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羅斯福”號參加了1991年的海灣戰爭,共擊毀伊拉克軍艦艇57艘、重創16艘,摧毀陸地目標幾十個,艦載機每晝夜起飛150餘架次。1993年3月12日,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視察“羅斯福”號時說:“當危機這個詞在華盛頓出現的時候,每個人要說的第一句話是,航空母艦在什麼地方?”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大炮巨艦成為強國的代表,巡洋艦、戰列艦成為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戰,雄風一時的戰列艦的地位已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所取代,二戰中兩大洋海戰,事實上宣布了傳統海軍的滅亡。海上戰爭,變成了製空權決定的海上的空中戰爭。從長遠看,由於未來戰爭具有隱蔽、突然、精確、毀滅特點。“被發現就等於被消滅”,是現代武器的研發箴言。
在二戰當中,海上艦隊對陸地的攻擊占有很大的優勢,原因是在當時技術條件下,飛機在夜間無所作為,不能有效的執行偵察攻擊等任務,所以以航母為核心的作戰艦隊擁有機動和突襲的優勢,航母編隊可通過不斷的機動,使陸地、島嶼上目標難以發現,然後通過夜暗接近到飛機攻擊範圍之內,在黎明時分發動突然襲擊。日本聯合艦隊攻擊珍珠港就是采用這種戰術。但是在當今世界,這種戰術已經過時了,超視距雷達可瞬間發現海平麵以下目標,照相衛星、海洋監視衛星、電子偵察衛星可搜索海上艦隊的蛛絲馬跡,各種戰機也可夜暗、不良氣候執行任務,再加上無人機、遠程導彈,及具有攻擊機動目標彈道導彈等遠程打擊兵器的發展,使航母的機動與夜晚優勢不複存在。而由於航母上起飛距離、體積、調度等限製,在同等技術條件下,艦載機在載彈量、航程、出動架次等方麵不如陸基戰鬥機,而陸地上的兵器承受打擊能力也要優於航母等戰艦。
因此,陸地對大洋深處的控製能力在增強,由於航空母艦本身沒有武器裝備,是靠艦載機進行遠程攻擊作戰,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在1000至1500公裏,一次空中加油作戰半徑可延長一倍。即是說,真正作戰的時候,航母通常是在距岸一兩千公裏外的公海,決不會輕易進入波斯灣、北海、黃海類似的封閉性海域的。因為那樣很容易被對方堵住進行飽和攻擊,力量無法施展。
由此,割據製海的概念就出現了,所謂割據製海,就是通過占領、控製海洋上的島嶼、海峽、半島、港口等關鍵位置,實現對海洋的控製,通過這些點將海洋進行分割,實現割據製海。在這個理論中,一隻精銳的、快速機動的海上作戰力量是必需的,主要用於機動作戰,用此來彌補陸上關鍵點不能機動,以防敵人以優勢兵力造成突破。在這一理論中,陸上關鍵點更像一個盾牌,也像炸彈磁石,用路上關鍵點的遠程兵器、偵查監視係統,增強戰區的作戰優勢,而機動艦隊更像一隻長矛,通過陸上關鍵點耗盡敵人艦隊的攻擊銳氣與進攻能力,遊走於路上關鍵點的空中掩護之下。
潛艇的出現,則代表著另一方麵,即使敵軍掌握了製海權,己方也可通過潛艇戰破壞敵人海上交通,顛覆敵軍海權。二戰中德國在大西洋上發動狼群戰術,曾使掌握製海權的大英帝國一度陷入困境,在通過一係列的反潛與潛艇技術鬥法,英美才逐漸占據了優勢。在今天,反潛技術的發展對於某些重點保護目標,例如航母編隊,防護可謂周密,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兵器控製狹小水域,而缺乏大範圍反潛能力,而潛艇則可在全球海域自由活動,從這一方麵來說反潛處於劣勢。在二戰時,潛艇大部分時間在水麵航行,隻有作戰時才在水下,由於核動力、燃料電池、地波通訊使潛艇能夠長時間水下潛行;消聲瓦、減震閥、水聲環境等都對潛艇有利;大潛深、噴水推進則使衛星難以跟蹤;水下發射反艦導彈、尾流製導遠程魚雷、智能水雷等增加了潛艇的攻擊力。雖然今天的潛艇還不具備正麵挑戰航母編隊的能力,但是在薄弱之處,破壞敵人海權方麵卻遊刃有餘。
從戰爭史看,武器平台地位是否鞏固,取決於它是否能夠抵禦其他武器的威脅和滿足戰略目標的需要。顯然,海上武器發展的拐點已經到來。在二十一世紀,導彈和衛星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水麵戰艦麵臨的風險越來越高。例如,彈道導彈速度及威力越來越大,潛艇靜音、隱身及攻擊效能越來越強,包括水雷、魚雷等武器的改變了進攻方式,除此外,還有新型飛機、武庫艦、地效飛行器、無人駕駛飛機等都可能形成威脅航母的武器。同時,航空母艦耗費巨資、技術複雜,生成戰鬥力極其不易。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造航母的好處在於,建造航空母艦這樣的超大型作戰平台,對提升一個國家軍事實力有巨大作用,其帶動的科技、裝備發展能達到“驚人”的級別。航母建造時要經過船體放樣、船體機件加工、船體裝配、設備安裝等12道“高精尖”工序。而核動力裝置的采用是航空母艦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不僅續航力趨於無限,持續航速大大提高,25年才需要更換一次燃料,為發展10萬噸以上的航母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而美國航空母艦已經全部實現核動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