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經驗,幾十年的學習、實踐,完成了從“有我”到“無我”過渡,不同階段的體會,對我們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啟發。
而當代澳大利亞一位94歲老太太獲醫學碩士學位的真實故事更加令人振奮和敬佩!這位名叫特納的老太太90歲在大學開始碩士階段的學習,並在94歲時最終獲得醫學科學碩士學位,創下了獲碩士學位的最高齡世界紀錄。連教授都被特納旺盛的學習精力和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折服。“她每天早上5點起床,然後開始思考問題。從她的想法、精力到興趣來看,她就像是一個25歲的年輕人,她的思維很活躍。”哲人說,鳥久不飛就會像沒有翼,獸久不走就會像沒有足,人手足久不動就會像沒有手足,頭腦久不用就會像沒有頭腦,至少也會變遲鈍,像傻子和呆子一樣。所以說,預防老年癡呆症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學些新知識,多和外界接觸,多參加運動。看來“持之以恒,終身學習”不僅提高了知識結構,也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人生是無限可能的藝術。人有無窮的潛能,隻是每個人開發潛能的程度不同。“活到老、學到老”就是現代人提出的“終生學習”,這是一種無界限的學習。因此要打破界限,跳脫思維框架來學習。
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受過教育的人與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的差別在哪裏?亞裏士多德回答說:“這就如同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之間的差別。”亞裏士多德認為,沒有受到教育的人如同行屍走肉,毫無意義。這樣的觀點有些誇張了,但是,學習的確讓我們學知識、懂禮儀、明事理。如果不學習,一個人可能就會變成井底之蛙,慢慢也被社會所淘汰。所以,人不可以不學習,不學習的人生必將是空洞的人生。人不可以一日不學習,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李顒有幾句話講得好:隻有通過學問,才能使人自立並通達事理;隻有通過學問,才能使社會轉變風俗習慣;隻有通過學習,才能做到撥亂反擊;隻有通過學問,才能改天換地。學習是民眾的命脈,宇宙的元氣,不可一日停止不學。
之所以提出終身學習的觀點,是因為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文化隻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根本學不完。故先賢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更何況現代社會的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一個人用十幾年所學到的知識,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過時不再實用了。如果不立即去學習新的知識。就將陷入“知識半衰期”,即基礎知識仍然可用,但其他的一半新知識已經落伍。當前,知識半衰期正在日益縮短,由最早的100年逐漸縮短至當前的3年。一個人如果不學習或停止學習的時間太久,則將與社會基本脫節。
據統計,當今世界90%的知識是近三十年內產生的,知識半衰期隻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電池一樣,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逐漸流失。因此,人們的知識需要不斷“加油”和“充電”。
宋朝思想家朱熹說過:“無一人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地不學,無一物不學。”這是對終生學習的最佳寫照。所以,學習必須拿出持之以恒、終身學習的精神,才能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