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我接觸的風雲人物(3)(2 / 3)

馮德培的苦惱

馮德培是生理生物專家,當選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以後,仍兼任上海生理生物所所長。上海市委為了加強科研工作,給這個所配備了一名原是工廠勞模的黨委書記。這位書記管人事,把馮德培的秘書調走了。她說,副院長是部級幹部,秘書政治上要強,這個秘書不合適。馮德培說:怎麼把我的秘書調走了?我的秘書是科學秘書啊!這個女黨委書記工作認真,每天坐在門口檢查人家上下班,認為科研人員太自由主義了。她不懂科學。生物實驗研究,機器一開,連著三天都不能離開。馮德培說,我了解她是好人,熱心人,實在是談不攏。是不是我有思想立場問題?他說得很含蓄,我也寫了材料報院領導,把這位書記換了。馮德培特地找到院政策研究室領導說,你們幫助我說了我不便說的話,解決了我一大苦惱。

極為樸素的黃昆

黃昆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還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是被鄧小平點名調往中國科院領導半導體所的。1980年調來時,他家住中關村,騎一輛破舊自行車到城裏上班,看門的以為他是雜工,不讓他進樓去。他穿得樸素極了,早年留學英國,妻子是英國人,家裏還生煤球爐子。他是燕京畢業的,把我當小老弟,有一次對我說:“‘文革’中批判資產階級法權時,我們夫妻倆都完全相信,認為領高工資是資產階級行為,因此我把大部分工資都交了黨費,隻剩下100元維持一家四口生活。”他就是這樣過了好幾年,後來所黨委書記下了“禁令”,限製他交錢。

盧嘉錫很有個性

盧嘉錫是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1981年中國科學院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上民主選舉的院長,也是科學院曆史上唯一一次民主選舉的院長。他很有個性,一上任就提出要兼黨組書記:為什麼別人當院長能兼黨組書記,我不能?我入黨20來年了,如果我不兼黨組書記,人事上我管不了。科學院是管人的,是管人腦子的。人都管不了,我還做什麼?後來盧嘉錫院長兼了黨組書記。他的思路和別人的不一樣。例如當時有種說法:誰想當官,就不讓他當官;誰想出國,就不讓他出國。但盧嘉錫說,一個科研人員如果不想出國學先進科學,就不是好的科學工作者。科學是世界的。不了解世界先進科學,怎麼趕超?沒有雄心大誌,沒有信心,是不會有大的成就的。如果有科研人員主動要求做某項科研的帶頭人,這不很好嗎?科研人員想出國考察,是正當的。他還說:“1979年開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報告稱我們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當時我很高興。但接見外賓時,又說我們是‘工人’,實在不合適。這個‘工人’在外國科研院所裏是指打掃衛生的工人。科學家是推動世界前進的主力,不附屬於工人階級。”

李昌非常勤奮

李昌是“一二·九”學生運動時清華大學的學生領袖,他在中國科學院是副院長,他比較主觀,工作不太順利。他大學念到物理係三年級。可以和外國專家們談粒子、中子什麼的。他很會寫文章,所有的報告都是自己起草,對秘書起草的不滿意。對馬列主義也有研究。1980年,他在院部召開的會議上公開說,我最近去德國訪問,親眼目睹許多工人家庭住著很高級的房子。如果我住上這種房子,你們的大字報就該糊滿了。他們普通工人生活水平這麼高,馬克思主義關於工人階級絕對貧困化的論說,恐怕是不能成立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馬克思的一些理論需要研究思考。

李昌很儉樸,他帶我們到中關村搞調查,每天中午隻帶一個小飯盒。裏麵就一些海帶、豆芽、白菜。我說,你的飯太儉省了。他說,這是老保姆做的。“文革”中他和夫人馮蘭瑞都被抓起來,小兒子靠保姆帶大。他說,現在她已經老了,我們把她養起來。不讓她做事,她不幹。她做的飯,我不能不吃。我還發現他對宴席毫無興趣。往往坐下來吃幾口,不等主菜上桌,就起身走了。衣服邋遢,布鞋磨爛了,褲子常忘記係褲扣。他最熱心的事是討論問題。在中關村調研,有時一天說話不下6個小時,累得回家時靠在汽車後座上喘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