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學無止境,不進則退(1 / 1)

南宋大學問家朱熹《觀書有感》的詩中說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渠裏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就因為它的源頭是一口清泉。人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是的,狹義的學習是求知,廣義的學習則是對真理的求索,它是對世界、對人生的好奇,是探索未知的欲望,是一種永不滿足的執著,也是人對完美的一種追求。

韓非子是荀子非常喜歡的弟子之一。

韓非子很聰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認為自己已經懂得很多,可以離開老師去輔佐君王了。

韓非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荀子,荀子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是給韓非講了一個故事:

孔子到魯桓公廟中去參觀,見到一個傾斜易覆的器物,就向守廟的人問道:“這是什麼器物呢?”

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君主放在座位的右邊來警戒自己的器物。”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放在座位右邊的器物,空著時要傾斜,注入一半的水就平正,放滿了水又會翻倒。”

孔子又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說:“往裏麵灌水吧!”

孔子的學生便舀水往器物裏倒,倒到一半時,器物就端立著,倒滿了,器物就翻倒了。空著時,器物就傾斜著。

於是孔子大聲歎息道:“唉!哪有滿了而不傾覆的呢?”

韓非聽完了荀子的話,臉變得通紅,知道這是老師在批評自己驕傲自滿呢!

荀子正色道:“學習不可以停止。”

韓非立即向老師作了自我批評,從此謙虛好學。

自滿使人滿足已有的成績,自鳴得意,自以為是,從此止步不前。驕傲自滿,會使人喪失進取之心。

荀子提醒我們,千萬不能有自滿之心。過分自我感覺良好是一種無知,它雖然使人有短暫的幸福感,讓人得一時之快,但實際上常常有損於名聲。

然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總喜歡指出別人的缺點,說人家這做得不合適,那也做得不夠,似乎他什麼都行,對什麼都可以說出一個大道理來。其實,這隻是一種自滿的表現,他們之所以擺出一副“萬事通”的麵孔來,就是怕被別人藐視,才用這種方式來顯耀自己,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這樣做的結果隻會讓人厭惡。

一個人如果自滿,覺得自己什麼都會。就必然導致什麼都裝不下,什麼都學不進去。就像杯滿茶水溢出來一樣。

某大學校訓“氣有浩然,學無止境”,以其恢宏和大氣營造著催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境界,堪為“學不可以已”的注腳。

現代著名曆史學家、人稱“教授之教授”的陳寅恪也是一個博學的典範。陳寅恪少年時代就熟讀經書、史書,後來留學日本、歐美,精通英、德、法、日文,還掌握了拉丁文、希臘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等19種文字,對魏晉隋唐史、梵文等古文字以及佛教經典均有精湛研究。著名學者吳宓對他有這樣的評價:“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統論之,吾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從古至今,博學多才的人尚且不敢驕傲自滿,仍然不斷學習。作為我們這些後來者,焉能驕傲自滿?

透過學習,我們重新創造自我;透過學習,我們能夠做到從未能做到的事情;透過學習,我們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與我們的關係,以便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事實上,在我們的心裏,每一個人都非常渴望這種真正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