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3 / 3)

【蛋白質異常血症】蛋白質合成異常引起的血液中異常蛋白增多的現象,見於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以及巨球蛋白血症。

【頸撥正反射】嬰兒仰臥,將其頭轉向一側。此時其整個身體也向該側旋轉。正常新生兒即有此反應,6個月時消失。6個月以後繼續存在為異常。1~6個月之間不出現為異常。

【頸動脈波】受心搏影響引起頸動脈內容量和壓力變化的圖形記錄,稱為頸動脈波。描記時,病人取仰臥位或半側臥位,頭轉向一側,頸部稍墊高,將脈波傳感器放於頸動脈搏動最明顯處,輕輕加壓,同步描記心電圖、心音圖和心尖搏動圖。

【頸動脈雜音】健康兒童於鎖骨匕可聽到一收縮早、中期雜音,右側較左側明顯,由於血流'快速噴射至頭臂動脈所致,如將聽診器胸件略壓於頸動脈上,則雜音變響,若重壓則消失。此雜音隻限於收縮早期,並不伴有震顫。

【頸靜脈怒張】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時頸外靜脈常不顯露,平臥時可稍見充盈,充盈的水平僅限於鎖骨上緣至下頜角距離的下1/3處。臥位時如充盈超過正常水平或立位與坐位時可見明顯的靜脈充盈,稱為頸靜脈怒張。頸靜脈怒張多由靜脈壓增高所致,見於右心功能不全、縮窄性心包炎、心包積液、上腔靜脈綜合征。

【頸強直】腦膜刺激症之一。被動屈頸時有明顯抵抗者。常見於腦膜炎、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但在頸椎病變如關節炎、結核、腫瘤、骨折、脫位等或頸肌攣縮如扭傷、軟組織炎、癤腫等也可有頸強直。

【頸性膠暈】頸椎及其有關的軟組織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變化所致的眩暈。反複發作,與頸部活動和一定頭位有關。發作時間短暫,多為旋轉或晃動感,部分患者有耳鳴、頭痛、耳聾、發作性意識障礙。頸扭曲試驗、位置試驗、頸部X線片等檢查有助診斷。

【頸肢反射】又稱“緊張性頸反射”、“強直頸反射”。檢査者用力將患兒頭轉至一側,引起同側上、下肢自發性伸直並有肌張力增髙,而對側肢體屈曲。正常:出現於正常新生兒,3~6個月時消失。病態:6個月以後仍存在此反射,提示大腦功能障礙。

【頸椎融合】一種先天性頸椎及上胸椎聯合的發育畸形造成的頸部短縮及運動障礙的綜合征。又稱“先天性骨性斜頸或短頸畸形”。一般認為在胎兒3~7周時中胚層分節缺陷使椎體發育障礙所致。臨床表現為嬰兒出生後即發現頸項縮短,肌性或骨性斜頸,頸部活動受限,側突、後突、頭顱重心前移使頭傾斜或旋轉,肩胛骨抬高,後發際低,顏麵不對稱,有頸肋可以壓迫臂叢使上肢神經不完全麻痹或疼痛。本征可伴有耳聾,眼肌麻痹等。

【綠膿杆菌】為假單胞菌菌種,分布於空氣、水、土壤、正常人皮膚、腸道、呼吸道中,為需氧菌,革蘭陰性無芽胞杆菌,菌體長短不一,無莢膜,在菌體一端有1~3根鞭毛,運動活潑。綠膿杆菌能產生內毒素,多種致病因子,包括多種胞外酶和外毒素,可引起出血性皮膚病灶,能造成肺萎縮和壞死,使肝細胞腫脹,脂肪變性和壞死。並能產生藍綠色水溶性色素,感染時可形成綠色膿液。綠膿杆菌對紫外線抵抗力較強, 1小時方能殺滅,對青黴素及多種抗生素不敏感,有天然耐藥性,對慶大黴素、妥布黴素、多粘菌素8敏感,但易產生耐藥性。前三代頭孢菌素類僅複達欣有一定效果、其餘則效果不佳。

【綠膿杆菌肺炎】一種壞死性支氣管肺炎,多發生於心肺等嚴重病症患兒、早產兒、粒性白細胞缺乏或免疫缺陷的患兒,以及長期用抗生素治療的患兒。臨床特點:①出現寒戰、中等度發熱,早晨比下午高,中毒症狀、咳嗽、呼吸困難和發紺;②排出大量膿性綠色痰液,可有咯血;③脈搏與體溫比較相對緩慢;④肺部體征無明顯的大片實化,有彌漫細濕囉音及喘鳴音;⑤輕度白細胞增高,但1/3病人白細胞可減少,並可見貧血及黃疽;⑥X線胸片可見結節狀浸潤陰影及許多細小膿腫,後可融合成大膿腫;一側或雙側出現少量血性胸腔積液或膿胸。⑦痰內可見大量革蘭染色陰性杆菌。病情發展迅速,病死率極高,達40%。因細菌多而耐藥,療效差,近年多選用羧苄青黴素、磺苄青黴素、慶大及丁胺卡那黴素。近年來采用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胺噻肟(複達新)有效。

【維生素鹹缺乏症】由於肝炎、寄生蟲感染,痢疾、胃腸道炎症和慢性腹瀉病等影響維生素六吸收和利用或使消耗增加的疾病均可造成維生素八缺乏症。臨床症狀主要表現在眼和皮膚方麵,按進展過程為夜盲、結膜幹燥、畢脫斑、角膜幹燥、潰瘍、瘢痕和眼底幹燥。皮膚的變化主要為毛囊角化與皮膚幹燥,首先發生於上臂及大腿伸側,隨病情發展範圍逐漸擴大到前臂、小腿、臀部、背部等處。經大規模調査後指出以下指征有三項者可定為維生素六缺乏:夜盲、結膜幹燥、結膜皺襞、毛囊角化與鱗皮。輕度維生素八缺乏時,在臨床上可能不出現上述表現但可以影響小兒的抗感染功能、導致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發生率上升。

【維生素戍中毒】又稱“維生素八過多症”。攝人過量的維生素八所引起的中毒症狀群。大量維生素八影響細胞膜、尤其是溶酶體膜的穩定性,可出現嗜睡或過度興奮、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及皮膚紅腫、脫皮等症狀。長期過量服用數月後可致慢性中毒,表現為食欲減退、皮膚幹燥及脫屑、口角皸裂、毛發脫落、四肢脹痛、肝脾腫大、貧血、高血鈣、肝硬化。嬰兒可出現顱內高壓,四肢長骨骨膜下波浪狀薄殼狀新骨形成,骨骺板增寬等。血清維生素八定量可高達8~10X103111幾。停用維生素八後,症狀可逐漸消失。

【期前收縮】期前收縮是心室在有效不應期後正常衝動到達前,接受一次額外刺激引起的一次期前的興奮和收縮。

【期外收縮】又稱過早搏動,簡稱“早搏”。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指異位搏動點發出的過早衝動引起的心髒搏動。根據起搏點的部位不同,可分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區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三者中以室性為最常見,其次為房性及房室交界性。早搏可為單源性(一個起搏點)和多源性(多個起搏點),偶然的(偶發性)或頻繁的(頻發性)出現。可為生理性或病理性,聽診可發現正常搏動後的早搏和隨後的間歇,第一心音增強,第二心音減弱甚至消失。臨床可借助心電圖作出診斷,並根據其類型進行選擇用藥。

【超聲】是指超出人耳聽力範圍的高頻聲。超聲具有與一般聲音共同的物理性質,還具有一些其他重要的物理特性,如能夠成束發射,直線傳導,方向性好。傳導過程中遇有聲阻抗不同的反射界麵時產生反射、折射、聚焦和散焦等現象。用於臨床診斷的超聲頻率一般為2~7.51%。頻率越高,對組織結構的分辨力越強,但遠場聲能容易被組織吸收、衰減,不易穿透較深的層次。

【超聲波檢查】一項將雷達技術、聲學原理和醫學知識相結合的診斷技術。應用不同類型的機器發出超聲,經過被檢查組織產生回聲信號,再將這些信號用波型、曲線或影像結合生理、病理知識研究這些反射規律,對患病部位、性質和功能狀態做出判斷,為臨床提供有效依據。

【超聲顯像診斷】在進行超聲探測時,將界麵反射信號用光點表示,並以各種類型的成像方法構成人體各部位的切麵聲圖。根據所顯示的聲像圖與解剖、病理結構相對照,結合臨床資料,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目前臨床通常應用的超聲顯像大致分為靜態顯像和實時顯像。

【超聲心動圖】)將V型超聲心電圖儀探頭放在心前區某一位置,在示波管垂直軸上顯示出一係列上下運動的點狀回聲信號,它們反映胸壁下麵的心髒,包括心包、心室前後壁、室間隔和瓣膜各解剖學層次運動情況。儀器的慢掃描裝置使這些點狀回聲以一定的速度移動,故展現出能夠準確反映心髒各層結構的活動曲線即超聲心動圖。

【超速抑製】正常情況下,竇房結對於潛在起搏點的控製,通過兩種方式實現:①搶先占領;②超速抑製。超速抑製即竇房結對於潛在起搏點所產生的一種直接抑製作用。

【趨化因子】炎症對致敏淋巴細胞產生的一種炎症性淋巴因子。可分別對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等有吸引作用,使這些細胞向炎症灶局部集中。壞死細胞也能釋放趨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