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腎病綜合征】腎病的一種。由以下四方麵臨床實驗室表現組成:①大量蛋白尿;②低蛋白血症;③浮腫(嚴重時出現胸腹水、④高脂血症。其中頭兩項為必備。在除外繼發性及遺傳性腎髒病所致腎病綜合征後,原發性腎病綜合征診斷即能成立。我國原負性腎病綜合征從臨床上又被分為I型及II型:①I型:無持續性高血壓,離心尿紅細胞(10個乂高倍視野,無持續性腎功能不全。蛋白尿常為高度選擇性,尿正常。②2型:常伴有高血壓,或和腎功能不全。蛋白尿為非選擇性。
【原發性腎小球腎炎】簡稱“腎小球腎炎”、習慣上稱“腎炎”。由內源性或外源性抗原引起腎小球免疫性增殖性炎症的症群。發病機製90%以上是通過循環免疫複合物在腎小球內沉積,5%是通過產生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而作用於腎小球,極少部分是通過原位免疫複合物形成。病理改變呈多樣性,與臨床表現無明確固定聯係。由係統性疾病引起腎髒免疫性增殖性損傷,不稱原發性腎小球腎炎。臨床有其共同表現稱腎炎綜合征。原發性腎小球腎炎是腎炎中最常見的一種,因此習慣將兩者視為同義詞。治療視臨床表現及病理診斷不同而分別處理。
【原發性體液免疫缺陷病】由於類囊組織發育不良或各階段的腔上囊依賴性(鍆淋巴細胞變化成熟障礙引起的一類疾病。&與輔助性I淋巴細胞功能不足,或抑製性丁淋巴細胞功能亢進有關。原發性體液免疫缺陷病有以下3種臨床類型:①全免疫球蛋白減少;②選擇性地缺乏某1~2類或某一亞類免疫球蛋白;③血清免疫球蛋白總量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有功能缺陷。
【原發性細胞免疫缺陷病】由於胸腺發育不全所致胸腺依賴(丁)淋巴細胞分化不良,導致的一組細胞免疫功能缺陷。多發生於嬰兒。患兒對抗原刺激不能發生細胞免疫應答或應答微弱。臨床特征是易患嚴重的病毒感染、遷延不愈的結核病及真菌感染等;有發生惡性腫瘤的傾向。患者的淋巴結和脾髒的胸腺依賴區缺乏丁淋巴細胞;外周血液中淋巴細胞減少;細胞免疫功能試驗低下。由於輔助性丁淋巴細胞功能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骨髓衍生(鍆淋巴細胞產生抗體的功能。
【原發性心肌病】病變位於心肌,病因未明的心肌疾病。按其病理生理特點分為三型:充血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及限製性心肌病。小兒以充血性心肌病多見。克山病及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症均屬此型,前者為地方性心肌病,後者在嬰兒期發病,均以充血性心力衰竭為主要臨床表現。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又稱“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見“血小板增多症”。
【原發綜合征】結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後發生的原發感染,是小兒肺結核的主要類型。病理改變為肺部原發病灶、支氣管淋巴結病灶及原發病灶到局部淋巴結之間的淋巴管炎。X線表現:肺野原發病灶與淋巴結之間有條索狀影相連,此三者構成啞鈴狀的“雙極影”。臨床症狀多不明顯,低熱、輕咳、食欲減退,稍重者出現不規則低熱、食欲不振、消瘦、盜汗、疲乏等。偶有急性起病,體溫39℃或更高。治療用雷米封、鏈黴素、利福平等。一般原發病灶吸收較快,預後較好。但其殘留的淋巴結內的病灶多為以後嚴重肺結核的根源,且在嬰幼兒期有可能進展惡化,不可忽視。
【原基性侏儒症】出生時體重和身長都低於正常,生後發育也緩慢,骨骼比例適當,與年齡符合或稍落後,但生長激素的數值正常。智力發育正常,青春期性腺發育及其他內分泌發育也正常。偶有家族史。少數病例可伴有先天畸形如頭、眼(兩眼分離過遠)、耳及頸畸形、先天性心髒病、嚴重智能發育障礙以及類似早老症的狀態。
【原始淋巴細胞】又稱“淋巴母細胞”,是淋巴組織的最原始階段。呈圓或橢圓形,直徑10~18%。核居中央或稍偏位,染色質呈粒狀,排列成粗網狀,在核仁及核膜周圍聚集,使二者清晰可見。有核仁1~2個,胞漿極少,染成藍色或淺藍色,有明顯核周淡染區,無顆‘粒。異常形態的原始淋巴細胞可見於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原始生殖細胞】起源於卵黃囊內胚層細胞,位於卵黃囊的前尾區。在不斷分裂增殖的過程中遷徙至尿生殖脊,以後發育為精原細胞。
【原血細胞】也稱“原始血細胞”。是血細胞成熟過程中原始階段的細胞。包括原紅細胞、原粒細胞、原單核細胞、原淋巴細胞和原漿細胞等。
【恐怖症】一種較少見的神經症,以對某種特定事物或境遇懷有強烈的恐懼為特征。如怕上樓、怕過廣場、怕幽靜場所、怕與陌生人或某個熟人接觸等,患兒多有膽小、害羞、依賴、內向等性格特點,可從以往生活經曆中追索到某些精神誘因。處理常用解釋性心理治療,輔以抗焦慮藥物。
【獲得性疾病】出生後所患的疾病為非先天的。人體受某種致病因素的侵襲,打破了機體原有的平衡,使機體組織器官的功能、代謝和結構發生病理變化,同時也使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發生障礙,因此引起疾病。這類疾病和先天性疾病不同。
【獲得性免疫】又稱“後天免疫”。機體由於自然感染或免疫接種所產生的自動免疫力,以及由於輸人免疫供體的抗體或淋巴細胞而獲得的被動免疫力。
【萊姆關節炎】一種由溥雷利亞-包柔螺旋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牛、羊、犬等家畜及許多野生動物為其宿主,經蜱傳染。臨床特點為炎熱、頭痛、關節肌肉痛。蜱咬處出現特殊紅斑,可發生關節炎及神經血管損害等。應用免疫熒光或免疫酶試驗可診斷,或用凱爾仏沖)培養基分離病原體。四環素、青黴素有效。
【載體蛋白】轉運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的一種特殊蛋白質。一般認為,在腸黏膜上皮細胞刷狀緣上有特異的載體蛋白,能選擇性的把各種單糖和氨基酸從刷狀緣的腸腔麵運向細胞內,再擴散人血。也可為在體外與半抗原結合的蛋白,或在體內有半抗原附著的蛋白。在體外可使抗原抗體反應成為可見反應,在體內能使半抗原激發免疫應答。
【致病力】(乂乂印沈)即毒力,指致病微生物侵襲宿主造成疾病的能力。一般用對實驗動物的最小致死量來表爾。
【致病菌】(兩出呢紐)能引起人類疾病的病原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球菌、痢疾杆菌等。
【流行性喘憋性肺炎】又稱“流行性毛細支氣管炎”,是我國獨特的流行性肺炎。本病的特點是:①在農村出現明顯的爆發流行;②具有喘憋和發作性喘憋的特征;③具有毛細支氣管炎及間質性肺炎的肺部表現;④主要侵犯嬰幼兒。臨床上大體可分為發病、喘憋、減輕、恢複幾個階段,不同程度的喘憋及發作性喘憋加重為本病的特征。病兒有咳嗽、鼻扇、呼吸急促等,發作性喘憋加重時明顯煩躁不安、心率及呼吸更為加速,麵色蒼白(少數麵紅),口唇及指趾發紺,三凹征明顯。肺部叩診呈過清音,聽診有哮鳴音,少數尚有中、小水泡音,發作性喘憋極重時可有呼吸道梗阻,聽不到呼吸音及喘鳴音。肝髒下緣因肺氣腫而下降,重者且有肝腫大。喘憋多數在24~48小時內緩解。治療參閱毛細支氣管炎及支氣管肺炎。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全年都可發生,冬季較多。主要通過飛沫傳染及直接接觸,偶可通過腸道。可造成流行或反散發。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症:發熱、流涕、鼻塞、噴嚏、咽痛、輕咳,嬰幼兒有時出現腹痛、嘔吐及腹瀉,病程3~7日。重症則出現高熱、頭痛伴冷感、乏力、食欲銳減,如不及時治療往往合並肺部感染,高熱時嬰幼兒可出現驚厥。治療:要充分休息,解表清熱,注意預防並發症的發生,可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預防:流行時要隔離病人;平常注意多到室外活動加強體育鍛煉,還可口服抗病毒藥物,或注射流感滅活疫苗,或選用減毒活疫苗進行,腔噴霧。
【流行性肌痛】大多為柯薩奇病毒8組1~6型感染所引起,呈小流行,主要表現為發熱和陣發性肌痛,可伴有乏力、咽痛、納差。肌痛可累及全身肌肉以胸腹部最多見,尤以膈肌最易受累。流行性肌痛可隨呼吸、咳嗽或轉動體位加劇,並可放射至頸肩及上腹部,肌痛輕重不一,嚴重者甚至引起休克,肌肉活動時肌痛加劇,肌痛多半在3~4日後消失,本病多能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