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反應】毒物進人人體內所發生的對機體有損害性反應。神經係統可有頭暈、頭痛、精神錯亂、耳鳴等;消化係統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肝功能異常等;心血管係統可有心律失常、休克等;泌尿係統可出現蛋白尿、血尿、尿閉等;造血係統可有粒細胞減少、血紅蛋白變性、骨髓抑製等;臨床上大多數藥物過量時,亦可引起一定的毒性反應。故在用藥時,需注意藥物的選擇及合理使用。
【毒血症】病原體在局部生長、繁殖、死亡時,不斷分泌外毒素或菌體崩潰釋放內毒素,進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症狀。
【毒血症狀】病原體的各種代謝產物,包括細菌毒素在內,可引起除發熱以外的多種毒血症狀,如疲乏、全身不適、厭食、頭痛、關節痛、骨骼痛等。嚴重者可有意識障礙、譫妄、腦膜剌激征、中毒性腦病,呼吸及循環衰竭(感染性休克)等表現。有時還可引起肝,腎損害,表現為肝、腎功能的改變,以及心肌損害。
【雙型變態反應】又稱“遲發過敏反應”。由致敏丁淋巴細胞與相應抗原結合而引起的,以單核細胞浸潤和細胞變性壞死為特征的局部變態反應性炎症,抗體與補體均不參與。見於結核、麻風、布氏杆菌病、接觸性皮炎、濕疹及移植物排斥。
【財型掃描】即超聲光點掃描法。用慢掃描將回聲點的上下位展開,以構成時空曲線,曲線的垂直方向代表界麵的前後空間位置,水平方向代表時間。用於觀測活界麵的時間變化。還可用於胎心、胎動和膈肌運動的觀測,心室收縮時間間期的分析。
【玻璃樣變】細胞內或間質中出現均質性玻璃樣物質,這些物質在普通染色切片中呈均勻紅染無結構狀。常見的玻璃樣變有:①血管壁的玻璃樣變:常見於髙血壓病人的腎、腦、脾及視網膜等處的細動脈。②結締組織玻璃樣變:常見於瘢痕組織、動脈粥樣硬化的纖維斑塊等。③細胞內玻璃樣變:是細胞漿內出現大小不等圓形均變無結構、紅染物質的現象。例如腎炎或其他疾病伴有大量蛋白尿時,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漿內常出現玻璃小滴。
【玻樣壞死】一種凝固性壞死。以壞死組織或細胞呈均質紅染為特點。見於榜寒時腹直肌、惡性高血壓細小動脈以及慢性酒精中毒時的肝細胞。
【藥理介質】在免疫應答尤其是在變態反應中,抗原與致敏細胞或抗原與抗體作用時釋放出的一些具有免疫活性作用的介質。如液肽、組胺等。
【藥敏試驗】(細菌對藥物敏感試驗的簡稱。用於測定自新鮮標本中分離出的菌株對於某些藥物(如抗生素)是否敏感,以輔助臨床選擇藥物。最常用的藥敏試驗是紙片法,即將浸有一定濃度的不同種類抗生素分別貼在塗滿待檢査菌株的瓊脂板上,孵育一定時間後,根據紙片周圍抑菌環直徑的大小,判斷該菌株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從而選擇有效藥物進行治療。
【藥物不良反應】與治療無關的藥物作用,給病人帶來痛楚不適的反應。包括:①副作用;②毒性反應;③變態反應;④藥物的致畸性和致癌性作用。
【藥物反應】)藥物的不良反應。它與治療目的無關,並給機體帶來一定的影響。
【藥物過敏性口炎】藥物通過不同途徑進人機體後,引起I型和II型變態反應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輕者有輕度的口腔黏膜紅斑或水腫,較重者可發生水皰、糜爛或潰瘍。有的出現皮膚丘疹、眼結膜炎、生殖器紅斑、水皰或糜爛。治療參見變態反應性口炎。
【藥物熱】因為藥物的變態反應引起的發熱。它可以單獨發生,也可同時伴有皮膚和全身其他變態反應性症狀。一般在用藥後一周左右發生,若及時停藥,1~2天內體溫恢複正常。引起藥物熱的常見藥物有:磺胺、某些抗生素等。
【藥物性肝損害】藥物引起肝髒損害的統稱。肝髒是藥物濃集、轉化、代謝的主要器官,因而引起肝病頗為多見。其病因可分為木質肝毒物損傷及特敏性或特異性代謝性肝損害兩大類。可出現急性肝炎、脂肪肝、淤膽、膽汁淤積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腫瘤等。臨床上易誤診。立即停用對肝髒有損害的藥物,特敏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藥物性血尿】有些藥物可引起血尿、血紅蛋白尿或類血尿的尿色。常見者為磺胺類藥物、多粘菌素,萬古黴素、慶大黴素等。
【藥物性牙齦增生】又稱“苯妥英鈉牙齦增生”。因長期服用苯妥英鈉引起牙齦纖維組織增生。牙齦可呈彌漫性增生、突起、齦乳頭呈球狀或結節狀,可互相連接呈桑椹狀,而將牙冠覆蓋形成齦袋,甚至將齒擠壓移位,影響咀嚼。齦色基本正常,質地堅韌,常無出血,不痛,可繼發感染。停服苯妥英鈉,可行齦上潔治術,嚴重者行齦切除術。
【藥物遺傳學】藥理學與遺傳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研究遺傳因素對藥物代謝的影響,特別是遺傳因素引起的異常藥物反應。在引起藥物反應個體差異的多種因素(生理狀態、性別、年齡、遺傳、環境因素)中,遺傳因素起主要的作用。許多異常藥物反應是某一種酶缺陷的結果,為單基因遺傳,如抗結核藥物異煙肼在體內必須先在IV-乙酰基轉輕酶的作用下經乙酰化而失活後經腎髒排出。人類群體中區分為失活快與慢兩種類型,失活慢型的肝細胞內缺乏沖乙酰基轉換酶,口服異煙肼後血液中保持藥物的時間較長,此型反複給異煙肼易引起蓄積中毒,發生周圍神經炎。又如葡萄糖磷酸脫氫酶0缺乏症,此酶缺乏在服用解熱止痛藥、呋哺、喹啉等藥物,或食用蠶豆、菠蘿後可誘發急性溶血性貧血。
【藥物相互作用】兩種藥物同時使用,其中一種藥物的作用為另一藥物的影響的現象,可表現為藥物作用增加、減弱等。故臨床用藥必須了解和掌握藥物的相互關係,避免和減少不良相互作用的發生。
【藥物作用原理】叫研究藥物產生的作用和如何及在何處產生作用的機製。故亦可稱藥物作用機製。藥物對機體的影響都是幹擾或參與機體內各種生理和生化過程的結果,因此各類藥物的作用原理也多種多樣。它們主要通過改變理化條件,參與或幹擾細胞物質代謝過程,對酶的促進影響細胞膜的功能和改變生理遞質的釋放或激素的分泌等。表現為器官功能的興奮與抑製。目前對藥物作用原理的認識已從器官水平’深人到細胞、亞細胞及分子水平。
【藥效基團】藥物分子中與受點分子直接結合的結構部分稱為藥效基團。藥物和受點分子相互作用時通過藥效基團發生化學鍵合作用,它是藥物分子的化學反應點,是藥效結構中的關鍵部位,其電性和立體化學性質與藥理效應均有密切關係。
【藥源性疾病】藥物診治引起人體功能或組織結構的損害,且與原患疾病無關。例如用氯黴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鏈黴素引起的耳聾等。
【藥疹】由於病兒對某些藥物過敏或過量中毒所引起的皮疹。皮疹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常見斑丘疹或猩紅熱樣皮疹,皮疹可融合成大片,甚至遍及全身,表皮發紅或伴表皮剝脫,或伴大、小皰疹。藥疹的分布往往四肢多於軀幹。應結合使用藥物的品種、藥量和出疹時間,以助診斷。可引起藥疹的藥物品種較多,如磺胺類、青黴素、吡唑酮類等。
【莢膜】某些細菌在其生活過程中可向細胞壁外表麵分泌的一層疏鬆透明的膠狀物質。其莢膜能保護細胞壁免受各種殺菌物質如補體、溶酶體的損傷。其莢膜能保護細菌對抗白細胞的吞噬與消化,因此莢膜與細菌的致病力有關。莢膜的化學組成因細菌的種類及型別而不同。莢膜的形成與細菌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係,在人和動物體內,或在含血清或牛奶的培養基中生長時,易形成莢膜。在普通人工培養基中則多消失。
【莢膜組織胞漿菌病】由莢膜組織胞漿菌所引起的,以侵犯網狀內皮係統或肺部為主的深部真菌病。另有一種非洲型是由杜氏組織胞漿菌所致,以累及皮膚或骨骼為主,而不侵犯肺部。約半數患者為兒童,而且多為播散型、在我國少見。臨床表現分三型:播散型、肺型、皮膚型。確定診斷需作真菌檢查。如骨髓塗片可見巨噬細胞增多,在有些巨噬細胞內可含有橢圓形孢子;真菌培養可見真菌菌落。治療時,支持療法很重要,藥物治療可用兩性黴素艮酮康唑、氟胞嘧啶等抗真菌藥物。少數患者有肺部局限性病損者,可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