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結核】結核杆菌自腎髒向下蔓延累及膀胱所引起的繼發性感染。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其次是血尿和膿尿;全身症狀常不明顯,晚期病人可出現貧血、潮熱、乏力、食欲減退等症狀。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結核尿及膀胱鏡檢查等即可確診。治療應及早給予抗結核藥物,必要時行手術治療。
【膀胱結石】膀胱內有結石形成。是由於人體代謝失常,尿路梗阻或感染等原因所致,具有一定地區性,多見於10歲以下男孩。主要症狀是排尿困難和排尿疼痛。排尿困難和疼痛時輕時重,痛重時小兒異常痛苦。有時有尿流中斷現象,改變體位後才能繼續排尿。小兒可有慢性尿瀦留、尿滴瀝以及排尿極度困難以致脫肛。膀胱結石都伴感染,因之也都有膿尿並常見終末血尿。應用抗生素及解痙、止痛藥,多飲水,服用中草藥等措施可緩解症狀。較小的結石,可促其排出;大的結石可行膀胱內碎石術或切開取石術。
【膀膚鏡】一種用於檢查膀胱的醫療器械。附有照明裝置,可窺察膀胱內部情況。一般的膀胱鏡,光源在鏡的末端,近年,纖維光束膀胱鏡已用於臨床。
【膀觥鏡檢查】用膀胱鏡經尿道插入膀胱,以檢查膀胱內部病變。膀胱鏡檢查時,還可將導管插入輸尿管,分別收集兩腎尿液進行檢驗和測定兩側腎功能。也可從導管注入碘化物顯影劑至腎盂,進行逆行腎盂造影,以診斷腎髒疾病。膀胱鏡還可以檢查後尿道有無炎症、腫瘤及結石。利用膀胱鏡還可以采取活體組織、取出異物及進行電灼腫瘤治療。
【膀胱頸】膀胱下部變細的部分。有尿道內口與前列腺相接觸。
【膀胱叩診】檢査膀胱的一種方法。當膀胱觸診不滿意時,可用叩診來判斷膀胱膨脹的程度。膀胱的叩診采用間接或直接叩診法,在恥骨聯合上方進行,膀胱空虛時,因恥骨上方有腸管存在,叩診呈鼓音,叩不出膀胱的輪廓。當膀胱內有尿液充盈時,在恥骨上方可叩出圓形濁音區。排尿或導尿後複查,如濁音區轉為鼓音,即為尿瀦留所致的膀胱脹大糸腹水時,恥骨上叩診也可有濁音區,但濁音區的弧形上緣凹向臍部,而脹大膀胱的濁音區的弧形上凸向臍部。女性妊娠的子宮、子宮肌瘤或卵巢囊腫等,在該區叩診時也可呈濁音,應予鑒別。
【膀脫憩室】由先天性膀胱壁限局性薄弱,加以先天性或後天性下尿路梗阻,膀胱內壓上升,使膀胱壁自分離的逼尿肌束之間突出而形成憩室。男多於女,一般無症狀,如合並感染時即出現膿尿和膀胱剌激症狀。少數病人可因感染產生炎症潰瘍則出現血尿。部分患者可有三段排尿現象。膀胱鏡或膀胱造影檢查可確診。無臨床症狀者一般不必治療。合並感染時可口服或注射抗菌藥物,必要時應予手術治療。
【膀胱輸尿管反流】膀胱壁段輸尿管隻有縱形纖維。這些肌纖維延續到輸尿管口進入三角區,並於此處與對側者相會合,形成輸尿管三角區複合體,作為一個功能單位。各種原因如先天閉鎖不全、尿路感染.下尿路梗阻、其他尿路畸形等致該單位功能障礙,即可出現膀胱輸尿管反流。反流可致腎、輸尿管積水、腎萎縮及發育停滯。按膀胱內壓情況可分為低壓力反流與高壓力反流。也可按反流程度分為:①尿液反流到下段輸尿管;②輸尿管及腎盂腎盞充盈但無擴張;③輸尿管、腎盂、腎盞充盈,腎盞呈杵狀,腎盂輕中度擴張,但無輸尿管迂曲;④輸尿管嚴重迂曲及擴張。對原發輸尿管反流首先考慮保守治療,隻有在足夠的藥物治療後感染仍複發以及上尿路有病變時,才考慮防止反流的手術。
【膀膚外翻】一種較少見的畸形。男性較女性多4~8倍,常伴發其他係統畸形如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腹股溝疝、脊柱裂、臍膨出等。臨床上完全性膀胱外翻表現在下腹壁、膀胱前壁及尿道背壁都缺失,因此從腹壁上可以直接看到外翻之膀胱後壁和三角區。腹下部、會陰和大腿內側皮膚受尿浸漬而潮紅。上行尿路感染可能很嚴重而導致死亡。因骨盆發育異常,恥骨連合分離,兩側股骨外旋,患兒有搖擺步態。不完全性膀胱外翻,腹壁缺損較小,膀胱黏膜突出不多,恥骨在中線正常聯合。這種小兒不論男女,多伴尿道上裂和外生殖器畸形。根據畸形情況選擇適宜手術方法治療。
【膀胱炎】泌尿係統中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常繼發於尿道炎症及生殖器官炎症,也可繼發於腎感染。可見於小兒期任何年齡,新生兒期男嬰多見,6個月以後女嬰增多,2歲以後女孩發病數倍至10倍於男孩。不同年齡組,臨床表現有較大差異,新生兒及嬰幼兒臨床特點是全身中毒症狀嚴重而尿路局部症狀不明顯,有時僅發現嬰兒排尿時哭鬧不安,部分幼兒可出現夜間遺尿,年長兒以膀胱剌激症狀為主,可有膿尿或血尿,急性膀胱及局部症狀顯著,全身症狀輕微,慢性者症狀較輕,但反複發作。急性膀胱炎可用抗菌藥短程療法,慢性膀胱炎應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來選擇抗菌藥物,療程應較長。
【膀耽脹大】膀胱因尿液過多積聚而容積增大的現象。輕度積尿時可僅呈穹隆形凸起於恥骨聯合之上;積尿再多時呈橫置於恥骨上方的橢圓形;大量積尿時則膀胱呈球形,其底部膨大甚至高達臍的水平。膀胱脹大最多見於尿道梗阻,脊髓病變所致的尿瀦留;也見於昏迷病人,腰椎麻醉後和手術後局部疼痛的病人。
【膈】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於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緣和腰椎前麵,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麵,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肋軟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上2~3個腰椎,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央的中央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分是肌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個裂孔;①主動脈裂孔。②食管裂孔。③腔靜脈孔。
【腐膨升】膈肌完整,但肌纖維發育不良,無收縮能力,肌肉薄弱甚至呈薄膜狀,在腹壓的作用下,使膈的位置上移,稱為膈膨升。本病一般無症狀,常於哭鬧及劇烈運動時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發紺。偶有反複呼吸道感染者,多於胸透時發現一側膈升高,並有矛盾呼吸運動,即可診斷此病。一般不需手術治療,症狀明顯者,影響日常活動,或反複呼吸道感染者,可開胸行膈折疊或加固手術。
【膈描】在腦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小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腹部髒器經此突人胸腔。
【膈神經】頸叢中最主要的神經。先在前斜角肌上端的外側,繼沿該肌前麵下降至其內側,在鎖骨下動靜脈之間經胸廓上口進入胸腔。在胸腔與心包膈動脈一同經過肺根前方,在縱隔胸膜與心包之間下行達膈肌。膈神經是混合性的,其運動纖維支配膈肌,感覺纖維分布於胸膜、心包。膈神經還發出分支穿過膈肌或通過腔靜脈孔至膈下麵,分布到膈下中央部腹膜。一般認為,右膈神經的感覺纖維可分布到肝、膽囊和膽道係統。
【膈下膿腫】膿液積聚於膈肌下、橫結腸及其係膜上方的間隙內。膈下腹膜具有較其他部位更為豐富的淋巴網,因此相對地易於使感染液體引向膈下。右膈下膿腫常繼發於急性闌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及肝膿腫穿破等;左膈下膿腫常為胃、脾切除術並發感染所致。膿腫一旦形成,症狀與體征逐漸明顯,病人常感患側上腹部持續性鈍痛,並向周側肩背部放射,深呼吸或咳嗽時加重。根據膿腫大小,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狀,如弛張型發熱,伴有寒戰、出汗、脈速、不思飲食以致極度衰弱。白細胞計數升高及中性粒細胞數比例增加。X線檢查可見患側膈肌升高,活動受限或消失,肋膈角模糊或有積液,有時可見膈下氣液麵;左側膈下膿腫可見胃受壓移位。膈下膿腫較小采取非手術治療,較大膿腫必須及早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