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眼裏,在生活麵前,沒有什麼會比生活化更讓人關心的,更能讓人傾注心血的。自然,在帝王劇麵前人們隻看個樂嗬,看個熱鬧,娛樂化而已,但是從不會關心其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影響,也不會覺得其中曆史專製性,奴才性有什麼不好,隻要涉及知識真理層麵的,人們都不會關心,隻看個熱鬧,娛樂一下,不會關心帝王專製對民族的危害,對人們思想的鉗製、毒害,那隻是過去的事了;當然也不會想起自由、民主的好處,不會想它可以保障苦難不再重來。總之,人們就是愛看娛樂化的,什麼都不用想的,貼近生活的,等等不好不爛的東西。

影視劇,各種講壇,文藝作品,等等,不是拜在帝王的“淫威”之下,就是述說曆史中某人某事的故事。在他們那裏,隻要人們愛看,自己又能得名利,也就不管什麼社會責任、道德感、啟蒙意識了。

有人當起了“皇帝作家”專業戶,明目張膽地為專製帝王歌功頌德,拍政治馬屁。更有人說“以清代明順應曆史潮流”,“促進民族融合”,難道中國的知識分子、學者隻看生存條件的好壞,就是從來沒有立足於知識真理的價值之上,去分辨是非,去分辨什麼是進步的,什麼是倒退的,應該革除什麼,應該發揚什麼,這一切他們都不管,他們隻看生存利益了。隻要這個時代還是生活好的,一切都是好的。“什麼都可以”的模糊論成了思想潮流,成了學術創造。這樣法製、民主社會何時能真正實現?恐怕更難了!以清劇為例,有人感歎:“當年那些奴役百姓的滿清帝王搖身一變,儼然一個個‘人民公仆’,不是微服私訪,便是體察民情,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看到這一切,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們不禁感到迷惘了,恍惚中總會隱隱地感覺到,好像我們的曆史課本和一些課外曆史讀物上曾描述過的‘剃發易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民族壓迫,還有恐怖而駭人聽聞的圈地、閉關鎖國和*,這一切的一切,在導演們精心鋪設的豪華陣容裏,在文人們獨具匠心的空泛抒情間,如同虛幻事物一般,似乎都是人為刻製,甚至是憑空捏造、子虛烏有的。”

國人利用性知識狀態中的對知識真理的麻木、冷漠的無意識,也難怪西方人對自己數百年爭取來的自由、民主是那麼地堅定、自豪,而中國人則是那麼地,也同樣“自豪”地自稱“奴才”,無論在影視劇,還是在生活中,都是那麼地自願為奴,奴性十足。這是利用性最致命的危害。

成年人猶如此,那麼對於小孩呢?有一個人的親身經曆是這樣的:“有此我去探親,推開門扉,迎麵便見到一群頑皮的孩子在嬉戲玩鬧,他們當中一個身材結實的將另外一個年小瘦弱的孩子重重地摁在地上,然後趾高氣昂地抬起頭,擺出一副盛氣淩人的架勢,命令其他的孩子模仿電視裏的動作,一齊向他參拜,並一律以‘奴才’自稱,然後他親自發號施令,足足過了一把‘帝王癮’。隨後,別的小朋友便輪番登場,每人都要來圓這場‘皇帝夢’,重複循環的去出演這場看似天真無邪的兒童版清宮帝王戲。電視劇裏權欲的演繹使他們深深陶醉其中,原本幼小純潔的心靈在這一步步的誘導之下變得如此可憎,但電視劇裏所渴望的一切畢竟隻能過把眼‘癮’,親身的實踐和體驗似乎更能滿足他們內心的渴求,於是,這場童戲的上演也自然是應運而生了。路人偶見,也許會一笑置之,不過就是孩童嬉戲嗎,但我看到這一幕時心情卻變得異常沉重,這還僅僅隻是清宮劇影響下的一個社會的縮影,可能很多人都不會想到,或者即便有人想到了,也隻是覺得不過癬疥之疾,無足輕重。但窺一斑而知全豹,這一件看似平淡無奇的小事卻又像是命運之神給我們的懲罰,冥冥之中在時時拷問我們的良知,是什麼改變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教育方式到底出了什麼紕漏?”本來傳統中有教育孩子怎樣做人的部分,但影視傳媒,卻多以(有意無意)宣揚帝王人治、專製思想,奉迎當局,還張狂以為風光。

以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元帝明王清太祖,還有毛聖人,一個個“主旋律”粉墨登場,已有批評者直言:“……輿論一致,思想和文化完全沒有市場化的狀況下,對長期以來深受傳統的深厚的專製思想的影響下的民族而言,沒有什麼能比帝王戲更加有害於民了!”麵對“奴才該死”,“皇上聖明”的文化生活,國人千百年來都是麻木著的。一位政府要員舉例說:(2001年)去年正逢辛亥革命90周年,不久前中央電視台播出了一部關於孫中山的片子,而幾乎同時,其他的頻道上盡是一大批清朝戲,而且片中的皇帝個個都像是好皇帝。有些年輕人追問著問他(我):‘清朝那麼好,幹嗎還要孫中山搞辛亥革命啊?何苦呢!孫中山偉大在那裏?’”《康熙王朝》的歌中唱的“我恨不得多活500年”,如果真是這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羨慕、崇拜、讚美皇帝,卻不知公民為何物!”毛時代的專製淫威剛過去隻不過二三十載,專製主義者對知識分子的屠殺也不過二十載,怎麼這個民族遺忘曆史就那麼快,忘卻教訓就那麼地理所應當,這個民族的希望何在?!本來“八股”化(利用性)的教育就已經為專製做了幫凶,隻培養出了“奴性人才”,他們還要出來證明這種傳統式教育的成功,真就隻能算是民族的敗類了。

利用知識的民族,多半是在麵對專製思想、奴才哲學與自由、民主、科學的時候,都是麻木與冷漠的,同時,也都是可以拿來利用的。

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常委、著名作家王蒙在大會發言中指出,目前黃金時段播放的電視小品與帝王戲,內容多半比較粗糙,質量有待於大大提高。王蒙說,這種媚俗的文化直接討好了某些男人惟我獨尊、三妻四妾的齷齪內心。他擔心電視中的帝王戲讓孩子們耳濡目染產生不良影響,他講了自己的親身體驗。有一次他在電話裏說要請孫子吃涮羊肉,小孫子居然說:“降旨,朕許了。”王蒙哭笑不得。

還有人總結帝王劇泛濫的原因為:一、漫長的帝王專製傳統,使強烈的帝王思想、等級觀念,已經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深深嵌入到國民心理中,成為帝王戲盛行的社會心理基礎。二、講求收視率(和講求升學率有點一致),追求經濟效益,是帝王劇泛濫的經濟動因。三、帝王的生活狀態與普通人完全不同,有一種“神秘性”,對帝王的關注有一種好奇的成分。四、政策上缺乏規範,審查把關不嚴是帝王劇泛濫的另一個原因。“眾所周知,時下中國電視劇的生產和播出,是在審批製中運行的。編者編什麼,導演者導演什麼,電視台播放什麼,讓觀眾看什麼,這一切都是由‘把關者’的‘長官意誌’和‘導向’說了算的。至於編導們其製作和觀賞電視劇的自主權和選擇權的自由空間是很小的。試想,‘帝王劇’的劇本編者編出來了,如果‘把關者’不點頭首肯,那麼導演者能夠進行拍攝嗎?拍攝出來了,如果沒有‘把關者’綠燈放行,電視台能夠播放嗎?電視台不播放,觀眾即使對帝王劇十分喜愛,也隻能是一廂情願地望屏興歎。打開電視機,壓根兒就不可能看到那個王朝這個帝國。政策上缺乏規範,審查把關不嚴是帝王劇泛濫的另一個原因。”最後一句不能服人,正好相反,正是因為政策束縛太緊,管製太嚴,集權太重,他們才把這些害人的惡魔放出來愚民。

難關有人評論:“這類帝王劇收視率高、利潤率高、遭禁風險小,各方都滿意,想不流行都難。”

因為專製太嚴,他們隻能搞一些政治喜歡,民眾又樂嗬的文藝作品,而可以不講求任何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他們擔當不起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責任。一切都隻不過是因為,知識早已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