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咳】咳嗽發作時表現為成串的、接連不斷的咳嗽,連續到十幾聲以至數十聲後,由於肺髒換氣的迫切需要,不得不發一次長吸氣,較大量的空氣急速地通過痙攣著的聲門時,發出一種高音調的雞啼樣長吸氣聲。這種咳嗽多見於百日咳,由於病原菌及黏稠膿樣滲出物大量積聚在上、下呼吸道,黏膜纖毛運動發生障礙,分泌物不能順利排出。這種分泌物的積貯,增加了對末梢神經的刺激,因而引起痙咳。
【痙攣】骨骼肌或平滑肌繼續或持續的不自主的收縮。係腦或脊髓的運動神經元或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異常所致。陣發者稱陣發性痙攣,持續發作者稱強直性痙攣。骨骼肌痙攣常見於膈肌痙攣(呃逆廣腓腸肌痙攣、癲癇、破傷風、狂犬病等。常見的平滑肌痙攣有支氣管痙攣(支氣管哮喘)、賁門痙攣、腸痙攣(腸絞痛)、膽道痙攣(膽絞痛)、輸尿管痙攣(腎絞痛)、冠狀動脈痙攣(心絞痛)等。
【痙攣性步態】又稱剪刀狀步態。上位神經單位受損引起的兩下肢不全性癱瘓的患者行走時的步伐狀態。因其兩下肢肌張力增強,屈膝困難,造成行走時兩下肢互相交叉,如同剪刀。
【痙攣性喉炎】又稱痙攣性哮吼。其特征為喉部痙攣,常在夜間驟然發作,病原體主要為副流感等病毒。患者年齡大都在2~6歲間。臨床表現:上呼吸道發生輕度感染時易致喉痙攣,常在前半夜驟然發病,咳嗽聲緊促如犬吠,嚴重者有顯著喉梗阻,出現喉鳴,吸氣時胸壁凹陷。經治療後痙攣緩解,白天聲音仍嘶啞。治療:①增加室溫及濕度;②腎上腺皮質激素;③止吐劑應用;④霧化吸人鎮靜及對症處理。
【症狀】)患病時病人主觀感到的異常感覺或不適的感覺。如頭痛、乏力、關節疼痛等。廣義的症狀也包括體征。
【症狀性箱癇】又稱繼發性癲癰、器質性癲癇。由腦部或全身其他疾病引起的癲癰。常見的原因有:腦先天性或發育異常、顱腦損傷或產傷、腦部炎症、腦血液循環障礙、顱內腫瘤、腦變性疾病、中毒、缺氧、以及代謝性內分泌障礙、心血管疾病等。見“癲癇”。
【病變】即病理變化。在疾病過程中機體所出現的形態、功能和代謝的變化。可以通過肉眼、光學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
【病毒】病原微生物的廣種。人類的傳染病約75%由病毒引起。目前已將現有病毒歸類於59個科或組、分別隸屬於脊椎動物病毒、無脊椎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細菌病毒(噬菌體)五大類。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顆粒稱為病毒體。它是細胞外的結構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態、結構和傳染性。病毒體形態多數呈球狀或近似球狀,少數杆狀,絲狀或子彈狀,痘病毒呈磚塊狀,細菌病毒則大多呈蝌蚪狀。
【病毒感染】病毒侵入機體後,吸附到易感細胞的受體上,然後進入細胞,進行複製的過程。病毒感染根據臨床症狀的有無,分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按病情發展病程長短分為急性感染和持續感染兩類。
【病毒特征】病毒是一類非細胞形態的微生物,其大小、形態、化學成分、宿主範圍以及對宿主的作用亦均不同,但具有以下幾種重要基本特征:①病毒的基本結構係由核酸(基因組)與蛋白質組成,由八或八組成核心;外有一蛋白質外殼(核殼),有些病毒在核殼外麵分有一層由脂蛋白組成的膜(包膜)包圍著。②病毒隻能在活細胞中增殖,蓋因病毒完全缺乏細胞器等必要裝置,所以必須依賴宿主細胞提供高分子合成裝置和能量。③病毒非常微小,無細胞結構,絕大多數不能用光學顯微鏡檢查,而須用電鏡才能查見。
【病毒吸附】為病毒複製的開始階段,可分為兩個時期:首先為離子間的吸引,病毒顆粒與細胞在有陽離子(如存在時,發生隨機吸附,它是可逆的。第二步為病毒顆粒特異性地吸附於宿主細胞表麵,這是病毒顆粒的表麵成分與細胞膜的受體發生相互作用的結果。因兩者有較強的親和力,所以吸附是牢固的(不可逆的)。
【病毒細胞融合】出受病毒感染後細胞膜發生的一種改變。有些病毒(如副粘病毒中的仙台病毒,其包膜的某些糖蛋白能與宿主細胞膜起相互作用,因而與鄰近細胞發生細胞膜融合,不論活性病毒與滅活病毒均有此特性。細胞融合的結果是形成多核細胞或合胞體。
【病毒性腦炎】由多種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係統感染性疾病。常見的為腸道病毒如埃可病毒和柯薩奇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28病毒和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等。臨床表現:病前多有呼吸道或胃腸道症狀,大多起病較急,常見為發熱、頭痛、嘔吐、精神異常或意識障礙,煩躁不安,嗜睡;常出現昏迷、驚厥、肢體癱瘓、視覺障礙,可伴有腦神經麻痹,常有肌張力增強,征等錐體束征陽性。如兼有腦膜炎者,有前囟隆起,頸項強直,腦膜刺激征陽性。嚴重者出現腦疝、呼吸衰竭和腦性休克。實驗室檢查:白細胞正常或偏低。腦脊液檢查:多數壓力增高,外觀清亮或微混,蛋白質輕度增高,糖含量正常。腦脊液中可分離出病毒以明確病原。頭顱及腦電圖檢查均可幫助診斷。本病需與細菌性腦膜炎、腦腫瘤和腦膿腫、瑞氏綜合征、急性中毒性腦病相鑒別。治療:抗病毒及對症治療,恢複期和後遺症期應加強功能鍛煉、針灸、推拿等措施。
【病毒性胃腸炎】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一組急性、傳染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表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可有脫水、酸中毒。主要致病病毒有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星狀病毒等。病毒經糞-口傳染,兒童發病多。確診依據病原檢查,或免疫學方法檢測抗體。主要是對症治療。
【病毒性心肌炎】觸)是病毒侵犯心髒所致的,以心肌炎性病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內膜炎症改變。本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預後大多良好,但少數可發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病因:可有多種病毒引起,其中以柯薩奇8組病毒以及埃可病毒所致者最多見。臨床上多有發熱、周身不適、咽痛、肌痛、腹瀉及皮疹等前驅症狀。輕型患兒一般無明顯症狀,僅有心電圖改變。心肌受累明顯時可出現心前區不適、胸悶、心悸、頭暈及乏力等,心髒輕度擴大,伴心動過速、心音低鈍及奔馬律。心電圖多表現為頻發早搏、陣發性心動過速或II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可導致心力衰竭及昏厥。重症患兒可突發心源性休克,可在數小時或數日內死亡。體征:主要為心尖區第1心音低鈍,部分有奔馬律、心界明顯擴大。危重者出現血壓下降,兩肺濕囉音及肝脾腫大提示循環衰竭。心電圖表現為燈段偏移和丁波低平、雙向或倒置,可見波群低電壓,各種傳導阻滯,各種早搏,可有陣發性心動過速,房撲,房顫,甚至室顫。重症病例可出現丁間期延長。X線可見心髒擴大,心搏大多減弱,肺部淤血或肺水腫。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增高,部分病例血沉輕度增快,血清穀草轉氨酶、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血清乳酸脫氫酶在早期大多增高。病毒分離結合血清抗體測定有助於病原診斷。治療:①休息;②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③控製心衰;④大量維生素(:及能量合劑靜脈注射;⑤搶救心源性休克;⑥糾正心律失常。
【病毒血症】病毒顆粒進人血液循環中出現各種臨床症狀。因致病病毒不同,臨床表現各有差異。一般都有發熱、全身不適、食欲減退等全身中毒症狀。隨著病毒血症終止,症狀亦消失。
【病毒唑】為一種強的單磷酸次黃嘌呤核苷脫氫酶抑製劑,抑製單磷酸次黃嘌呤核苷,從而阻礙病毒核酸的合成。具有廣譜抗病毒性能,對多種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有抑製作用。對流感、腺病毒肺炎、甲型肝炎、皰疹、麻疹等有預防作用,但臨床評價不一。國內臨床已證實對流行性出血熱有效,對早期患者療效明顯,有降低病死率、減輕腎損害,降低出血傾向,改善全身症狀等作用。本品用量過大能引起可逆性貧血;本藥可使動物致畸或引起突變,故現提倡減少靜脈注射;孕婦禁用;患有支氣管痙攣的病人使用氣霧劑後,可發生呼吸功能急劇惡化,對此種病患者應禁用氣霧劑;本品亦可發生畏食、惡心、腹瀉等胃腸道反應,故口服不應超過10天,注射療程不應超過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