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淋巴液所流經的管道。最細的淋巴管稱毛細淋巴管,以稍膨大的盲端起始於組織間隙,收納部分組織液形成淋巴。毛細淋巴管逐級彙合形成淋巴管。全身各部的淋巴管逐級彙合成9條較大的淋巴幹。淋巴幹再彙入兩條淋巴導管-胸導管和右淋巴導管。它們分別開口於左、右靜脈角。淋巴管內有許多瓣膜,有促進淋巴回流和防止淋巴反流的作用。淋巴管中途要通過一些淋巴結。
【淋巴管播散】指病原微生物侵人淋巴管,隨淋巴液到達局部淋巴結,引起局部淋巴結炎,如肺結核病灶內的結核菌沿淋巴管播散引起肺門淋巴結結核。
【淋巴管瘤】由增生淋巴管構成。多係先天性發育畸形或錯構瘤,常見於嬰幼兒。按增生淋巴管口徑大小可分為:①毛細管型淋巴管瘤。多見於唇、舌及頰部,成為巨舌、巨唇。②海綿狀淋巴管瘤。由薄壁海綿狀小囊構成。囊間有淋巴細胞浸潤,甚至有淋巴濾泡。③囊性淋巴管瘤。又稱囊性水瘤,內部為多房性,常見於頸部。
【淋巴管炎】一般指細菌(常為溶血性鏈球菌)侵人損傷的皮膚所引起的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亦可由於絲蟲阻塞淋巴管而引起。多發生於四肢、患者除有發熱外,在皮膚內可見一條紅線從傷口一直引伸至鄰近的淋巴結。皮膚內淋巴管發炎時稱為“丹毒”。治療包括使用抗菌藥物、局部熱敷、抬高患肢等。淋巴管炎反複發作可引起淋巴管阻塞、淋巴瀦留,最後皮膚增厚形成象皮腫。
【淋巴管轉移】腫瘤細胞侵人淋巴管,隨淋巴液到局部淋巴結(如肺癌首先到達肺門淋巴結),形成局部淋巴結轉移,並可繼續轉移到其他淋巴結,或經胸導管進人血流再繼發血道轉移。
【淋巴結病和竇性組織細胞增生症】其特點是發熱、白細胞增多、頸淋巴結腫大。病理改變為淋巴結包膜下及髓竇組織細胞增生,光鏡下很似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但電鏡下不見技!%吐顆粒,①仏陰性。病變不侵犯骨骼、肝、脾、肺、皮膚等組織,僅限於淋巴結。可有暫時性免疫功能低下。非惡性腫瘤。預後較好。對有嚴重淋巴結破壞者,化療效果較好。
【淋巴結穿刺術】將穿刺針直接剌人淋巴結內,利用空針的負壓吸出淋巴結內的液體及細胞成分,進行塗片染色鏡檢的方法。用於診斷引起淋巴結腫大的一些疾病,如結核病、白血病、淋巴瘤等。
【淋巴結反應性增生】由於抗原刺激引起淋巴結中與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有關的胸腺依賴性淋巴細胞(丁細胞)、囊依賴性淋巴細胞(日細胞)及組織細胞增生,是一種良性增生。增生的表現形式:①淋巴濾泡增生增大,生發中心清楚,顯示8淋巴細胞免疫反應,見於類風濕病、非特異性炎症;②淋巴竇組織細胞增生,充滿淋巴竇,見於乳腺癌、胃癌局部淋巴結;③皮質旁區增生,濾泡之間和深部皮質旁了淋巴細胞增生,見於器官移植及服用抗癲癇藥物後。
【淋巴結炎】病菌直接侵人或周圍蔓延至淋巴結所致的淋巴結炎症改變。臨床表現為淋巴結腫大、疼痛等,急性淋巴結炎可有發熱,嚴重者可引起化膿。臨床上需給予抗感染及對症處理。
【淋巴結造影術】注射碘油劑於淋巴結中,用X線檢查深部淋巴腺變化的一種X線檢查方法。
【淋巴痼】淋巴係統的惡性腫瘤。臨床表現為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可伴有發熱、盜汗、消瘦、皮膚瘙癢等全身症狀。根據病理組織學特點將淋巴瘤分為霍奇金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除淋巴結起病者外,還可原發於淋巴結以外的任何組織。晚期侵犯骨髓,外周血出現淋巴瘤細胞者稱為淋巴瘤細胞白血病。治療須按病期劃分選擇治療方案。一般原則:對II~III期選擇放射治療;IV期選擇聯合化學藥物治療。對淺表性結外淋巴瘤、胃腸道、泌尿生殖係淋巴瘤宜手術切除,再行放射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對難治性或複發性淋巴瘤可采用骨髓移植。
【淋巴濾泡】又稱“淋巴小結”。是散在於呼吸道、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下組織中的淋巴組織。它沒有結締組織包膜。這些小結在胎兒或無菌動物中不發展。淋巴小結是淋巴結皮質內被小梁分隔開的淋巴組織。
【淋巴器官】主要由淋巴組織構成的器官,依其結構和功能不同,可分為兩類:①中樞淋巴器官;由中樞淋巴組織構成,是淋巴細胞分裂、分化的場所,如胸腺及腔上囊等,②周圍淋巴器官;由周圍淋巴組織構成,是產生免疫應答的場所,如脾、淋巴結、扁桃體、淋巴小結等。
【淋巴肉瘤】淋巴肉瘤為舊分類法中的一類。相當於非霍奇金淋巴瘤分類中的淋巴細胞分化良好性和淋巴細胞分化不良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生長快而體積大,多為一組或兩組淋巴結受累。多發生於頸部淋巴結,其次為腋窩、腹股溝、縱隔等淋巴結群。淋巴肉瘤也可以先發生於胃腸道、五官、縱隔或皮膚。始發於一器官後,轉移到其他部位。晚期在周圍血液中,有時可出現大量病理性細胞,稱白血肉瘤。
【淋巴肉瘸細胞白血病】在淋巴瘤的病程中,骨髓中淋巴瘤細胞占20%以上,並有相當數量瘤細胞釋放入血,引起淋巴細胞絕對值增高者。多見於非霍奇金淋巴瘤,尤其是丁細胞性淋巴瘤。本病預後不良。治療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相同。
【淋巴係統】是由淋巴管和淋巴器官所組成的,是靜脈的輔助管道。
【淋巴細胞】存在於淋巴組織、淋巴和血液中的圓形細胞。是淋巴組織的主要成分,也是血液中較多見的白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20%~30%。直徑為6~16%。在瑞特染色塗片上,細胞核呈圓形或橢圓形,一側常有小凹陷,核染色質呈致密的塊狀,深藍紫色。胞質很少,在核周圍僅有一窄帶,嗜堿性,染成深藍色。有些淋巴細胞質內可見嗜天青顆粒。根據淋巴細胞的發生部位、表麵特性、壽命長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可將淋巴細胞分為如下類群:①胸腺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丁細胞,與細胞免疫有關;②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8細胞,與體液免疫有關;③殺傷性淋巴細胞,簡稱X細胞,能殺傷與特異性抗體結合的靶細胞;④自然殺傷細胞,簡稱皿細胞,是一類殺傷靶細胞時既不需特異抗體參與,也不需抗原預先致敏的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分化】來自骨髓的淋巴樣細胞經胸線等中樞免疫器官分化為丁細胞及8細胞的過程。
【淋巴細胞間質性肺炎】一種慢性、進行性、間質性肺炎,多伴艾滋病發生。其特點是肺間質有成熟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不侵犯支氣管,肺泡、胸膜、血管及肺內淋巴結。不伴發血管炎或壞死,見於免疫缺陷病人,主要是XIV感染小兒。起病年齡1歲左右,以II?為首現病症的感染患兒存活時間72個月。起病緩慢,常見咳嗽,呼吸困難及體重下降。而發熱、無力和胸痛較少見,體格檢査見全身淋巴結腫大,唾液腺增大,心率快,呼吸增快,發紺,杵狀指。聽診正常或有喘鳴音或吸氣末噦音。肺部X線片示肺紋理增加或網點狀陰影,肺底明顯呈羽毛狀影。晚期發展為肺間質纖維化而呈蜂窩肺影。實驗室檢查:周圍血象可見淋巴細胞增多;骨髓象可見漿細胞和嗜酸細胞增多;血免疫球蛋白增高;肺泡支氣管灌洗液中查不到任何病原體。支持療法包括支氣管擴張劑和氧療,有報告應用激素及丙種球蛋白有效。伴病毒或細菌感染時采取相應治療。
【淋巴細胞減少】血液中淋巴細胞比例減少。見於接觸放射線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者。
【淋巴細胞增多】泛指淋巴細胞數量,特別是血液中的數量明顯高於正常值。見於某些病毒或杆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如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百日咳)、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腎移植後排斥前斯、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白血性淋巴肉瘤等。
【淋巴細胞轉化試驗】簡稱“淋轉試驗”,為一常用的丁淋巴細胞檢查方法。將人的外周血淋巴細胞或全血與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八混合,於37℃孵育72小時後,經塗片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可看到丁細胞轉化為母細胞。本試驗已被廣泛用於測定丁細胞的百分化。
【淋巴小結】散在於呼吸道、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下組織中的淋巴組織。它沒有結締組織包膜,這些小結在胎兒或無菌動物中不發展;淋巴結皮質內被小梁分隔開的淋巴組織。
【淋巴性水腫】因淋巴管先天發育不全或後天的感染、寄生蟲、外傷,致淋巴管狹窄、梗阻、肢體遠端淋巴回流障礙而引起的腫脹。日久,水腫液中的蛋白質纖維化,皮膚、皮下組織和深筋膜變硬,皮膚粗糙如象皮稱象皮腫。多發生於上肢,下肢、陰囊少見。病變較輕者,可用彈力套壓迫,烘綁療法或行淋巴管-靜脈吻合術、軸型皮瓣或大網膜搭橋引流術、病變皮膚皮下深筋膜切除植皮術(可采用病變輕的皮膚切取中厚皮片移植)。象皮腫者作切除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