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3 / 3)

【靜脈曲張】靜脈由於病變而呈現迂曲、擴張和伸張狀態的總稱。多由於-一些不明確的病因引起,而靜脈回流不暢,靜脈受壓,靜脈管壁薄弱,靜脈瓣缺損等在發病中有一定作用。下肢靜脈曲張指下肢表淺靜脈的曲張,患者下肢沉重感,易發生慢性小腿潰瘍。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常見於肝硬化病人,可破裂出血,引起嘔血。精索靜脈曲張患者常有陰囊下垂感。肛管黏膜靜脈曲張可引起痔瘡。治療應針對病因,必要時可采用手術治療。

【靜脈腎盂造影術】又稱“靜脈尿路造影”。一種進行泌尿係統檢查的方法。方法是將有機碘液注人靜脈內,經腎髒排出,從而顯示尿路,以觀察有無器質性及功能改變。主要用於檢查腎髒及輸尿管疾患如結石、結核、腫瘤、腎盂積水及先天性畸形等,原因不明的血尿、膿尿、腹膜後腫瘤,觀察腫瘤與腎髒的關係。但對碘過敏、腎功能衰竭、嚴重心力衰竭、肝功能不全、多發性骨髓瘤等患者及妊娠期時不宜作此項檢査。

【靜脈石】靜脈內血栓鈣化的X線平片征象。常見於盆腔靜脈叢及軟組織血管瘤。X線平片示盆腔靜脈石較小,呈圓形、環形或同心圓致密影,邊緣整齊,常為多發性和兩側性,偏盆腔下外側。血管瘤內靜脈石外形與盆腔靜脈石相同,但大小及分布不均,並伴有軟組織包塊。

【靜脈嗡嗡音】於鎖骨下1、2肋間及頸前鎖骨內端最易聽到,為一連續中度響的雜音,由於心室快速充盈期靜脈回流速度增加而引起。該音多見於右頸部。令患兒頸部轉向雙側並抬舉下頦,可使靜脈嗡嗡音明顯,壓迫同側頸內靜脈可使之消失,坐位或深吸氣時使嗡嗡音增強,臥位消失或減弱。健康兒童多數可聽到,並無病理意義。應與動脈導管未閉之連續性雜音相鑒別。

【靜脈雜音】常見於小兒,為連續性,但有舒張期的加強,在右鎖骨下窩及鎖骨下最響,也可兩側均聽到,當采取仰臥位或壓迫頸靜脈時,頸部雜音可消失或減弱為其特點。

【靜態圖像】成像速度慢,圖像不能連續動態顯示,隻能一張一張地顯示出靜止的圖像。

【靜態顯像】當顯像劑在髒器內或病變處的濃度處於穩定狀態時進行顯像。

【模板學說】指令學說的一種。認為動物的淋巴細胞以抗原為模板而合成相應的抗體。此學說已被無性繁殖係選擇學說所取代。

【棋榔】,有驅除絛蟲及薑片蟲的作用。能使絛蟲頭部及前段癱瘓。對豬肉絛蟲及短小絛蟲的治愈率很高,對牛肉絛蟲療效較低,若與南瓜子合用則療效增加。

【截癱】癱瘓的一種臨床類型。表現為兩下肢運動功能喪失,常伴有下半身的感覺消失和大小便失禁或瀦留。隨病變部位不同,癱瘓的部位和表現亦不同。頸髓橫貫損傷導致高位截癱,而下胸及腰髓損傷引起低位截癱。脊柱壓縮骨折、脊髓損傷、橫斷性脊髓炎、脊髓腫瘤、椎骨結核和脊髓空洞症等,為造成截癱的常見原因。對截癱患者應采取綜合性康複措施。

【截肢】將已失去生存能力,危害病人生命和沒有生理功能的肢體截掉的一種手術。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並通過體療和安裝假肢,使該殘肢再發揮其應有作用。

【戚基配對規律】八雙螺旋中一條鏈的腺嘌呤總是與另一條鏈的胸腺嘧啶(或尿嘧啶)形成氫鍵,而鳥嘌呤總是與胞嘧啶形成氫鍵,這種特定的結合方式,被稱為堿基配對規律。

【戚基旋轉置換】一種輻射誘變機製。八分子互補鏈上相應點由於輻射而誘發堿基與脫氧核糖分子之間的斷裂。此堿基在重新與脫氧核糖分子結合前旋轉位置,由此而發生替換突變。

【堿性點彩紅細胞】指在瑞氏染色條件下,紅細胞胞萊中存在著嗜堿性黑藍色顆粒而言,顆粒可較粗大,也可很細小,其胞漿具有嗜多色性色調,此種細胞屬於尚未完全或成熟的紅細胞。正常人血片中極少見到。在鉛、鉍、鋅、汞中毒時增多,此種細胞的出現,表示紅細胞再生加速,但有紊亂現象,可能因紅細胞的膜被金屬損傷後,其胞漿中的核糖體發生聚集變性後著色所致。其他原因所致的嚴重貧血也可見到,如骨髓纖維化及巨幼紅細胞貧血時。

【堿中毒】一種血堿度(陽)增高的狀態。其原因是由於碳酸氫鈉等堿性藥攝入過多,或是鹽酸氫離子、氯離子或鉀離子大量丟失所致代謝性堿中毒;或血液中二氧化碳損失量過大所致呼吸性堿中毒。早期一般無症狀,嚴重時可發生手足麻木、肌肉痙攣、精神興奮等症狀。堿中毒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而有效。

【碳水化物】是人體必需三大營養素之一。又稱糖類。含醛基或酮基的多羥基化合物以及它們的縮聚產物和某些衍生物的總稱。其中如澱粉、葡萄糖等為生物的主要能源;人體能量大半來自其中,供能16.74/8,如樹幹、草杆中的纖維素是植物的支持物;如動物甲殼中的殼糖等是保護和支持物。碳水化物可分為單糖、雙糖、多糖。

【磁療】這是一種利用磁性材料或電磁原理所產生的磁場作用於人體經穴或病變部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磁療具有鎮痛、消炎、消腫等作用。適用於治療各種炎症、扭挫傷、小兒消化不良、神經衰弱、神經痛等。

【蔓延性腹膜炎】繼發性腹膜炎的一種。常見原因是急性闌尾炎的蔓延或其他器官化膿性的蔓延,常見的病原菌是大腸杆菌或混合性感染。

【蔗糖】即食糖。葡萄糖和果糖結合而成的雙糖。廣泛存在於植物界,甘蔗和甜菜中含量特別豐富。蔗糖味甜,經酸水解後可得等分子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蔗糖酶-異麥芽糖酶缺乏】一種遺傳缺陷病。1961年由荷蘭學者報道。這兩種酶缺乏有可能是同在一個蛋白質上,屬單基因控製。男女發病率相似。以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可能性最大。臨床表現為嬰兒攝入含蔗糖或澱粉的飲食後,即出現水瀉,同時體重不增,並有腹部不適或腹痛等。腹瀉可轉為慢性,到兒童期症狀可逐漸減輕。本病的嚴重程度與攝入的蔗糖量有關。由於腸道細菌作用於未被吸收的糖類,從而產生了大量的乳酸,因此大便值低。治療主要在食物中摒除蔗糖。

【酶】活細胞產生能在體內或體外起著同樣催化作用的一類特殊蛋白質,故又稱牛物催化劑。與一般催化劑相比,酶有以下特點:①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極易受外界條件的影響;②酶對催化的物質有高度專一性,一種酶通常隻能催化某一種化學反應;③酶的催化效率可比一般催化劑高10%—101%倍;④酶的作用一般在常溫、常壓、近中性水溶液中進行;高溫、強酸、強堿或某些重金屬離子等會使其失去活性。酶通常根據其底物和其作用性質命名,澱粉酶作用到澱粉,使其分解: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的氧化等,根據其催化作用的性質可分為氧化還原酶、轉移酶、水解酶、裂合酶、異構酶、連接酶等6大類。酶的研究,對於生命現象的本質的了解、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酶病】酶缺陷引起的先天性代謝異常。酶是一種蛋白質,基因突變影響酶的合成,酶的產生減少或分子結構異常,致使酶的活性減低或消失,從而使酶催化的生化反應發生阻滯,表現為合成代謝或分解代謝的異常。

【酶蛋白】酶的蛋白質部分。需專一性的輔酶存在才能發揮作用。

【薛活性中心】在酶分子上必須基團比較集中,能構成一定空間構型,並直接參與酶促反應的區域是起特異的催化作用的關鍵部位。當酶的活性中心被占據或空間構型受破壞,酶也就失去了催化活性。

【醸學檢查】測定體液中酶活性以判斷病理過程的實驗室診斷方法。酶是由生物體產生的具有高度特異性的生物催化劑。在化學結構上屬於蛋白質。生物體內成千種以上的酶,存在於細胞膜、細胞核、胞質、線粒體以及溶解體中。酶參與生物體的多種化學變化,為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多數的酶都在細胞內發揮作用,隻有極少數的酶分泌出來作為體液的組成成分或甚至在體外行使其功能。組織發生病變時,細胞通透性增加或細胞破裂時,細胞內的酶也可以進人體液中。體液中,尤其是血液中酶活性的變化,往往能反映器官的病理過程。因此體液中酶活性的檢查有助於診斷疾病,判斷預後和觀察療效。

【商誘導】酶的作用物或產物以及激素或藥物等都可影響酶的合成,一般將加強酶合成的化合物稱誘導劑。誘導劑可在酶蛋白生物合成的轉錄或翻譯過程中起作用,但酶一旦誘導合成後,即使去掉誘導劑,酶仍能保持活性,直至酶蛋白降解為止。苯巴比妥可促使肝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