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人類發展的財富,學習是獲得這些財富的手段,當我們掌握了這些財富,我們就等於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可以看得更遠、走得更遠。即使從零開始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超越他人,獲得更好的成績。
自古以來,人們無不認為登上仕途是取得成功的好方法。尤其是古代,年輕人把升官發財求得功名當成是讀書的唯一目的。走向仕途,求取功名,道路有千條萬條,但有一條是必經之路。古往今來奔向仕途的人們,大多數人都走這條路,那就是讀書,獲取更多的知識。哪怕再苦再窮,也要多讀書。“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範仲淹小的時候,家裏很窮,他讀不起書,但他又十分喜歡讀書。10歲時,範仲淹的一個親戚知道他愛讀書,就幫助他,在一座大山的廟裏,請求和尚收留他,讓他住在和尚的宿舍裏讀書。
範仲淹十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夜以繼日地苦讀。他家裏沒有錢給他買米,範仲淹經常吃不飽飯。每天隻用一點點米煮粥喝。範仲淹的同學發現他每天都喝粥,就把這事告訴父親。他父親說:“這是個將來很有出息的孩子。你把我們家裏好吃的東西送給他一些。”範仲淹的這個同學就把家裏的好菜好飯給範仲淹送去。
過了幾天,這個同學發現他送來的飯菜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裏,就很不高興地問範仲淹:“我的父親聽說你的生活很清苦,特地讓我送些飯菜給你,你竟不肯吃,這是什麼意思?”範仲淹說:“我多年喝粥,已經習慣了,如果突然享受好的飯菜,以後吃不了苦怎麼辦?”
範仲淹就這樣晝夜不停地刻苦讀書十餘年,每天靠喝兩頓稀粥度日,5年未解衣就寢,專心致誌,讀書成材。後來終於成了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名垂青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的名言。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仕途還是商道,人們都把知識看成是實現自己理想的階梯。隻有掌握了大量的知識,才有功成名就的希望。如果讀書不多,又想一舉成名,可能性是很小的。許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於是讀書人越來越多。
從古人講起,薑尚八十渭水遇文王,被周文王重用,又被武王尊為“亞父”,如果薑子牙沒有經天緯地之才,沒有滿腹的治國、兵法知識,至死也不過是渭水邊上的一個漁夫而已。知識的積累使他由漁夫一躍成為周朝開國功臣。
三國時期有名的諸葛亮,本來是臥龍崗上的山野村夫,可是因為他學富五車,有過人的知識,才華之高驚動了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臥龍崗上村夫多得是,除了諸葛亮以外都默默無聞,一生都隻是個村夫罷了。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一度被一些青年朋友奉為棄學從商的偶像,其實如果他對計算機不夠了解,沒有程序設計的知識,怎麼會毅然退學呢?有知識的人才敢冒險,才有資本冒險,才有抓住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