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主一家住在一個小院子,除了原主一家,還有位烈屬王奶奶,多年以來一直是李家在照顧,其實都可以算做一家人了。

現在住的這間屋子是南鑼鼓巷95號院前院的東廂房和一間耳房,房子是王奶奶家的,給了李延勳住,她自己被孔秀蘭接去貓兒胡同院子享福了,不過原主平時基本不開火,還是回家吃飯。

自家雖然不是君屬也不是烈屬,但按成分也是在虹五類的。

所以李延勳住進這院子也沒什麼不開眼的過來找茬兒,畢竟一大家子好幾個職工,還贍養烈屬老人,在交道口這一片兒都是讓人尊敬的。

困難的這幾年倒是沒餓著,雖然為了時不時的接濟下老家李家莊的鄉親們一家子吃棒子麵野菜。

穿越過的朋友都知道,金手指是穿越旅行的必備之物。

李延勳不知道自己的算不算金手指,除了把自家農家樂和水庫帶了過來之外再沒其他的。

也沒什麼簽到,什麼任務積分之類的。

唯一的好處就是裏麵的物資是可以刷新的,比如今兒從菜園摘了一根黃瓜,明天淩晨過後就會重新刷新一根出來。

也不用自己去種倒是省了不少事兒。

李延勳最近挺煩的,之前五八年把街道辦合起來建立城市人岷公設後,人員從七名增到八十名左右。

去年《忠央工作會議關於減少城鎮人口和壓縮城鎮糧食銷量的九條辦法》施行後,開始精簡人員,今年也重新恢複了街道辦,定義為正府派出機關,開始精簡人員。

一直到未來的六三年,隻四九城一個地兒就壓縮了八十多萬城市人口,其中包括在職的幹部,誰也不知道自己在不在名單內。(詳見章末作者說)

這時代的工作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更何況是公職,像李延勳這種沒有根腳的,說不準啥時侯就輪到自己了。

說到工作,李延勳工作關係隸屬文化館,但報到第二天就被下放到街道辦的文化站了,文化站雖是歸屬區裏的文化館管轄,但領導還是街道辦主任兼任。

至於上級部門文化館,像後院的許伍德,現在工作的電影院,就屬於文化館管轄範圍。

而街道辦的文化站設立之初主要是為了宣傳正策,掃盲教育,改造落後分子舊思想等工作而設。

像現在李延勳可以說是沒有“娘家人”的一類了,不用想自己也在精簡名單內的。

好在目前就一個機會,現任街道辦主任的馬懷民和副主任王霞最近因人事問討論的次數有些多,下麵這些幹事和臨時工都是人精,站隊的站隊,觀望的觀望。

這時侯的街道辦還不像以後社區化,很多工作都是兼任,也甭想著有什麼細化的科室之類了。

區裏稱呼經曆過區公所,區正府。街道辦也一樣,街正府,君管會,城市人民公社,街道辦等時代,到後麵六六年重改為戈委會...

在重新恢複街道辦之後,確定為正府派出機關性質,很多公社時期的托兒所,商業之類的部門都上交的差不多了。

現在就主要是指導居委會工作,背景審查,婚姻審查介紹信,糧食關係,安置待業青年,幫扶困難家庭,烈屬,公私合營管理....等等的工作。

其中工作量能想象的到,總之就甭想著喝茶看報混日子了。

這不,馬主任都住進醫院了,這事兒早兩天李延勳就知道了,探望慰問的事兒自然輪不到李延勳一個小小的邊緣人物去湊熱鬧。

但這兩天也沒閑著,好吃好喝的請了街道辦老油子程武塬兩頓酒總算看清了方向,琢磨著時機差不多到了,該是找領導彙報彙報工作了。

起身搗飭了下自己,把之前寫好的報告放進包裏,又提溜了一網兜水果。

根據李延勳工作以來的接觸和老程飯桌上的指點,又從網兜裏拿出幾個有些紮眼的,這種探望,既要讓領導看到你的誠意,又不能壞了這位主任的風評。

馬主任這次住院,說是累倒了,其實是因為街道辦難題給弄的上火了,因此簡單點兒是最好的,包裏的幹貨才是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