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越終滅吳(下)(大結局)(2 / 3)

夫差看罷,道:“寡人不願複國,若許吳為越之附庸,世世事越,固所願也。”使王孫駱至越軍轉達此意。範蠡、文種使人拒之,王孫駱不得入。

勾踐望見吳使王孫駱泣淚而去,意頗憐之,使人謂夫差道:“寡人念王昔日之情,請置王於甬東(今浙江省舟山島),給王夫婦一百家,以終王之世。”

夫差含淚道:“大王幸赦吳,吳亦大王之附庸也。若亡吳社稷(土神和穀神,古時用作國家的代稱),廢吳宗廟,而以一百家為越臣,寡人老了,不能從編氓(音‘萌’,外來的百姓)之列,寡人唯有一死而已!”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起兵討伐商紂王,滅了商朝,建立周朝。在西周、春秋時,周王分封了許多諸侯國,其國君稱為諸侯。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宋國為公爵,晉國為侯爵,秦國為伯爵,楚國為子爵,許國為男爵。周王是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規定各諸侯國要服從周王之命,定期朝貢述職,同時有向周王出軍賦與服役的義務,按禮其所屬上卿由周王任命。但各國諸侯世襲zhan有封地及其居民,在其封地內,世代掌握統治大權,有自己的朝堂、軍隊和宗廟。而楚、吳、越都是周王分封的子爵諸侯國,隻不過他們後來逐漸強大,不聽周王之命,先後擅自稱王罷了。附於諸侯的小國國君稱附庸,亦有自己的朝堂、軍隊和宗廟。其時吳王夫差兵敗於越,求為越之附庸,是想擁有國的地位,保留自己的朝堂、軍隊和宗廟,越焉能願意?

越使離去後,夫差尚不肯自裁,仰麵歎道:“難道天真的欲亡寡人麼?難道天真的欲亡寡人麼?”

勾踐對範蠡、文種道:“汝二人何不執吳王而誅之?”

範蠡道:“我等人臣位卑而下,不敢加誅於國君,願大王自行了斷吳王!天誅當行,不可久延。”

勾踐乃仗“步光”之劍,立於軍前,使人告夫差道:“世無萬歲之君,總有一死,何必使寡人之軍加刃於王呢!”“步光”之劍原為勾踐進獻與夫差之物,此番越軍攻破吳都,勾踐從吳宮複得此劍。

夫差歎息數聲,四顧而望,泣道:“我不聽忠臣伍子胥之諫而戮殺之,以至有今日之敗,今我自殺晚矣!”又對左右說道:“若人死後仍有知,我將有何麵目見伍子胥於地下?汝等務必以三幅重羅掩我之麵!”言罷,即拔佩劍,自刎而死。

王孫駱解己之衣將夫差之屍蓋上,說道:“君亡,臣豈敢偷生?”遂以絲帶自縊於夫差屍旁。

吳王闔閭五年,孫武曾言道:“今年歲星在越,伐之不利。”又道:“約四十年後,越國將強大,而吳國將滅亡!”從闔閭五年至夫差二十三年,頭尾三十八年,果應了孫武之言,吳為越所滅。

春秋時,中國有楚、吳、越三個諸侯國先後自稱為王,又先後稱霸中原,其皆在中國南方,又皆為子爵諸侯,而吳卻先滅亡了。若伍子胥尚在,吳又豈會滅亡?

勾踐見夫差已死,引軍進入山溝,命以侯爵之禮葬夫差於陽山,使軍士每人負土一蔂(音“雷”,土筐),須臾,便成一座大墳。勾踐不忍殺夫差三子,遂流放於龍尾山。有詩歎吳王夫差,曰:

荒**上故城西,輦路淒涼草木悲。

廢墓已無金虎臥,壞牆時有夜烏啼。

采香徑斷來麋鹿,響屧廊空變黍離。

欲吊伍員何所處?淡煙斜月不堪題。

越王勾踐既埋夫差,從陽山回至吳都,占據吳王之宮,諸臣稱賀。伯嚭亦在諸臣之列,自恃昔日有為越國周旋之功,麵帶恩德之色。勾踐對伯嚭道:“汝,吳太宰也,寡人敢相屈為臣麼?汝之君在陽山,汝何不從之?”伯嚭無語,慚愧而退。

勾踐道:“此背主求榮之臣,留之何益?”使力士執伯嚭而殺之,並滅其家,道:“我以報伍子胥之忠也!”

勾踐撫定吳民,乃引兵北渡江淮,與齊、晉、宋、魯等國諸侯會於徐州(在今山東滕縣南),使人致貢於周王。周元王遣使賜勾踐袞冕(音“滾免”,帝王或三公的禮服和禮帽)、圭壁、彤弓與彤矢,命其為東方之伯。

勾踐受周元王之命,諸侯再次致禮祝賀。其時楚國畏懼越之兵威,亦遣使與越修聘並慶賀。勾踐為修好諸侯,割淮上之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與宋,以泗水東之地、方一百裏與魯。當時,越兵橫行於江東、淮東,諸侯畢賀,越乃號稱霸王。

勾踐還兵吳都,遣人回會稽築造賀台,以蓋昔日敗棲會稽山之恥。勾踐既稱霸諸侯,在吳宮文台之上大擺酒宴,與群臣同樂,命樂師作《伐吳》之曲,由樂工引琴而鼓,以慶其凱旋歸來,其詞曰:

吾王神武蓄兵威,欲誅無道當何時?

大夫種蠡前致詞:吳殺忠臣伍子胥,

今不伐吳又何須?良臣集謀迎天禧。

一戰開疆千裏餘,恢恢功業鑄廟彝

(音“疑”,宗廟祭祀用的青銅禮器)。

賞無所吝罰不違,君臣同樂酒盈卮

(音“知”,酒器)。

美酒美曲,文台上群臣且飲且聽,大悅歡笑,慶賀滅吳之功,唯勾踐麵無喜色。範蠡看在眼裏,私歎道:“越王不欲歸功臣下,其疑忌之端已見矣!”

次日,範蠡入宮進見勾踐,告辭道:“臣聞‘主辱臣死’。昔日,大王辱於會稽山,臣所以不死者,欲隱忍恥辱而報越之仇也。今日吳國已亡,大王倘若免臣會稽山之死,臣願乞歸骸骨,老於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