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各國人口的迅速增長是在二戰以後,盡管現在越南、泰國和緬甸的人口達6000萬以上,但在1800年,東南亞的許多地方,依然是原始叢林,總人口僅在2000萬至3000萬人,整個東南亞人口密度不超過每平方公裏5人,並基本集中在大米產區。緬甸直到1826年人口才420萬,泰國1830年隻有273萬。而柬埔寨與老撾的人口不到100萬。整個馬來西亞直到1830年人口隻有35萬。
中國有大片國土位於東南亞,東南亞是亞洲民族組成最複雜的地區。與中國在陸地接壤的緬甸、老撾、越南都是多民族國家,都有數十個民族。與東南亞相鄰的雲南是中國民族最多的一個省。雖然有不同的名稱,東南亞的主要民族與中國西南的雲南、廣西等省區的少數民族多是同一個民族,如傣族、景頗族、苗族、瑤族,等等。他們的語言也多屬於漢藏語係的藏緬語族。這是因為中南半島北部的許多民族都是從中國遷移過去的,原住民更向南移動。所以,在血緣上,中國與東南亞不可分割。在過去數百年,中國土地上有更多的人向東南亞移民。與遠古不同,這些新移民大多是漢人,或者說,他們是在漢民族和漢文化形成之後的移民。他們與遠古移民也許有相同的祖先。新移民的分布更廣泛,在東南亞各地都有華人,他們使中國與東南亞的血緣聯係更加密切。
東盟是一個鬆散的地區組織,內部矛盾很大。例如,泰國和緬甸幾個世紀中曾發生大規模戰爭;泰國也與柬埔寨因領土糾紛而爆發衝突;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間常糾紛不斷。東盟中即有富裕國家,也有世界級的窮國。有的國家內部不穩定,地區合作不能被排在顯要位置。這10個國家中沒有一個有實力與威望擔當領導者。印尼最大,但實力弱;新加坡最富,但麵積太小;越南較強硬,但又受到政治製度的限製遭排斥。1998年金融危機後,東盟的活力至今未恢複。與東北亞相比,東南亞的力量較弱。
東盟國家對美國的態度差別很大。新加坡和菲律賓的盟友是美國,而緬甸則被美國視為敵國,穆斯林人口占大多數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不太喜歡美國,越南等國對美國也很警惕。因此,東盟作為一個整體,難以和美國結為親密盟友。另外,東盟內部各國彼此也有很大的曆史和現實矛盾,不能形成一個團結的地區。由於國內不穩定和經濟不發達,東盟最大的國家印尼不能承擔起領導的責任。所以,如果僅僅依靠東盟,東南亞地區一體化的未來並不明朗。
當前,南海合作也包括東盟10國與中國、日本及韓國3國(10+3)的合作。日本與韓國都屬東北亞國家,距離東南亞較遠,沒有中國在南海的地緣優勢。
“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陸地上的合作。湄公河(瀾滄江)的源頭在中國,這條河的上遊隻能承載數百噸級的船隻。從雲南出發,要跋涉經過四個國家才能出海。作為出海通道,湄公河對中國沒有多大的實際作用。河運對內陸國家老撾的益處最大,可以降低商品的成本運輸。而從中國通往東南亞的公路、鐵路在修建中,或者已經建成。這是中國作為東南亞大陸鄰國的優勢,區域外的任何國家都不具備這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