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1 / 3)

【硫代硫酸鈉】又名次亞硫酸鈉、大蘇打、海波,為氰化物的解毒劑。在酶的參與下能和體內遊離的(或與高鐵血紅蛋白結合的)氰離子相結合,使之變為無毒的硫氰酸鹽,排出體外而達解毒目的。此外,尚有抗過敏作用。臨床上用於皮膚瘙癢、蕁麻疹、藥疹、氰化物及砷劑等的中毒。但在搶救氰化物中毒時,其作用緩慢,應首選作用迅速的亞硝酸鈉等。不良反應有頭暈、乏力、惡心、嘔吐等;注射過快可引起血壓下降。

【硫酸轉移酶】一種能使部分未結合膽紅素與硫酸結合而成為膽紅素硫酸酯的酶類稱為硫酸轉移酶。膽紅素硫酸酯占結合膽紅素10%~20%。

【硫雙二氯酚】抗寄生蟲病藥。口服易吸收,排泄慢,無明顯蓄積作用,毒性低。作用機製可能和阻止三磷酸腺苷合成以致能量代謝障礙有關。動物試驗表明對衛氏肺吸蟲病有良好療效。體外試驗對肺吸蟲囊蚴有明顯殺滅作用。對薑片蟲、絛蟲、肝吸蟲也有效。

【硫唑矚呤】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的免疫抑製劑。係巰嘌呤衍生物,在體內分解為巰嘌呤而起作用。主要用於異體器官移植時抑製免疫排斥,也廣泛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潰瘍性結腸炎、重症肌無力、硬皮病。

【硬化性膽管炎】又名“纖維性膽管炎”,是以肝內外膽管壁黏膜下和漿膜層纖維樣變性、增生,導致的膽管慢性纖維性狹窄和閉塞。病因不清,可能與先天性遺傳、變態反應因素及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臨床上分原發性、繼發性兩種。診斷標準為:①進行性梗阻性黃疸;②無膽道結石;③無膽道手術史;④膽管壁增厚,管腔狹窄;⑤經長時間觀察可排除膽道惡性病變;⑥無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病等並發症。主要是對症治療,消炎、利膽及類固醇藥物,病變局限有擴張的膽管者可手術治療。

【硬化性腎小球腎炎】光鏡下可見多數腎小球硬化和廢棄;電鏡及免疫熒光檢查常無特異性發現。臨床表現為腎功能衰竭。

【硬化性血管痛】是纖維組織細胞瘤的一種。主要發生於皮膚,亦可見於肺部。瘤組織由大量縱橫交錯的纖維束構成,有較多增生的毛細血管,屬良性腫瘤。

【硬脊膜】包被脊髓和脊神經根的致密結締組織膜。硬脊膜與椎管內麵的骨膜間有一窄腔,稱硬膜外腔,腔內含淋巴管、靜脈叢、疏鬆結締組織和脂肪,有脊神經根通過。

【硬脊膜外膿腫】是椎管內硬脊膜外間隙的限局性化膿性炎症,常表現為脊髓壓迫或神經根刺激。

【硬膜外麻醉】又稱“硬膜外阻滯”。將局麻藥注入硬脊膜外腔內,使注射部位及附近的脊神經受到阻滯,於軀幹相應區產生節段麻醉,是椎管內麻醉方法之一。臨床上常用導管法,並以此小量分次給藥,連續麻醉,較單次法安全。應嚴格麻醉操作規程和管理,避免發生全脊麻等嚴重並發症。根據阻滯部位高低,可用於頸部、上肢、胸壁、腹部、盆腔、下肢、肛門及會陰部位的手術。

【硬膜外膿腫】位於硬腦膜與顱骨內板之間的限局性化膿性炎症。常因鄰近的感染病灶引起顱骨破壞後形成,或因頭皮癤腫及麵部感染經過導靜脈進入顱內。致病菌以葡萄球菌和鏈球菌較多,其次為革蘭陽性杆菌。

【硬膜下腔】蛛網膜與硬腦膜之間的腔隙叫硬膜下腔。

【硬腦膜】是包被腦的硬膜。由顱骨內衣與硬腦膜愈合而成,即是由兩層纖維膜合並成一層堅韌的纖維膜。硬腦膜一方麵承受和分散對顱骨所施加的壓力,另一方麵又起到支持的作用。與此相適尚的結構是在一定部位褶疊形成隔幕,並突入腦的裂隙中。其主要的隔幕有大腦鐮和小腦幕。硬腦膜在一定部位折疊成為兩層,形成腔隙,內含靜脈血,為顱內靜脈血的血流管道,特稱為硬腦膜靜脈竇。

【硬腦膜穿刺】此術主要用於化膿性腦膜炎後並發硬腦膜下積液、積膿或血腫時。術前準備如側腦室穿刺術。用斜麵較短之小號腰穿針於前囟側角最外側一點刺人0.2~0.5001,有穿過堅韌硬腦膜之感。進人硬腦膜之後拔出針芯,接上注射器,施少許負壓。在正常情況下僅得澄清液體數滴。獲得較大量的含血液體或黃變液體時,證明硬腦膜下有血腫或滲液。

【硝硫氰胺】抗血吸蟲藥。藥物從小腸緩慢吸收,體內分布以肝髒濃度最髙,從膽汁與尿排泄,經膽汁排泄者可再吸收進人腸肝循環。本藥可部分通過血腦屏障,進人腦組織。對血吸蟲有顯著的殺蟲作用,蟲體迅速“肝移”而被消滅。適應證為體質較弱的慢性血吸蟲病患者。

【銷普鈉】為較強的血管擴張劑,選擇性直接作用於血管平滑肌,使小動脈和小靜脈壁的張力降低。作用迅速、短暫,給藥後2~5分鍾見效。用於其他降壓藥無效的高血壓危象、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等。

【揉麵感】慢性腹膜炎的重要體征。慢性炎症導致腹膜增厚,壓之輕度抵抗猶如揉麵的感覺,並有輕壓痛。多見於結核性腹膜炎,嗜酸細胞性腹膜炎、結節病性腹膜炎和癌性腹膜炎。

【提睾反射】股內側皮膚引起同則睾丸上提。中樞在腰髓的1~2節。雙側反射消失見於腰髓1~2節病損,一側反射減弱或消失見於錐體束損害。

【握持反射】其檢查方法是醫生將示指由尺側插人嬰兒手心,輕壓其掌心,則嬰兒各手指呈屈曲抓握狀,若此時將其兩手向上牽拉,足月兒可屈肘,上身舉離床麵。正常嬰兒在2~3個月以後握持反射漸消退,代之以有意識的握物。

【雄激素】促進動物雄性器官成熟和副性征發育,並維持其正常功能的一類激素,屬類固醇化合物。天然的雄性激素主要是由睾丸間質細胞分泌的睾丸素(睾酮)。腎上腺皮質、卵巢和胎盤也可少量分泌。目前睾丸素已能人工合成。臨床常用的為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素等。

【棘波】(為異常腦電圖波。其特點為快速上升或下降,持續20—60毫秒。單相棘波主要為皮層表麵病灶;雙相棘波主要為皮層深部的病灶。

【棘慢波綜合】棘波持續時間為20~60毫秒,慢波為200~500毫秒,兩者成組合形式出現3周厶,一般兩側對稱,多見於典型癲癇小發作。

【棘球拋病】是人類感染細粒棘球絛蟲的幼蟲所致疾病。人若吞食蟲卵可成為中間宿主,發生包蟲病。常見者為肝、肺及骨包蟲病。

【棘形細胞增多症】是先天性脂蛋白缺乏引起的疾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本症的紅細胞中有70%~80%邊緣呈棘刺樣突起,但貧血較輕,呈間歇性,多合並脂肪痢,但維生素B2吸收正常。生長發育遲緩,消瘦,並逐漸地出現神經係統症狀,如肌肉無力、萎縮、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和腱反射減低,至學齡期多合並視網膜色素變性,以致失明。多於學齡期死於神經係統後遺症。

【植皮】即皮膚移植適於皮膚創麵較大,深達真皮深層或超過皮膚全層以下者。由於皮膚結構幾乎全部破壞,不能再生,為縮短創麵愈合時間,防止瘢痕形成和造成功能障礙需進行皮膚移植術。

【植焼酸蓄積症】(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生化特點是植烷酸氧化有缺陷,不能將植烷酸變為降植烷酸,故而蓄積體內。屬於過氧化物酶體病的範疇。病理特點是間質性末梢神經炎,伴脫髓鞘和軸突脫失。體內各器官(包括腦)均有植烷酸蓄積。起病於兒童期,4~7歲間。表現為間歇性末梢性神經病,以深感覺受累最著。有肌萎縮。可伴感覺性神經性耳聾;色素性視網膜炎,夜盲,白內障,共濟失調。可見心肌病。無智力低下或癲癇。腦脊液蛋白增高。病程為進行性,有緩解期和加重期,可因心肌病死亡。診斷靠血中植烷酸增高,尿中植烷酸增多,皮膚成纖維細胞可示植烷酸氧化缺陷。本病主要應與其他有慢性間歇性多神經炎的症狀鑒別。本病治療是限製葉綠醇的攝入。

【植物日光性皮炎】有些植物被攝食或接觸後,身體暴露部皮膚再經日光照射可引起皮炎,故得此名。這些植物包括灰菜、莧菜,楊樹、柳樹、槐樹、棠梨樹葉等。進食後1~3天發病,首先暴露部位如麵、手足等處感覺異常,嚴重時皮膚淤斑、血瘡甚至壞死。口麵、咽喉腫脹,甚至呼吸困難。診斷依靠有吃野生植物的曆史,浮腫發生於曝光部位皮膚,呈向心性發展,缺乏全身症狀。治療方法:避免日光照射,應用脫敏藥如苯海拉明等,口服鈣及維生素C。嚴重病人可用激素。

【植物神經係統】又稱“自主神經係統”,是內髒運動神經。根據形態和功能的不同,自主神經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分。

【植物神經係統功能紊亂】(調節內髒功能的神經裝置,也可稱為內髒神經係統或自主神經係統。自主神經係統功能紊亂,臨床表現為出汗過多或過少、肢體發涼、臉紅、心率增快,嚴重病例可有心律不齊、過早搏動、血壓不穩定,可突然降低或上升,有時上升與下降交替出現。另外還可表現為膀胱和腸道功能障礙,出現一過性尿縮留和失禁、便秘或腹瀉。治療可給以鎮靜及調節自主神經的藥物,同時進行病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