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3 / 3)

【咽反射】用壓舌板輕觸咽後壁,正常時引起惡心反射(咽肌收縮),真性球麻痹時咽反射消失,假性球麻痹時咽反射存在。反射中樞在延髓。

【咽後胺月中】發生於咽後壁的膿腫。常見於3個月至3歲嬰幼兒。急性咽後壁膿腫起病急,患者有發熱、拒食、吞咽困難與咽痛、咳嗽、言語不清等症狀。波及喉部可有聲音嘶啞,膿腫壓迫氣管,則有吸氣性呼吸困難,入睡時加重等。慢性咽後膿腫起病緩慢,病程長。患兒年齡較大,膿腫位於咽後壁中央,表麵黏膜充血不著,有時自然破裂,咽後壁發生肉芽腫。

【咽後增殖腺肥大】指兒童期咽扁桃體反複感染發炎而肥大。肥大的增殖體可大如核桃,妨礙鼻腔空氣的流通,阻止鼻咽部分泌物的排出,堵塞咽鼓管口,影響中耳的通氣與引流。患兒呈“增殖體麵容”,張口呼吸、鼻根下陷、鼻翼萎縮,嘴唇甚厚、鼻唇溝變淺、上唇短而上翻、上門齒暴露突出、麵容呆板、無表情,因呼吸困難可發生漏鬥胸或雞胸,夜晚睡眠不安。

【咽結膜熱】一種以發熱、咽炎、結膜炎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為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類型。病原體為腺病毒3、7、11型,常於夏季散發或局限性流行。多呈高熱、咽痛、眼部剌痛,結膜炎常為單側。頸部或耳後淋巴結腫大。有時有胃腸道症狀。病程1~2周。

【呱嗪】又稱“驅蛔靈”。對蛔蟲和蟯蟲都有較強的作用。能使蛔蟲肌肉發生鬆弛性麻痹,因此蟲體不能逆腸蠕動運動而被排出體外。蟲體麻痹前無興奮現象,故較安全。可用於蛔蟲所致的不完全腸梗阻和早期膽道蛔蟲病,也可用於伴有潰瘍病的患者。一般劑量治愈率可達70%~80%,連續用藥2天,治愈率可提高。洽療蟯蟲病,需連續服藥7~10天。本藥毒性很低,治療量偶見惡心、瞘吐及蕁麻疹等。

【呱唑嗪】一種降壓藥。為喹唑啉衍生物。通過直接鬆弛血管平滑肌和阻斷0受體而降壓。與肼苯達嗪比較有如下特點:①不僅擴張阻力血管,而且對容量血管亦有擴張作用,故立位時降壓效果更大,甚至引起體位性低血壓;②反射興奮心髒的作用較弱,也不剌激腎素釋放;③作用較慢、療效在給藥4~8周時才明顯。臨床上可用之作為“利尿藥-13受體阻斷藥-血管擴張藥”療法中肼苯達嗪的代用品,但應注意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

【幽門】位於胃和十二指腸和交界區,是胃的出口。此區有相當發達的幽門括約肌。

【幽門梗阻】幽門括約肌痙攣而引起的一組症狀。因幽門狹窄、阻塞或見於十二指腸潰瘍、臨床表現為:上腹不適、嘔吐,中上腹可見到胃擴張和蠕動波形,並常有振水音。治療應針對病因而進行。

【幽門肌切開術】力先天性幽門狹窄的首選療法。方法是,切斷肥厚幽門的漿膜及淺層環肌,再鈍性分離肌層達黏膜下層,使幽門環肌完全鬆解,黏膜下層突出於肌層間。術後即拔出胃管。

【幽門痙攣】幽門括約肌發生突然而不自主的強烈收縮。大多數於出生後最初幾天即出現嘔吐,呈間歇性,嘔吐量較少,不影響小兒營養狀態。X線檢查無陽性發現。用解痙、鎮靜劑效果良好。

【顯微分光光度計】由顯微鏡以及分光光度計所組成的一種光學儀器。可以用來測量細胞內某些物質對於某一波長的光線所特有的吸收曲線,從而推算出相應物質的含量。例如通過紫外線的吸收測量或利用孚爾根反應可見光的吸收,在顯微鏡下可直接測定細胞內八含量的相對值。

【顯像劑】將用於顯像的放射性物質。

【顯性感染】有明顯臨床表現的感染。

【顯性基因】在雜合體中,基因六的作用得到表現稱為顯性基因。

【星形細胞瘤】兒童星形細胞瘤的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第一位。幕下居多,幕上較少。腫瘤位於白質內,隨腫瘤之生長擴展,可侵入皮質內,少數星形細胞瘤與腦實質無明顯邊界。病理分型根據惡性程度區分為IV級,I級星形細胞瘤稱為良性或低度惡性,II級為惡性腫瘤,III~IV級星形細胞瘤係高度惡性腫瘤。臨床表現頭痛為主要症狀,腫瘤侵犯第四腦室後可出現嘔吐,若腫瘤阻塞第四腦室後造成阻塞性腦積水,可出現持續性嘔吐,2歲以內小兒骨縫及囟門未閉,出現頭圍進行性增大。腫瘤位於小腦半球,可出現共濟失調,位於蚓部的腫瘤有直線行走不穩、閉目難立,腫瘤生長延伸至枕大孔時有頸抵抗感。治療手術盡可能切除腫瘤、放療、化療。

【星狀神經節】又稱“頸胸神經節”。頸下交感神經節與第一胸交感神經節合並而成的交感神經節。其形狀不規則,位於第7頸椎橫突基部和第1肋骨頸之間的地方。

【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由於接觸病畜的皮毛,吸人帶病菌的塵埃,或進食未煮熟的病畜肉而感染。主要表現為皮膚潰瘍、焦痂和周圍組織的廣泛水腫及毒血症症狀。偶可引起肺、胃腸、腦膜的急性感。並可伴發敗血症。青黴素等對皮膚炭疽有良效。加強病獸和獸類生產原料的管理以及注意勞動保護可預防本病。

【骨包蟲病】人感染細粒棘球絛蟲的幼蟲所致的疾病。人吞食其蟲卵在十二指腸孵化成六鉤蚴,以後穿入腸壁,隨血流到達肺部,少數到腦、骨等其他部位寄生,發育為包蟲囊而得病。骨包蟲病可引起骨質破壞而易骨折。小兒除腦、眼窩,頭部感染症狀較重外,一般多為良性。待數年後才出現症狀。以外科治療為主,亦可用吡喹酮口服。

【骨包殼】急性骨髓炎治療不當或不及時,膿腫使髓腔內壓力增高,血管栓塞或感染的肉芽推起骨膜,使骨組織失去血運而壞死,急性炎症消退,但死骨未能排出,其周圍出現大量新生骨,形成包殼。見於慢性骨髓炎。

【骨不連接】骨折斷端有缺損或因骨感染引起骨質破壞、吸收或形成死骨,骨折斷端不能相互接觸,特別是骨折端經常移動時,骨痂為結締組織代替,不能再轉化為骨質;或骨折端有軟組織嵌入形成不連接,最終形成假關節。骨不連接分兩型:肥大型不連接,X線見多量骨棚,但骨折線仍清晰可見,甚至加寬;萎縮性骨不連接,骨折斷端缺血,骨痂形成量少或無,骨髓腔為硬化骨質所封閉。預防骨不連接道應強調有效的骨折初期治療,已形成骨不連接者,需手術植骨。

【骨放線菌病】由放線菌所致的一種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常見於脊椎及肋骨。其感染乃由腹部或肺部的病灶直接擴散而來。X線檢查可見骨質破損及骨膜增生反應。此處常有貧血、白細胞增多、血沉增快。治療:青黴素為首選藥物,宜大量長程,也可加用磺胺類藥物,支持療法。

【骨骼肌】一般都通過腱附著在骨骼上。也有少數不附著在骨骼上,如表情肌、食管壁的橫紋肌。骨骼肌纖維是細長圓柱狀的有橫紋的多核細胞。

【骨骺脫(分)離】骨折的一種是通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麵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

【骨霍奇金病】淋巴樣網狀細胞惡性肉芽腫。是一種惡性淋巴瘤,多見於年長兒。病變源於周身淋巴結、脾髒、腸管濾泡以及肝髒中的網狀結構。骨病變可能是周身病變的一部分,或係骨內的原發病變。顯微鏡下可見上皮樣細胞、組織細胞、幼稚淋巴細胞以及多核巨細胞。病兒先有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而骨破壞、病理骨折、椎體塌陷等骨病變則少見。放療和化療的效果尚滿意。

【骨膜反應】骨膜受剌後發生的增生性改變。X線表現形式較多,可呈蔥皮狀、平行線狀、花邊狀或放射狀等各種形態,見於化膿性骨髓炎,骨腫瘤等疾病。但正常旱產兒可以見到不同程度的骨膜增生現象,並且可持續數月,勿將早產嬰兒的骨膜增生認為異常情況。

【骨膜下血腫】骨膜下血管滲透性增加或破裂引起出血而形成。見於壞血病及骨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