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循環障礙】是指由於淋巴循環管道梗阻(畸形、壓迫及栓塞等)所引起的淋巴循環受阻。
【淋巴樣息肉】是由於黏膜下淋巴樣組織增生引起的結腸黏膜局限性突起。可能是對感染的非特異性反應,在末端回腸膜下集合淋巴腺增大增多,臨床主要症狀為慢性失血性貧血,偶有腹痛。大便潛血試驗陽性。X線鋇餐、鋇灌腸及活體組織檢查可確診。由於該病有自行消退的特性,故確診後可給以對症治療、控製症狀,並隨診觀察。
【淋巴液】即淋巴。
【淋巴因子】丁淋巴細胞受非特異性刺激,如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八等剌激,或致敏丁淋巴細胞在特異性抗原刺激下,所產生的各種能直接或間接發揮免疫效能的介質。淋巴因子在體內可促使免疫活性細胞繁殖及增強免疫活性,在體外可作為測定細胞免疫的指標。
【淋巴造影】一種把造影劑注入淋巴管或淋巴結內以顯示淋巴係統的X線檢查方法。
【淋巴組織】主要由淋巴細胞構成的機體組織。
【淹溺】人體淹沒在水中,呼吸道被水衝塞和(或)發生聲門關閉,引起窒息、缺氧和其他一係列病理改變。臨床表現輕重不等,一般有發紺、麵腫、意識障礙、呼吸不規則、微弱或消失,呼吸道充滿血性泡沫樣液體,脈搏微弱、頻數或觸不清,心音弱,心律失常或心音消失。淡水溺水,由於滲透壓低吸入肺內的淡水,很快經肺泡壁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造成血液稀釋,血容量增加,引起血鈉、氯、鈣濃度下降和大量溶血;海水吸人肺內後,因滲透壓高,血循環中液體大量進人肺泡內,海水中的大量電解質同時入血循環中,造成嚴重肺水腫和電解質紊亂。應立即清除口腔及咽部汙物,俯臥、頭低位,雙手壓背進行人工呼吸,並將水排出;有效地心肺複蘇;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預防和治療肺水腫與腦水腫。
【混合性白血病】亦稱“雜合性白血病”。這類白血病可能起源於多能幹細胞。一般分為三型:①雙表型,指同一個白血病細胞同時表達淋係和髓係特征;②雙係型(雙克隆型),指同時存在具有淋係和髓係特征的兩群獨立細胞群;③轉換型,指白血病細胞由一個係列向另~個係列轉化。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亦稱“風濕性疾病綜合征”。其特征為具有全身性紅斑狼瘡、類風濕病、係統性硬皮病和皮肌炎的臨床表現,難以用任何一種單獨的結締組織病來解釋。血清學檢查可見均質型抗核抗體、抗核糖核酸蛋白抗體明顯增高。治療原則與其他結締組織病相同。
【滲出】指炎症病灶內血管中的液體成分和細胞成分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內的過程。
【滲出性多形紅斑】一組皮膚上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好發於手足背、前臂及小腿等部,多於春秋季發病。
【滲出性中耳炎】即非化膿性中耳炎。多見於小兒,特點為中耳內有滲出性、非化膿性積液,導致聽力下降、有耳悶脹感、耳鳴等,鼓膜暗淡無光,混濁如毛玻璃油紙狀,可有凹陷,可見液平麵、氣泡影等,治療需針對病因處理。局部行鼓膜穿刺抽液,理療、鼓膜切開術及乳突手術等療法。
【滲出液】由炎症引起,常見於細菌感染,如結核性胸膜炎,腹膜炎等,但也可見於非感染性因素,如外傷、血液、膽汁、胰液、胃液等刺激之後。此外,惡性腫瘤也可引起類似滲出液的積液。
【滲透濃度】滲透壓決定於溶液中所含電解質和非電解顆粒的多少,並不決定於顆粒的性質。因此滲透濃度這一名詞是代表各種陰陽離子不解離的毫克分子的“顆粒”概念。
【滲透性肺水月中】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產生的肺水腫。缺氧、毒物、炎症、過敏等均可損傷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使通透性增高,致液體及大分子量蛋白質滲出。應根據不同病因進行治療,並充分給氧、利尿等。
【滲透性利尿】提高原尿滲透壓,使出現利尿。原尿內含有某些高濃度的溶質,使原尿滲透壓增高,阻止腎小管對水分重吸收而達到利尿作用。如葡萄糖、尿素、甘露醇、山梨醇等,臨床常用,以利尿脫水。
【滲透性利尿劑】指甘露醇、山梨醇、尿素等藥。這些藥物注入人體後能迅速提高血液滲透壓,使組織間液向血循環轉移,組織脫水,血容量增加,水分經腎排出。這些藥物注人人體後,可迅速從腎小球濾過,而不被腎尿管吸收,故可增加腎小管液滲透壓,妨礙腎小管對水分的重吸收,達到利尿。禁用於心功能不全、活動性顱內出血者。
【滲透壓性腦水腫】各種原因所致腦細胞外液滲透壓(包括血漿滲透壓)降低,使細胞內含水量增加而發生腦水腫。此型腦水腫的水腫液就是水分。常見急性水中毒、低鈉血症、糖尿病性酸中毒、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等。水分主要聚集在神經膠質細胞內,白質及灰質均有水腫,以白質較明顯,水腫區域內鈉離子濃度略低,鉀離子濃度明顯降低。
【蛋白代謝功能試驗】又稱“氮平衡試驗”。也就是測定機體每天由食物攝人的氮量和由尿及糞便中排出的氮量。這一方法稱氮平衡試驗。它是研究蛋白質營養價值、機體需要以及判斷組織蛋白質消長情況的重要方法之一。
【蛋白酶】包括消化道的酶和細胞內、外的蛋白水解酶。除按其作用可分為肽鏈內切酶、肽鏈外切酶外,按酶分子活性中心的催化機製可分為絲氨酸蛋白酶、巰基蛋白酶、酸性蛋白酶、金屬蛋白酶和未定的蛋白酶五類。
【蛋白水解雜】即蛋白酶。一種催化肽鍵水解的酶的總稱。種類很多,分布甚廣,主要的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組織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蘿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一種蛋白酶隻能水解一種蛋白質中的肽鍵。
【蛋白質】由氨基酸以肽鍵形式連接在一起的高分子化合物。是生物體細胞和細胞質的基本構成成分。為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如具有催化作用的酶,具有免疫功能的抗體,起運輸作用的血液蛋白,有運動功能的肌肉蛋白,生物膜的結構蛋白等都是蛋白質。各種蛋白質中氨基酸的組成,排列順序和肽鏈的立體結構都不相同。有很多蛋白質的氨基酸排列順序和立體結構已完全清楚。1956年我國首先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一胰島素。此後,另有一些蛋白質的人工合成亦獲得了初步結果。蛋白質按分子形狀可分為纖維蛋白和球蛋白;按溶解度可分為白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不溶的硬蛋白;按組成可分為簡單蛋白和複合蛋白。簡單蛋白除氨基酸外不含其他物質;複合蛋白由簡單蛋白質與其他物質結合而成,依所含其他物質的不同又分為磷(酸)蛋白、糖蛋白、脂蛋白、色素蛋白、核(酸)蛋白等。蛋白質是食物營養的重要成分,含有人體全部必需氨基酸的蛋白稱為完全蛋白質,如酪蛋白、卵蛋白、大豆球蛋白等;組成中缺少一種或幾種必需氨基酸的,稱為不完全蛋白質,如白明膠,用它作惟一的蛋白質食料可引起營養缺乏症。
【蛋白質缺乏病】攝入食物中蛋白質不足而致的疾病。症狀:因缺乏所需氨基酸而致生長停滯;因組織中蛋白質更新減慢,初期發生消化不良與腹瀉,進一步肝功能及肝結構發生異常,不能合成足夠的白蛋白而發生水腫;重者不能維持骨骼肌的組成與紅細胞生成,發生肌無力與貧血;嚴重缺乏則影響智力活動。血漿蛋白質含量為蛋白質缺乏的指標,白蛋白(358幾時為輕度蛋白質缺乏,幾時為嚴重缺乏。也可繼發於以下情況:①碳水化物供應不足;②腎病時排出大量蛋白質;③消化道吸收不良;④肝病時蛋白質合成障礙;⑤燒傷、骨折等外傷時組織分解增強。
【蛋白質工程】(設計和構建具有新性質的蛋白質的技術。對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關係的認識是蛋白質工程的理論基礎。蛋白質的人工合成和重組八技術是蛋白質工程的重要手段。由於通過設計,構建新的基因,經過表達可以產生新的蛋白質,所以又被稱為第二代基因工程。
【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由於蛋白質及熱量供應不足引起的病症。包括各種程度、性質略有差別的營養不良綜合征。臨床表現取決於蛋白質與熱量缺乏之間的關係、程度、持續時間等因素。以輕、中度營養不良多見。
【蛋白質生物學價值】衡量粗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指留存體內的蛋白質量占食物中被消化的粗蛋白質量的百分率。某食物的蛋白質生物學價值的高低,因機體的個體差異及食品的調配方法等而異;幾種食物混合食用,發揮氨基酸的互補作用;可提高食物中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