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藝多不壓身。知識的海洋無比寬廣,技藝的天地無比遼闊。即使你一生都在學習,也有太多學不完的東西,所以我們要秉持“持之以恒,終身學習”的精神。
在生活中,尤其是體現在學習上,對讀書有三分鍾熱度很正常,但持之以恒地學習就很難了。
甘蠅是古時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隻要一拉弓射箭,將箭射向野獸,野獸就應聲而倒;將箭射向天空飛翔著的飛鳥,飛鳥就會頃刻間從空中墜落下來。隻要看到過甘蠅射箭的人,沒有哪一個不稱讚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無虛發,百發百中。甘蠅的學生叫飛衛,他跟著甘蠅學射箭非常刻苦,幾年以後,飛衛射箭的本領趕上了他的老師甘蠅,真是名師出高徒。後來,又有一個名叫紀昌的人,來拜飛衛為師,跟著飛衛學射箭。
剛開始學射箭時,飛衛對紀昌說:“你是真的要跟我學射箭嗎?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學不到真本領的。”紀昌表示:隻要能學會射箭,我不怕吃苦,願聽老師指教。於是,飛衛很嚴肅地對紀昌說:“你要先學會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後才可以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回到家裏,仰麵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麵,兩眼一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裏想著飛衛老師對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飛衛表示過的決心。要想學到真功夫,成為一名箭無虛發的神箭手,就要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這樣堅持練了兩年,從不間斷;即使錐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邊,他的雙眼也一眨不眨。紀昌於是整理行裝,離別妻子到飛衛那裏去了。飛衛聽完紀昌的彙報後卻對紀昌說:“還沒有學到家哩。要學好射箭,你還必須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像看到大的一樣,看隱約模糊的東西像明顯的東西一樣。你還要繼續練,練到了那個時候,你再來告訴我。”
紀昌又一次回到家裏,選一根最細的犛牛尾巴上的毛,一端係上一個小虱子,另一端懸掛在自家的窗口上,兩眼注視著吊在窗口犛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漸漸地變大了。紀昌仍然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他繼續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三年過去了,眼中看著那個係在犛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漸漸地變大了,大得仿佛像車輪一樣大小了。紀昌再看其他的東西,似乎全都變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於是,紀昌馬上找來用北方生長的牛角所裝飾的強弓,用出產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轉睛地瞄準那仿佛車輪大小的虱子,將箭射過去,箭頭恰好從虱子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虱子的犛牛毛卻沒有被射斷。這時,紀昌才深深體會到要學到真實本領非下苦工夫不可。他便把這一成績告訴了飛衛。
飛衛聽了高興得跳了起來,並還用手拍著胸脯,走過去向紀昌表示祝賀說:“你成功了。對射箭的奧妙,你已經掌握了啊!”
要學好本領,必須苦練基本功,必須持之以恒。隻有堅持不懈地練習,才能精通。無論學道,還是習藝,堅持始終如一,認準了就幹下去,不改初衷,自然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真如俗語所說,皇天不負有心人,百煉成鋼,功成圓滿。求學問道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要勤於積累不斷充實自己。要想有所積累就得勤學。曆史上勤學苦練的事太多了,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代代相傳。
孔子總結自己的人生,說,當他十五歲的時候,便立誌做學問。十五歲開始求學,經過十五年的學習、實踐,到三十歲確定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開始構築起自己的人生坐標。“三十而立”的“立”是指思想和意誌的獨立,做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人生非走這條路了不可。又經過十年的磨煉,“四十不惑”,到了四十歲明白了事情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聚散分合、成敗盛衰是自然結果,不會再有迷惑、看不開了。又過了十年,“五十而知天命”,進一步了解認識這些規律。再過十年,“六十而耳順”,對人生和宇宙規律理解得更深更透,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每天都笑口常開,平平靜靜。又十年,“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自己的人生實踐就可以在規律內自在安然,隨心所欲,獲得生命的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