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惡性畸胎瘤】腫瘤有區域淋巴結轉移,可見遠處播散。腹腔內轉移可致癌性腹膜炎、腹水及腹壁靜脈怒張、部分患兒甲胎蛋白陽性,這是非特異性的,治療應將患側作高位精索切斷和睾丸切除並將腹膜後淋巴結清除,並輔以放療。
【睾丸發育不全】又稱功能性青春期前生殖綜合征。可能是由於胎兒期睾丸發育障礙,或因生後睾丸炎症、創傷、手術切除以及睾丸固定術,兩側腹股溝疝修補術及放射線等原因損傷睾丸所致。病變發生於早年可產生巨大體型(但部分可呈矮小體型)。患者性腺功能減退,睾丸甚小,陰囊空虛,有誤為隱睾者。無有效療法。
【睾丸間質細胞痛】良性間質細胞瘤在兒童期較為少見。患兒外生殖器常呈成年狀態,性特征也早出現,但不產生精子。血壓一般在正常範圍內。X線長骨影示骨齡超過正常。尿中17-酮類固醇排出量略增。切除患病的睾丸可使症狀停止發展,一部分性早熟現象逐漸消失。
【睾丸扭轉】由於精索扭轉,睾丸、附睾發生急劇的血流障礙以致梗死或壞死。臨床表現為突發局部劇痛,常向腰腹部放射,並有惡心、嘔吐及發熱,可誤為睾丸、附睾炎症、嵌頓疝,甚至腹腔內疾患。陰囊皮膚充血、浮腫、發熱。由於提睾肌痙攣及精索的短縮,睾丸被提到陰棄上部。陰囊腫大,皮膚水腫,壓痛顯著。輕度扭轉僅引起輕度不適,伴有間斷性積水。新生兒及小嬰兒的睾丸扭轉常無痛苦,扭轉的睾丸增大、變硬,但無壓痛。陰囊內容物常與其壁粘連,並透過皮膚可呈藍色物。確診後應即進行手術治療,扭轉後4小時內睾丸尚有保留的希望。
【睾丸胚胎性痛】又稱睾丸母細胞瘤、卵黃囊瘤、內胚竇瘤或嬰兒型腺癌。瘤體小,可部分或完全地破壞睾丸組織,切麵呈灰白色顆粒狀或黏液樣,常有出血及壞死。胚胎性癌生長迅速,可突破睾丸被膜,侵人周圍組織。
【睾丸生發細胞腫瘤】大多數為惡性,多發生在4歲以前,半數以上發生在2歲以內。睾丸生發細胞所形成的腫瘤可分為精原細胞瘤、胚胎瘤、畸胎瘤、畸胎癌及絨毛膜上皮癌。小兒最多見的是胚胎癌。臨床表現在早期除睾丸逐漸增大外,無其他症狀,多數較健側大2~3倍,表麵光滑,質地堅硬,有沉重感。透光試驗陰性,與陰囊內其他組織無粘連。治療做睾丸切除術,同時將精索切除至內環處。
【睾丸酮】又稱睾丸素,簡稱睾酮。由睾丸的間質細胞分泌的雄激素。能剌激男性性征的出現,維持其正常功能,如毛發分布、皮脂腺分泌、骨骼粗壯、肌肉發達、喉頭突出、聲調低沉等以及外生殖器與內生殖器(即陰囊、前列腺等)的發育與成熟等,並能促進蛋白質合成,使肌肉增大,體重增加,同時減少蛋白質分解,減輕氮質血症。目前已能人工合成。主要用於睾丸功能不全、絕經期綜合征、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
【睾丸下降不全】又稱“隱睾症”。男性睾丸未降至陰囊內的一種先天性畸形。常伴有腹股溝斜疝,單側多見。隱在腹腔的睾丸較易發生腫瘤,停留在腹股溝內者易遭受外傷。絕大多數隱睾發育不全,因此雙側隱睾患者成年後一般不能生育。除雙側隱睾可在幼年應用促性腺激素使睾丸發育而下降外,一般多在6~8歲時行手術,將睾丸固定於陰囊內。
【睾丸炎】可繼發於外傷,腮腺炎或其他部位的化膿性感染。後者多見於小嬰兒,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臨床表現為體溫升高、陰囊腫痛,局部可觸到腫大的睾丸或附睾並有壓痛,精索亦可腫脹及有壓痛。治療以抗菌藥物控製感染,如陰囊皮膚及皮下亦被侵及而紅腫化膿時,則須切開引流。
【睾丸支持細胞-間質細胞臒】又稱“男性母細胞瘤”、“睾丸腺瘤”。由幼稚睾丸基質所發生的腫瘤。小兒有性早熟現象,腫大的睾丸有腫塊。尿17-酮類固醇、促性腺激素及雌激素皆正常,但孕二醇及促黃體激素增高。腫瘤限於睾丸內,瘤質均勻,黃色。瘤細胞大小不等,呈圓形或不規則,排列成片狀、索狀或乳頭狀。手術治療,預後良好。
【睾丸腫瘤】在兒童期發病率不高,在全部睾丸腫瘤中,小兒僅占2%~5%。隱睾發生惡性腫瘤的機會較正常睾丸高20~48倍。原發性腫瘤可從睾丸組織或睾丸的鞘膜發生。由睾丸組織發生的腫瘤可分為睾丸生殖細胞瘤和非生殖細胞瘤。睾丸生殖細胞瘤又可分為生殖細胞瘤、胚胎性癌、畸胎瘤和惡性畸胎瘤、滋養葉細胞癌、混合型5種。非生殖細胞癌可分為間質細胞瘤、支持細胞-間質細胞瘤。治療為手術切除。
【膜性房室間隔】三尖瓣的位置較二尖瓣低,左室有小部分與右房相隔。此處缺損形成左室右房通道。
【膜性增殖性腎小球腎炎】光鏡下可見腎小球係膜細胞增生、係膜基質增加和擴展以及毛細血管壁增厚。電鏡觀察可分為3種亞型。I型:增生的係膜細胞和基質伸入到基膜與內皮細胞之間,使毛細血管壁似乎分裂成雙層而增厚,毛細血管腔被壓而變窄;II型:腎小球膜內出現電子致密沉積物,又稱致密沉積物病;111型:沉積物不規則地出現在毛細血管壁內。臨床上本型多見於腎炎性腎病及慢性腎炎,血清03持續明顯降低,又稱低補體血症性腎炎。
【膀胱】泌尿係器官之一。位於盆腔內,接受並儲存來自腎髒的尿液。膀胱底有左、右輸尿管幵口;頸部有尿道內口,通尿道。三口間夾成膀胱三角。膀胱的伸縮性很大,其容積隨年齡、性別及個體不同而異。膀胱的形態、大小、位置和壁的厚度及其與周圍的關係,都隨尿液的充盈程度而發生相應的改變。
【膀胱充氣造影術】一種診斷膀胱疾病的X線檢查方法。將導管由尿道插入膀胱,抽出餘尿,注人空氣,以觀察膀胱的大小、位置、形態以及和鄰近器官的關係。常用於疑為膀胱、盆腔、前列腺腫瘤及前置胎盤等病人。但大量血尿者不宜做此項檢查,以免發生氣栓。
【膀胱穿刺術】用穿刺針經恥骨聯合上方刺入膀胱抽取尿液的一種治療技術。主要用於因尿道狹窄或前列腺腫大引起的尿瀦留而導尿失敗,又無條件行膀胱引流術者。另外對診斷困難的泌尿係感染者,也可有選擇地膀胱穿刺取尿作細菌培養,在幫助診斷上意義極大。膀胱穿刺一般安全,但仍有可能發生血尿、尿外溢或感染,應予注意。
【膀胱觸診】通過手的感覺檢査膀胱的一種方法。一般采用單手滑行觸診法。正常膀胱空虛時,不能查到。但當膀胱積尿,充盈脹大時,在下腹正中部可觸到圓形,具有壓痛的彈性腫物,不能被推移,呈橫置的橢圓形或球形,下界因隱於恥骨後而觸不清楚,壓按時有尿意,排空膀胱後,脹物縮小或消失。應注意與常見於恥骨上區的包塊,如卵巢囊腫或妊娠子宮相鑒別。
【膀觥刺激症】尿頻、尿急、尿痛三者的總稱。如排尿次數明顯增多,稱為尿頻。尿頻可分為生理性的或病理性的。如尿頻由於飲水過多,精神緊張或氣溫降低則為生理性。如尿頻由於泌尿生殖係病變所引起,則為病理性。病理性尿頻常伴有尿急與尿痛。尿急是指尿意一來即迫不急待要立即排尿的感覺,起因於膀胱三角區或後尿道的刺激。尿痛是指排尿時病損處受刺激所產生的痛感。膀胱刺激症是泌尿係感染、結石、腫瘤等常見的症狀,對診斷疾病具有一定意義。
【膀胱灌洗術】過清洗膀胱的方法。用無菌溶液(一般用生理鹽水)由導尿管注入膀胱並及時吸出,如此反複多次直至吸出液不呈混濁為止。灌洗的目的為清除膀胱內的炎症滲出物、血塊或殘餘尿等。通常灌洗結束時,注人小量消毒劑以防止感染。也有人主張用抗菌藥物膀胱灌洗治療慢性膀胱炎。
【膀胱橫紋肌肉瘤】膀胱橫紋肌肉瘤多小於5歲,多源於膀胱在底部尤其是三角區黏膜下或淺肌層。常在有淋巴道或血行轉移前就擴散到尿道、前列腺、陰唇和陰道。本瘤傾向葡萄狀,故又稱葡萄狀肉瘤,在有症狀前可達很大體積。常出現膀胱梗阻,偶伴尿路感染、急性尿瀦留或有組織屑從尿道排出。體檢查時恥骨上腫塊可被誤診為膨脹的膀胱。靜脈尿路造影5096可見上尿路擴張,膀胱內可見不規則充盈缺損。膀胱內腔鏡檢查可見息肉樣物,活體組織病理檢査,可確定診斷。在女孩膀胱橫紋肌肉瘤可自尿道口脫出。治療:手術、化療、放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