險的山嶺與河穀。

萬裏長城的盡頭是嘉峪關,嘉峪關以西有中國第一大鹹水湖青海湖,也有黃河發源地星宿海和長江發源地沱沱河。地麵也在這裏峻拔上升,這已經是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在二十世紀前,是中國最荒涼的地區,氣候寒冷,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裏還不到一個人。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和它所屬的巨大山脈喜馬拉雅山以北,是一個突陷下去的塔裏木盆地。再向北是天山。翻過天山,又是一個突陷下去的盆地—準噶爾盆地。兩個盆地上二十世紀初人口隻有250萬。從中國極東的烏蘇裏江口,到極西的帕米爾,時差有四個小時。

世界史上的多數重大問題,都是地理問題。

傳統中國與現代西方都自稱為“天下”,都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或是值得關注的那部分宇宙的中心,這個態度是東西兩個文明至為關鍵的特點。但是,由於現實世界的製約,從自我意識參照物而產生的自大,從而導致各種錯誤與機遇失去,這兩方麵共同決定了東西兩個文明不同的曆史軌跡。

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學者布蘭特.沃瑪克認為,“中心性”是中國對外關係的一個重要參數,而不僅僅是一個戰略,因為它植根於中國地緣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人口分布上,中國人一直沒有發現中國的邊緣地區對自己有吸引力,因此不願意在這一界限之外去尋找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