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單元二 豬場經營類型及生產工藝流程組織(1 / 2)

一、確定豬場經營方向

在市場調查與預測的基礎上,根據經濟實力、資源優勢等確定養豬場經營類型與生產規模。

根據規模化豬場年出欄商品肉豬的生產規模,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年出欄10000頭以上商品肉豬的為大型規模化豬場;年出欄3000~10000頭商品肉豬的為中型規模化豬場;年出欄3000頭以下商品肉豬的為小型規模化豬場。根據豬場的生產任務和經營性質的不同,又可分為種豬場、商品豬場、自繁自養豬場。

(1)種豬場以飼養、繁殖、推廣優良種豬為主。

(2)商品豬場專門從事肉豬育肥,以生產肉豬為經營目的。

(3)自繁自養豬場母豬與肉豬在同一個豬場集約飼養,自己解決仔豬來源,以生產商品豬為主。我國大型、中型規模化商品豬場大多采用這種經營方式。

二、現代化養豬生產工藝流程

現代化養豬生產一般采用分段飼養、全進全出飼養工藝,豬場的飼養規模不同、技術水平不一樣,不同豬群的生理要求也不同,為了使生產和管理方便、係統化,提高生產效率,可以采用不同的飼養階段,實施全進全出工藝。現在介紹幾種常見的工藝流程。

1.三段飼養工藝流程

空懷及妊娠期→哺乳期→生長育肥期

三段飼養二次轉群是比較簡單的生產工藝流程,它適用於規模較小的養豬企業,其特點是:簡單,轉群次數少,豬舍類型少,節約維修費用,還可以重點采取措施,例如分娩哺乳期可以采用好的環境控製措施,滿足仔豬生長的條件,提高成活率,提高生產水平。

2.四段飼養工藝流程

空懷及妊娠期→哺乳期→仔豬保育期→生長育肥期

在三段飼養工藝中,將仔豬保育階段獨立出來就是四段飼養三次轉群工藝流程,保育期一般5周,豬的體重達20kg,轉入生長育肥舍。斷奶仔豬比生長育肥豬對環境條件要求高,這樣便於采取措施提高成活率。在生長育肥舍飼養15~16周,體重達90~110kg出欄。

3.五段飼養工藝流程

空懷配種期→妊娠期→哺乳期→仔豬保育期→生長育肥期

五段飼養四次轉群與四段飼養工藝相比,是把空懷待配母豬和妊娠母豬分開,單獨組群,有利於配種,提高繁殖率。空懷母豬配種後觀察21d,確定妊娠後轉入妊娠舍飼養至產前7d轉入分娩哺乳舍。這種工藝的優點是斷奶母豬複膘快、發情集中、便於發情鑒定,容易把握適時配種。

4.六段飼養工藝流程

空懷配種期→妊娠期→哺乳期→保育期→育成期→育肥期

六段飼養五次轉群與五段飼養工藝相比,是將生長育肥期分成育成期和育肥期,各飼養7~8周。仔豬從出生到出欄經過哺乳、保育、育成、育肥四段。此工藝流程優點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飼養營養,環境管理的不同需求,充分發揮其生長潛力,提高養豬效率。

以上幾種工藝流程的全進全出方式可以采用以豬舍局部若幹欄位為單位轉群,轉群後進行清洗消毒,這種方式因其舍內空氣和排水共用,難以切斷傳染源,嚴格防疫比較困難;所以,有的豬場將豬舍按照轉群的數量分隔成單元,以單元全進全出,雖然有利於防疫,但是使夏季通風防暑困難,需要經過進一步完善;如果豬場規模在3萬~5萬頭,可以按每個生產節律的豬群設計豬舍,全場以舍為單位全進全出;或者部分以舍為單位實行全進全出,是比較理想的。

三、生產工藝的組織方法

1.確定飼養模式

養豬的生產模式不僅要根據經濟、氣候、能源、交通等綜合條件來確定,還要根據豬場的性質、規模、養豬技術水平來確定。如果規模太小,采用定位飼養,投資很高、欄位利用率低,每頭出欄豬成本高,難以取得經濟效益。又如同樣是集約化飼養,有的采用公豬與待配母豬同舍飼養,有的分舍飼養;母豬有定位飼養,也有小群飼養;配種方式可采用自然交配,也可采用人工授精。各類豬群的飼養方式、飼喂方式、飲水方式、清糞方式等都需要飼養模式來確定。我國現階段養豬生產水平下,飼養模式一定要因地製宜,不能照抄照搬;選擇與其相配套的設施設備的原則是:凡能夠提高生產水平的技術和設施應盡量采用,能用人工代替的設施可以暫緩使用,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