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反射】又稱錐體束征。是由錐體束病損時,失去了對腦幹和脊髓的抑製功能。而釋放出的踝和蹕指背伸的反射動作。1歲半以內的嬰兒由於錐體束尚未發育完善,可出現上述反射,但成人出現上述反射則為病理反射。
【病理過程】是指存在於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異常變化。例如闌尾炎、肺炎以及所有其他炎性疾病都有炎症這個病理過程,包括變質、滲出和增生等基本病理變化。
【病理檢查】用以檢查機體器官、組織或細胞中的病理改變的病理形態學方法。為探討器官、組織或細胞所發生的疾病過程。可采用某種病理形態學檢查方法,檢查它們所發生的病變,探討病變產生的病因、發病機製、病變的發生發展過程,最後作出病理診斷。其病理檢查指先用肉眼觀察大體病理標本的病變,然後切取一定大小的病變組織,用病理組織學方法製成病理切片,用顯微鏡進一步檢査病變。
【病理切片】製做病理標本的一種基本方法。將部分有病變的組織或髒器,經過處理,使之固定硬化。然後在切片機上切成薄片,粘附在玻片上,染色後在顯微鏡下檢查。臨床上用外科手術摘取的病理活組織或病理解剖材料一般都作病理切片,進行常規檢査,以觀察病理變化,進行病理診斷,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依據。
【病理生理學】病理學的一部分。著重從功能和代謝的變化角度來闡明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
【病理性骨折】有病骨骼如骨髓炎、骨腫瘤等,遭受輕微外力即斷裂時,稱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哭鬧】任何疾病凡能引起小兒不適或疼痛者都可引起啼哭,其中以腹痛、口腔痛、頭痛等最為常見。引起疼痛的常見疾病有急腹症、顱內疾患以及中耳炎、皮膚外傷等。
【病理學】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製及患病機體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改變。從而闡明其疾病本質,為認識和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
【病因】又稱“病原”。直接和間接地引起疾病的原因。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病因,沒有病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隻是某些疾病的病因目前暫時尚未完全査明。目前已知的病因歸納為三類:①外界致病因素(外因I最常見的病因,包括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人體需要的物質缺乏等。②機體內部因素(內因):包括機體對致病因素的感受性,機體的防禦功能及免疫功能,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等。③自然因素及社會因素。
【病因學】研究疾病病因及其作用方式的科學。如果研究表明某一或某些因素存在能促進疾病的發生或發病率上升,而去除或控製這些因素則發病率下降或消失,可認為該因素與某疾病之間有因果關係。
【病因診斷】是根據致病因素所提出的診斷。致病因素大體可分兩個方麵:①外因:如感染、外傷、中毒、理化、環境因素等。②內因:如免疫、遺傳和代謝方麵的缺陷等。病因診斷對疾病的防治具有指導意義,是最理想的臨床診斷。
【病原菌】有致病作用的細菌。
【病原體】又稱病原物、病原生物。能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蟲的統稱。病原體具有在一定條件下引起易感機體發病的能力。
【病原體毒力】指病原體致病力的強弱程度,是量的概念。各種病原體的毒力不同,並隨宿主不同及環境條件變化而異;同種病原體也常因型或株的不同而毒力有差異。構成毒力的病原體一般有侵襲力和毒素兩個方麵。
【病原體攜帶者】病原體在機體內生長繁殖,可引起某些病理損害,但機體卻無發病的臨床表現,這是機體與病原體處於相持狀態的一種表現。在機體內生長繁殖的病原體可以不同途徑排出體外,成為重要傳染源。根據機體情況可分為健康攜帶者與恢複期攜帶者兩種,前者並非完全健康,包括部分潛在性感染與隱性感染初期病原體未被消滅階段,或顯性感染之前的潛伏期病原體攜帶。恢複期攜帶又有暫時與慢性之分,後者可表現為持續感染狀態。
【病原學檢查】包括病原體的直接檢出和病原體分離。病原學檢查對傳染病的診斷具有特殊的意義,病原體的檢出和分離培養成功可直接確定診斷。
【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著許多個體微小、肉眼不能查見,而用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的單細胞或非細胞性的低等生物,這些生物總稱為微生物。
【病原攜帶狀態】按病原體種類不同又稱帶病毒、帶菌或帶蟲狀態。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可停留於人侵部位或侵入較遠的髒器,繼續生長繁殖,而機體並無任何疾病現象,卻能夠攜帶並排出病原體,成為傳染病流行的傳染源。病原攜帶者可分為健康病原攜帶者和恢複期病原攜帶者兩種。前者無明顯症狀,後者按其攜帶病原體時間的長短又分為暫時(3個月以內)和慢性攜帶者(3個月以上)兩種。
【家族史】患者家族成員的病史。是診斷疾病問診時一個內容。詢問雙親與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健康狀態,特別要詢問是否有與患者同樣的疾病,有無與遺傳有關的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性球形細胞增多症、家族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等。對已死亡的直係親屬要洵問死因與死亡時的年齡,某些遺傳性疾病還涉及至非直係親屬。
【家族性】在家族中一再出現的性狀或疾病。
【家族性矮小體型】)家族中有矮小體型史,身長有一定程度的不足,但其生長率、骨和牙的發育及性成熟程度均屬正常範圍,無任何內分泌功能異常的表現。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白血症最常見的類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人細胞膜上的脂蛋白受體減少或缺如,脂蛋白不能以正常速度進人細胞內,因而不能發生反饋作用,抑製膽固醇的合成。多有明顯的家族史,父或母中至少1人有高膽固醇血症。純合子症狀較重,多以黃色瘤為早發症狀,眼瞼、肌腱、尤以跟‘腱多見,皮下黃色瘤可見於肘、膝和臀部,老人角膜亦較多見。雜合子病人在動脈硬化前可無症狀。治療限製脂肪入量,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家族性黑蒙性癡呆】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表現為發育遲緩、白癡,因視神經萎縮而失明,並常在兒童期死亡,由於乙酰己糖胺酯的缺乏而使腦中聚積神經節苷脂造成。通%芳水細胞和羊水中有關酶的測定可進行產前診斷,並可通過生化檢測手段檢出雜合體。
【家族性環形紅斑】一種好發於小兒的顯性遺傳性皮膚病。有明顯家族史。皮損為多數錢幣大小的紅斑或風團樣紅斑,伴有劇癢,全身各處均可發生。
【家族性基底節鈣化】特點是基底節轉化,腦血管鈣化。嬰兒期起病,有進行性智力低下、癲癇發作、舞蹈、手足徐動、腦小畸形。病理可見基底節,小腦、大腦皮質的血管有鈣沉積。檢査可見鈣化開始於小腦齒狀核和腦橋,然後雙基底節對稱性鈣化,最後肼胝體鈣化。本病預後不良,無特殊療法。
【家族性痙攣性麻痹】一種遺傳性疾病。有明顯家族史,多始於童年,逐漸進展。兩下肢呈痙攣伸直和內收,行走時足尖著地,為剪刀形步態。膝腱、跟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多有弓形足和馬蹄內翻足。上肢的障礙較輕,但精細動作也常受影響。感覺和括約肌功能並無障礙。
【家族性全身性黃色瘤病】為脂質代謝障礙性皮膚病,主要為皮膚上出現橘黃色或棕紅色斑片、丘疹、結節或腫塊等改變,常伴發心血管及肝脾等損害。伴有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
【家族性嗜血性網狀細胞增生症】是一種少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病理特點是全身各組織器官呈彌漫性淋巴組織細胞浸潤,並有明顯的吞噬(吞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細胞碎片)。患兒於生後幾個月內出現反複腹瀉、3脹嘔吐、煩躁等症狀,6個月至1夕叩突然高熱、肝脾腫大、出血、黃疸,甚至驚厥,多在短期內死於出血和敗血症。實驗室檢查全血減少、網織紅正常,肝功異常,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血脂增高,骨髓檢查可見巨噬網狀細胞增多以及吞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細胞碎片。
【家族性無汗無痛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表現不明原因的反複發熱,與無汗有關,汗腺發育正常。因周圍神經缺少無髓鞘神經纖維,所以身體對各種刺激無感覺,不能以刺痛、熱感及其他方式刺激發汗。預後大多不良。
【家族性血管性水腫】一種以血清酯酶抑製物的缺乏為其特征的、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在嬰兒期至10歲以前發病,遲發罕見。臨床表現為急性複發性局限性水腫,水腫易見於皮膚、外傷部位。出現匐形性環狀或網狀紅斑。水腫出現胃腸道黏膜時表現惡心、嘔吐、腹痛、水瀉和腹脹。持續數小時消失。水腫還可累及喉部引起窒息。治療主要應用雄激素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