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骨髓】骨髓的一種,存在於長骨幹的骨髓腔內,主要由脂肪組織構成,正常時無造血功能,但仍保持著造血的潛能,當機體需要時可轉變為紅骨髓進行造血。
【黃染】指鞏膜、黏膜、皮膚等組織被染成黃色的體征。引起皮膚黃染的物質有膽紅素、阿的平、胡蘿卜素等。觀察黃染需在日光下。
【黃色癘】一種以皮膚為突出表現部位的脂質代謝障礙性疾病,在真皮內局限性聚集含有脂質的組織細胞,即黃色瘤細胞。臨床上表現為黃色、橘黃色或棕紅色丘疹結節或斑塊。常伴有全身性脂質代謝紊亂,並可伴有心血管係統的損害。
【黃視症】指一種症狀。整個視野呈全麵一致的黃色。見於山道年或苦味酸中毒、黃疸、毒蛇咬傷、一氧化碳中毒、柳酸中毒、洋地黃中毒等。
【黃癬】主要見於兒童,成人和青少年也可發生。初起時為紅色斑點,頭皮發炎潮紅,並有薄片狀鱗屑,此後,形成以毛發為中心的碟形黃痂,稱黃癬痂。痂的基底緊粘在毛囊口周圍,中間有毛發貫穿。剝去痂皮,其下為紅色稍凹陷的糜爛麵。黃癬痂逐漸擴大融合,形成大片汙穢色痂皮,常伴鼠臭味。患區病發色暗無光澤,但少折斷。病久者,毛囊萎縮,毛發脫落,形成大片永久性禿發。患者一般無明顯自覺症狀或伴輕度癢感。有繼發感染時可伴發熱,局部淋巴結腫大。有些患者僅表現為脂溢性皮炎而無典型黃癬痂,容易誤診。黃癬菌也偶可侵犯頭皮外的平滑皮膚和甲板。
【萘普生】屬丙酸衍生物,係一低毒、消炎、鎮痛、解熱藥物,能抑製花生四烯酸代謝中的環加氧酶,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為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抗炎作用為保泰鬆的11倍,鎮痛作用為阿司匹林的7倍,解熱作用為阿司匹林的22倍,為一種高效低毒性的抗炎、鎮痛、解熱藥,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一次給藥後2~4小時血漿濃度達高峰,在血漿中99%以上與血漿蛋白結合,半衰期為13~14小時,自尿中排出,對各種疾病引起的發熱和疼痛均有較好的解熱鎮痛作用。尤其適用於貧血、胃腸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的患兒。
【營養不良性水腫】又稱低蛋白血症,是一種營養缺乏的特殊表現,由於長時間的負氮平衡,以致血漿蛋白減少,膠體滲透壓降低,出現全身的水腫為其特征。
【營養不良有關的糖尿病】又稱糖尿病,為臨床類型新增加的種類。多發生在熱帶、亞熱帶貧困落後國家和地區。發病原因與唚、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無關,可能與含硫氰酸鹽食物和蛋白質缺乏致肝髒解毒功能差、酒精中毒等因素有關。特點:青少年發病,消瘦、營養不良,常伴有甲狀腺腫大、腮腺腫大和周圍神經炎,常有發作性腹痛、腹瀉提示胰腺內分泌及外分泌功能減退,可有胰腺纖維鈣化或胰島鈣化,胰腺管有多發性結石,很少並發微血管和大血管病變,也不易發生酮症。需胰島素治療,但未必敏感。
【營養障礙】可由於一種或多種營養物質不足,過多、或比例不當而產生,還可以兼有能量的過多或不足。根據發病條件營養障礙可分為兩類:①原發性營養障礙:是由於攝食某一種或幾種營養物質過少、過多或比例不當而發病,而非由於器官結構或功能異常所致。例如攝食蛋白質不足引起的蛋白質缺乏症,攝取能量過多引起的單純性肥胖症;②繼發性營養障礙:飲食中營養物質雖適當但由於器官病變而致營養失常,常見原因有進食障礙、消化吸收障礙、物質合成障礙、機體對營養需求的改變、排泄失常。
【萎縮】即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發育正常的器官、組織或細胞的體積縮小的病理狀態。器官、組織的萎縮不僅實質細胞體積變小,而且細胞的數目也減少,代謝減弱,功能降低。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萎縮與年齡有關,例如青春期之後的胸腺萎縮,停經後的卵巢、子官、乳腺的萎縮。病理性萎縮大多是物質代謝障礙引起的。由於神經元或神經幹的損傷,器官、組織失去神經調節而產生的萎縮稱為神經元性萎縮,如脊髓灰質炎時的肢體萎縮。器官、組織長期不活動,功能減退而引起的萎縮稱為失用性萎縮,如骨折後肢體長期固定,肢體肌肉及骨組織的萎縮。腎盂積水壓迫腎實質也可發生腎萎縮。由於內分泌功能低下使相應靶器官發生的萎縮,稱內分泌性萎縮。如席蒙病時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的萎縮。由於營養物質缺乏或過度消耗而引起的稱為營養不良性萎縮。此種萎縮去除病因後萎縮的細胞可以複原,若持續加重則逐漸壞死。
【萎縮性鼻炎】特點為鼻腔黏膜、鼻骨膜及鼻甲骨都發生萎縮,鼻腔過分寬大,膿痂形成,有臭味者稱臭鼻症。為兒童的常見病,屬於慢性鼻炎的一種。
【菜泥】將綠葉蔬菜搗碎成泥狀,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和纖維素,是很好的輔食。
【菜水】綠葉蔬菜榨出的汁,內含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是很好的輔食。
【菌落】將標本材料或純種細菌,用劃線接種法,接種於固體平板培養基上,經過一定時間培養後,在培養基表麵出現肉眼可見的單個細菌集團,稱菌落。
【菌落計數】根據固體培養基上每個平皿的菌落數目汁算得出的單位體積(或重量)標本中含有的細菌數目。
【菌苗】由細菌菌體製成。分死菌苗和減毒活菌苗兩種。①死菌苗:一般選用免疫性好的菌種,在適當培養基上生長、繁殖後,將細菌處理殺死稀釋至一定濃度而成,如百日咳、傷寒、霍亂菌苗等;②減毒活菌苗:一般選用無毒或毒性很低,但免疫性較高的菌種培養繁殖後,用活菌體製成,如卡介苗、布魯菌苗等。二者菌苗均可用於預防接種,從而預防相應的傳染病。
【菌苗療法】出打叩力多次注射菌苗以治療某些慢性病或容易複發的細菌性疾病的方法。
【菌群失調】人體某部正常菌群的組成或各菌之間量的比例發生變化,稱為菌群失調。菌群失調的原因很多,凡是破壞正常菌群與機體平衡狀態的因素都可能使原有常居菌減少,而另一些常態下不占主要位置的細菌出現,並且增多,甚至引起疾病,臨床上稱其為菌群失調症或形成二重感染。濫用抗生素是其主要原因。
【菌絲】真菌在適宜環境中,由孢子生出嫩芽,嫩芽逐漸延長呈細長、透明的管狀體,稱為菌絲。
【菌血症】細菌侵人血液的病理現象,其細菌不能在血液中繁殖,很快被機體的防禦功能所消滅,稱為菌血症。如機體抵抗力低或細菌毒力強,則不能消滅血中細菌,可發展為敗血症。
【探頭】超聲來源於探頭,它由壓電晶體片製成,根據逆壓電效應原理,晶體片在高頻交變電場作用下,可隨交變電場的變化沿一定方向不斷發生壓縮和拉伸而振動起來,交變電場的頻率超過20好如即可產生超聲波,同時晶體片又具有直接壓電效應,能接收回聲信號,將反射回聲的聲能再轉變為電信號,經過檢測儀器可以用不同形式顯示在示波屏上,即成為超聲回波圖。
【排尿】在神經係統的控製下,通過膀胱逼尿肌收縮將尿液排出體外的過程。
【排尿困難】尿液排出障礙,兒童排尿困難由於感染、尿道潰瘍、外陰部紅腫或尿道損傷所引起。
【排尿無力】由於中樞、膀胱逼尿肌及(或)腹肌、膈肌的病變使尿流變細及排尿時間延長的一種臨床表現。
【排尿異常】又稱“尿流異常”。排尿機構和支配神經發生病變所引起排尿失常。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尿瀦留及尿失禁等。
【排泄】人和動物通過血液循環將新陳代謝的最終產物,以及其他不需要或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運輸至排泄器官排出體外的過程。具有排泄功能的重要器官主要有腎髒、肺、腸道以及皮膚。
【排泄係統】具有排泄功能的器官和組織的總稱,包括腎、肺、皮膚、消化道、唾液腺。
【排泄物】由排泄係統排出的物質,包括代謝終末產物、體內多餘的物質及進入體內的藥物及毒物等。
【排泄消耗熱屋】每天攝人的食物不能完全吸收,有一部分食物未經消化吸收就排泄於體外。攝取混合食物的正常嬰兒,此項損失通常不超過10%。
【檢疫】對傳染源接觸者或可能有傳染性的其他生物采取的一種管理措施。檢疫種類包括疫區檢疫與國境衛生檢疫。疫區檢疫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進行,主要對接觸者實施醫學觀察、集體檢疫、留驗、隔離等。國境衛生檢疫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條例》進行。檢疫的目的是控製傳染病在國際間與國內各地區、各單位之間的傳播。
【梅毒】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性病。一般在感染後3周左右,外生殖部位發生硬下疳,稱為一期梅毒;約2個月後全身皮膚發疹,為二期梅毒。一、二期梅毒統稱為早期梅毒。此時傳染性大,應以速用青黴素治療。如不能洽愈以後可發生心血管梅毒、神經梅毒或其他組織器官的梅毒。此病也可由母親通過胎盤傳給胎兒,為先天性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