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1 / 3)

【嬰兒骨皮質增生症】特點是長骨骨幹及下頜骨骨膜下骨質增厚,伴有患肢腫痛。多可自愈。原因不明,可能是病毒感染,也有家族性罹患的報道。無特殊治療。

【嬰兒固縮細胞增多症】是發生於新生兒或嬰兒期的一種原因不明的非免疫性急性溶血性貧血。其特征為周圍血中出現形態不規則,染色深,邊緣有棘刺突出的固縮紅細胞。此種細胞占紅細胞的6%~50%,其多寡大致與溶血的程度成正比。正常新生兒出生後數天內此種細胞占紅細胞的3%,早產兒生後2~3個月內可高達5.6%,於生後3個月迅速減少,兒童與成人其數量不超過0.3%。此病的病因不十分清楚,病情多呈自限性經過,於3~6個月時溶血自然緩解,固縮紅細胞亦隨之消失。貧血嚴重的可以輸血,新生兒應注意防治高膽紅素血症,必要時進行換血治療。

【嬰兒痊攣】又稱“諷綜合征”。是嬰兒時期所特有的一種嚴重的全身肌陣攣發作。多在3~8個月時發病,典型發作為發作時出現突然短暫的意識喪失,陣發性頭及軀幹急驟前屈,上肢伸直,然後屈曲內收,下肢屈曲偶爾伸直。每次抽搐持續1~2秒.往往呈一連串的發作;抽搐後喊叫一聲,部分患兒可有不完全或不典型的發作,常在入睡前或醒後發作,每日發作幾次至幾十次不等。腦電圖表現為高峰節律紊亂。有時在發作時雖短程的普遍性波幅減低,3~4歲後發作常自動停止,但半數以上發作形式有改變,成為全身性發作、限局性運動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等。80%~90%病例伴有明顯智能遲緩,發育落後。治療可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隻)、硝基安定、苯巴比妥。

【嬰兒濕疹】又稱“奶癬”,發生於嬰兒期與多種內外因素有關的皮膚炎症性疾患。多見於肥胖滲出性體質嬰兒,與遺傳有一定關係。過度營養、消化不良、食物過敏或某些外界刺激因子均可致病。皮損為多形性濕疹樣改變。

【嬰兒捂熱綜合征】又稱蒙被綜合征、悶熱綜合征等。多發生於1歲以內嬰兒,在農村寒冷季節多見。原來健康或有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由於過度保暖或捂悶過久所致。表現有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昏迷甚至呼吸衰竭等。實驗室檢查見血液濃縮血紅蛋白升高,血鈉血鉀升高,血漿滲透壓增加,二氧化碳結合力降低,血1)9值下降,有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

【嬰兒型多囊腎】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均伴肝髒病變,雖然主要見於年幼兒,但也可發生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及成人。根據症狀出現時年齡,嬰兒型多囊腎可分為四個臨床類型:①圍生期型;②新生兒型;③嬰兒型;④童年型。

【嬰兒型脊髄進行性肌萎縮】一種遺傳性疾病。病變為脊髓前角細胞及延髓運動核的退行性病變。臨床表現為嚴重的肌張力減低及自主運動的喪失。生存約1年,無特殊療法。

【嬰幼兒蛋白質需要量】較成人多,因為他們不但需要蛋白質來補充丟失,而且還需要它來增長和構成新組織。人乳喂哺的嬰兒,每公斤體重每日需要蛋白質2.08。牛乳喂哺者約需3.58,因牛乳蛋白質的價值較人乳稍差。有些植物蛋白(如大豆蛋白)所含的氨基酸很豐富,亦可用於喂養嬰兒。小兒如全靠植物蛋白來供給營養,則所需蛋白質的量應比人乳或牛乳稍高。小兒由蛋白質所供的熱量占每日總熱量的(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高者,供量可較低)。

【嬰幼兒所需熱量】嬰幼兒需熱量包括5個方麵:①基礎代謝所需;②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③動作所需;④生長所需;⑤排泄的消耗。嬰幼兒時期基礎代謝的需要占總需熱量的5096~6096。如果用體重或體表麵積的單位來計算,兒童較成人為高。1歲以內嬰兒每公斤體重每日平均約需熱量3314。隨著年齡增長,需要漸減,到7歲時每公斤體重每日約需熱量1744,到12~13歲時約需1264,和成人相差不多。兒童時期基礎代謝比較高的原因,大致是與這時期的發育快有關。

【睡液腺】又稱“涎腺”。位於人體口腔周圍的一種消化腺。較大的有3對,即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唾液經導管進入口腔。它的活動受大腦皮質層和植物性神經係統的調節。食物刺激口腔黏膜的感覺神經末梢,傳到腦的唾液中樞,經過自主神經把衝動傳到唾液腺,使之分泌唾液。通過大腦皮質的條件反射作用,也能引起唾液分泌。

【目匡上神經】為三叉神經中眼神經的一個分支,屬感覺神經,由眶上切跡出眶,分布於額部皮膚。

【眶下神經】為三叉神經中上頌神經的延續部分,屬感覺神經。上頜神經由圓孔出顱,再經眶下裂人眶,續為眶下神經。眶下神經通過眶下溝、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麵部,分布於口裂和眼裂之內的麵部皮膚。

【眼底檢查】利用帶有照明和放大裝置的特殊儀器%檢眼鏡\檢查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及視神經等眼球後部的方法。眼底檢查不僅對眼部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十分重要,也是某些全身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顱內壓增髙所致的視乳頭水腫等的檢查手段。眼底檢查應盡量散瞳在暗室內進行。成人散瞳前應排除青光眼的可能。如前房是否偏淺,眼壓是否偏高。直、間接檢眼鏡或接觸鏡等均為用於眼底檢查的儀器。其中以直接檢眼鏡應用最廣泛,而間接檢眼鏡和三麵鏡對視網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非常重要。

【眼肌麻痹性偏頭痛】為偏頭痛的一種特殊類型。患者多為青年人,發作開始或發作後在痛側出現眼肌癱瘓,可短時間內恢複。

【眼瞼下垂】又稱“上瞼下垂”。由於上瞼提肌功能不全或消失,或其他原因所致上瞼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使上瞼呈下垂位置。分為完全性及部分性、單眼性或雙眼性、先天性與後天性、真性與假性等不同類型。雙側眼瞼下垂見於先天性上瞼下垂、重症肌無力;單側上瞼下垂見於蛛網膜下腔出血、白喉、腦膿腫、腦炎、外傷等引起的動眼神經麻痹。治療的目的在於解除視力障礙及改善麵容,除部分後天性上瞼下垂外,一般都需通過手術矯治。

【眼眶蜂窩織炎】最常見的原因是鼻竇炎,也可發生於眼眶外傷、牙周炎、敗血症等。臨床所見多屬單側化膿性炎症,表現為眼瞼紅腫,球結膜水腫,眼球向前突出,運動受限製,並有疼痛、發熱、嘔吐、白細胞增高等。可引起視神經炎、乳頭水腫、視神經萎縮等以致視力損失,更嚴重的可向顱內蔓延,應及早給予足量抗生素。發現眶內已有積膿時,隨即切開引流。

【目艮囊蟲病】由豬絛蟲卵引起的,可發生在眼的任何部位,但以視網膜下最為多見。眼底檢査:玻璃體內可見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淺灰色包囊,周圍有紅暈光環,時間長久可致失明。

【眼球運動】眼球的轉動。眼球運動是一種極精細而巧妙的協調一致的動作。其目的有:①按照意誌改變注視方向;②調整眼球的相對位置以獲得雙眼單視的功能;③代償體位變動,以維持視線的穩定。

【眼球震顫】雙側眼球發生一係列有規律的快速往返運動。運動的方向以水平方向為常見,垂直和旋轉方向較少見。自發的眼球震顫見於耳源性眩暈、小腦疾患等。亦可見於先天性眼部發育障礙。

【麻醉誘導】全麻過程第一階段。即應用藥物後使患者由清醒較快地進人麻醉狀態。如進行氣管插管,則稱為麻醉誘導插管。應力求平穩,減少對生理的幹擾。常用硫噴妥鈉、芬太尼、乙咪酯、氯胺酮、廣羥基丁酸鈉等藥經靜脈誘導。亦可用氧化亞氮、氟烷等藥吸人誘導。

【康力龍】蛋白同化激素的口服製劑。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和鈣質蓄積,增長肌肉,尚能降低膽固醇,減少鈣、磷排泄,減輕骨髓抑製,且男性化不良反應弱。多用於嚴重消耗性疾病,如嚴重燒傷、惡性腫瘤、手術前後、骨折長期不愈、嚴重營養不良、早產兒、生長發育顯著遲緩等。高血脂患者、白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等。不良反應:長期應用可引起水、鈉瀦留,肝、腎損害,對女性可引起輕微的男性化等。患前列腺癌、髙血壓病人和孕婦禁用,肝、腎疾病和心衰病人慎用。

【康胃素】一種胃腸功能調節劑。有促進消化液(唾液、胃液、腸液、胰液、膽液)分泌,增加消化酶活性和調節胃腸功能等作用。主要用於①消化器官功能障礙引起的胃液、腸液、胰液分泌量減少、胃酸缺乏等症;②消化器官失調以及因疲勞虛弱、疾病恢複期和結核等引起的消化不良和食欲減退等症狀;③自身症狀:如腹脹、惡心、噯氣、胃灼熱等;④嬰幼兒厭食及食欲缺乏。注意:胃酸過多或急慢性胰腺炎患者禁用或慎用;不宜與堿性藥物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