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2 / 3)

【骨質疏鬆】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骨小梁數目減少,但存在的骨組織有正常的鈣化,無骨膜下骨質吸收,一般鈣鹽和基質呈正常比例。

【骨腫瘤】發生於骨骼或其附屬組織的腫瘤。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原發性分為良性和惡性。‘惡性腫瘤多見於青少年,生長快、疼痛劇烈,常發熱,並迅速出現惡病質,腫瘤有壓痛、皮溫增髙,可轉移。X線顯示腫塊邊緣不清楚,骨質有破壞,骨膜反應明顯。良性腫瘤多見於成人,生長較慢、除局部發現邊緣清楚的腫塊外,常無不適。良性腫瘤常見的有:骨瘤、骨軟骨瘤、軟骨瘤、骨巨細胞瘤。惡性腫瘤常見的有:骨肉瘤、軟骨肉瘤、尤文瘤、骨髓瘤、轉移性骨腫瘤等。應盡早手術治療,有轉移者可用放療和化療,惡性者預後不良。

【骨組織】由大量鈣化的細胞間質及數種細胞構成。鈣化的細胞間質稱為骨質。細胞有骨原細胞、成骨細胞、骨細胞及破骨細胞四種,其中以骨細胞最多,位於骨質內,其他的幾種細胞均位於骨質邊緣。

【胃腸道橫紋肌肉皰】最常見於膽道。初發症狀包括無力、發熱及黃疸,常誤診為傳染性肝炎。由於出現進行性黃疸、右上腹痛及腫塊,才診斷為梗阻性黃疸。絕大多數病例都有結合及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和血清堿性磷酸酶增高。剖腹探查,見膽道被葡萄狀息肉樣組織所充滿而擴張。腫瘤向局部蔓延,可侵人肝、胰、大網膜及附近組織。治療為手術切除、放療及化療。

【胃腸道毛黴菌病】主要是由毛黴菌屬和根黴菌屬所致的一種急性、病死率較高的疾病。毛黴菌廣泛存在自然界,當機體免疫力下降的情況下易誘發'形成感染,主要是經吸人真菌孢子而發病,亦可經胃腸道侵人人體。胃腸道毛黴菌病易發生在營養不良及重症體弱兒,表現為胃腸道任何部位的多發性潰瘍及黏膜缺血性壞死。病變可原發或繼發,症狀和體征無特異性,有腹瀉、腹痛、血樣便、偶有嘔血,可伴發腸穿孔及腹膜炎等。治療:兩性黴素B。停止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加強支持療法。

【胃腸減壓術】一種治療胃腸道疾病的方法。常用於機械性和麻痹性腸梗阻。一般采用橡皮管或特製的雙腔減壓管,插人胃和腸內,利用負壓吸出梗阻段以上的氣體和液體,減少腔內壓力,達到治療目的。

【胃大部切除術】我國治療胃潰瘍最常用的方法。胃大部切除術的手術方式很多,但基也本上可分兩大類:①畢I式胃大部切除術:原則是胃大部切除後,將殘留胃直接和十二指腸吻合。其優點是手術操作簡單,吻合後的胃腸道接近於正常解剖生理狀態,所以引起術後胃腸道功能紊亂的並發症較少。缺點是當十二指腸潰瘍伴有炎症、瘢痕或粘連時,采用此種方式技術上常有困難;有時為了避免胃、十二指腸吻合口張力過大,切除胃的範圍不夠,就容易引起潰瘍複發。此種手術方式對胃酸分泌高的十二指腸潰瘍病人,不太適合,多用於治療胃潰瘍。

【胃大彎】胃的左下緣,由胃底伸抵幽門部。

【胃蛋白酶】(兩口如)胃中惟一的一種蛋白水解酶。其最適值為1~2。胃蛋白酶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芳香族氨基酸或酸性氨基酸的氨基所組成的肽鍵。此酶由胃腺的主細胞合成,以酶原顆粒形式分泌,經胃液中鹽酸激活後,具有消化蛋白質的能力。藥用胃蛋白酶,可以從豬胃中提取,用於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禁用此藥。

【胃底】自賁門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

【胃灌洗】一種清洗胃腔的方法。用特製的橡皮導管(一般用胃管),經口或鼻腔插入胃內,注入生理鹽水等洗胃液,達一定量後。再用虹吸作用將胃內容物及液體吸出,以達到清除胃內瀦留物質的目的。用於治療幽門梗阻及服毒者。

【胃冠狀靜脈】在小網膜的兩層間沿胃小彎與胃左動脈伴行,然後向右注入門靜脈,有時也可能注入脾靜脈。胃冠狀靜脈在賁門處與注人奇靜脈、半奇靜脈的食管靜脈有吻合,因此,門靜脈可與奇靜脈及半奇靜脈相交通。

【胃結塊症】進人某種食物或異物在胃內滯留並聚結而形成的團塊。影響小兒正常消化功能,以致引起小兒營養不良。小兒空腹進食大量黑棗或柿子,其所含果膠和鞣酸等與胃酸凝固沉澱而形成結塊;咽下較多毛發或吞食生雞蛋、紅豆皮亦可形成結塊。臨床表現在食後半小時至半天出現症狀,胃部不適,上腹呈持續性輕度疼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日漸消瘦,無力,可於上腹中部或偏左觸及活動的堅硬塊,有輕度壓痛。X線檢査可確診。治療可於腹壁外用手按摩擠壓或通過胃鏡活檢鉗將結塊搗碎,然後洗胃或導瀉將其排出。如結塊較大無法排出者,可行手術治療。

【胃鏡檢查】一種診斷胃病的方法。硬性胃鏡主要由金屬管與可彎曲的橡皮管(內裝一係列反光鏡和燈泡)組成。將胃鏡導人胃內,直接窺視胃黏膜的變化,並可取出病變部分的黏膜作活檢。對診斷胃炎、胃潰瘍、胃腫瘤有很大幫助。目前,硬性胃鏡已被可彎曲的光導纖維胃鏡所取代。

【胃截膜脫垂】胃竇部黏膜鬆弛,向幽門管脫出,引起腹痛,出血或梗阻症狀。多與胃竇部炎症有關。偶見於學齡兒童。多無症狀,有些病兒常有間歇性上腹不適、疼痛、進食或服用堿性藥物不能減輕。有些則感上腹飽脹,以惡心、嘔吐為主要症狀。並伴有噯氣、燒心、乏力、消瘦等。上消化道出血亦為本病主要症狀,出血量不一,出血前常有惡心、嘔吐。體檢一般為陰性,或上腹部壓痛,輕度貧血。X線檢查可確診。治療:輕者可行對症治療,與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治療原則相同;嚴重及反複發作的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幽門梗阻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則手術治療。

【胃黏膜異位症】胃腸移行階段形成胃的過程中,遺留的胚胎性殘餘胃黏膜組織,被正常食管或小腸黏膜分隔在胃以外的胃黏膜。多位於食管的上2/3或美克爾憩室。異位的島狀胃黏膜中含有胃腺,但一般無壁細胞。而美克爾憩室中的異位胃黏膜可導致黏膜糜爛、出血,是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病因之一。食道雙對比造影和小腸雙對比造影可確診。

【胃扭轉】多見於2個月以下小嬰兒。胃下垂、胃蠕動亢進和胃周圍韌帶鬆弛等因素,導致胃按某一軸心旋轉及胃內容物排空障礙。按胃旋轉軸心分兩種:①器官軸型胃扭轉,胃體以賁門和幽門之間連線為軸心發生扭轉。②係膜軸型胃扭轉,胃體以胃小彎中點至胃大彎的連線為軸心發生的扭轉。胃扭轉超過180°為全扭轉,未超過180°為部分扭轉。多於出生後即有吐奶或溢奶史,也可在生後數周才開始嘔吐。吐奶量不多,不含膽汁,以非噴射性的大口吐奶為主,大都在喂奶後數分鍾嘔吐,特別在移動患兒時更為明顯。吐奶前一般無異常表現,僅少數患兒出現惡心、臉紅及哭鬧不安,吐後食欲好。一般無陽性腹部體征,僅吐前上腹部稍脹。較大小兒呈急性發病,症狀類似急腹症,可出現上腹部劇痛,放射到左季肋部、左胸以及後背。診斷依據為胃管不易插人胃內或插人後不能減輕腹脹以及X線鋇餐檢查鋇劑不能通過賁門;胃大彎位於小彎上方;胃體、胃竇各有一液平麵及幽門高於十二指腸等征象。治療采用胃複位及固定術。

【胃泡消失征】立位X線檢查,顯示胃底部胃泡甚小或無,常見於賁門失弛緩症。

【胃憩室】胃壁肌層缺陷引起的向外突出的袋狀黏膜突起。為少見病。可發生在胃的各個部位,以胃後壁近賁門處小彎側多見。其次為幽門前區胃底或胃體部。按其發病原因可分為真、假及獲得性憩室。主要症狀為上腹部或下胸部間歇性疼痛,飯後加重,少數可並發出血或穿孔。X線胃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可確診。一般采用對症治療。對症狀重或有嚴重並發症者可采用手術切除憩室。

【胃蠕動波】胃的正常功能之一。正常人一般在其腹部看不到,隻有在腹壁鬆弛菲薄的多產婦和極度消瘦者可能看到。幽門梗阻時,由於胃的蠕動增強,可以看到,表現為肖左肋緣下開始緩慢地向右推進的較大蠕動波,到達右腹直肌下(幽門區)消失,有時尚可見到自右向左的逆蠕動波,這種蠕動波的前後均為隆起的的胃體,隨蠕動波進行觀察,可以大致看出胃的輪廓,故又稱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