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才能出真知(1 / 2)

美國總統威爾遜說過:“學習是終生的事業。”是的,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隻有不斷地完善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才不會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所以,我們要想不被時代所淘汰,必須用知識不斷地填充自己。因為學無止境,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宋朝大詩人陸遊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正是一味地死讀書,讀死書,不躬身實踐,不善於變通,在實際生活中是不可能成為大材的。所以,隻有躬身於實踐,將書本知識融入實踐之中,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書本知識,自己才能提高。

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這裏的“所獲得”的意思,是包含了“已獲得”和“未獲得”兩層意思。可是,在我們的腦海中,卻總隱約感覺是“已獲得”的成分占了絕對多數。因為人們常說:“學習知識”,這肯定是學習“已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而絕對不可能是學習“未獲得”的,那個部分還根本沒有發明和創造出來,你怎麼學習?

對於知識,思想家培根做過非常精辟的闡述:“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潢。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實踐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

我們常說的“知識就是力量”,就是出自這位思想家。可是,他說的“實踐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這句話就被忽略了。我們應該利用先哲們對我們有用的語言為我們服務,而不是係統地學習他們的思想。這位思想家並沒有將知識神化,而是將知識當作一種工具,當作一種可以“改進”的工具。

孔子從來都是要求學習為應用而反對讀死書的,正如他在《論語·學而》篇裏強調的那樣:“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的目的是為了“行”。如果不能“行”,你書讀得再多也是沒有用的。相反,隻要你能夠言談舉止得體,行為方式得當,那就如子夏所說的“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說到底,還是求實務本,學以致用。

孔子所說的“道”有兩個方麵含意:一是道德、道理,即一個人的行為規範;二是方式、方法,亦即事物的道理。孔子把學習、掌握、實行“道”的程度區分為四種:一是共同學習的人群中,有的人並未懂得某些道理;二是部分人能夠理解所學內容的道理,並掌握其方法;三是部分人能使用所學的方法,並堅持某種道義;四是部分人能隨機應變,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正所謂同樣受教,得“道”各異。

學而不懂,等於沒學,白白浪費了寶貴時間。這種人或因不求甚解,或不肯用功,或基礎知識太差,或思想不專一。經過分析,找準存在的問題,即阻礙學習的原因,而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或改變學習方法,或發揚“笨鳥先飛”的精神,或掃除學習的思想障礙,或發揮集體的力量幫助解決、克服影響學習的困難問題,終會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能夠學好理論並掌握其方法的人,關鍵在於應用。不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那也等於自學。此種人需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向一切有實踐經驗的人學習,虛心地拜他們為老師,盡快地把自己的理論轉化為實際運用中的能力,方能成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行家裏手”。學習能汲取先進的理念、知識和技能,能夠使用知識,又能夠堅持既定的道德標準,規範自己行為的人,可以成為某項事業的核心力量。這種人具有嫻熟的技能,又朝著自己認定的目標,執著於事業上的追求,其前途必然光明,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和一個國家的命運。

2008年2月29日《文摘周報》刊登了這樣一段話:“人家的創新人才是教育製度大批培養的,我們的創新人才是教育製度壓不垮‘漏網’的。——中國幾億孩子的科學素養讓院士憂心。”教育製度本身和對知識的神話已經禁錮著我們的思維,禁錮著我們的突破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