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十字型思維”。就是教育和要求全體護理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與護理工作融合的重要性。
“十字型原則”是兼治而興的原則,創新的原則,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原則,理論聯係實踐的原則,實事求是、團結奮進的原則。
十字型規章把“十字型思維、原則、目標,等貫穿在各種規章製度中。在製定各種責任製時,既有常規的要求,也有各自職務不同,政治品質、素質的規定等等。使思想政治工作與護理管理工作同頻共振。
“十字型管理,,是交叉科學在管理方而的應用。所謂交叉科學是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交叉地帶生長出的一係列新生學科。“十字型管理”也是交叉科學理論在護理管理的具體化。交叉是“十字型管理,,的重要環節。要求每項工作與每一項政治思想工作交叉,科學地使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護理管理的方方麵麵,在交叉中產生合力,不斷推進醫院的發展。
“十字型考核”。即縱向、逆向、橫向上下三級考核網絡。縱向是指由上到下考核,逆向是指由下向上考核,具有監督性,橫向是指科室之間的考核,從交叉的兩個方麵進行控製,綜合治理。以事實為依據,以目標為準繩,以經濟為杠杆,確保各項目標的實現。
“十字型管理”實施,按計劃管理工作循環法,分四個階段:
第一計劃階段:圍繞醫院的總目標、根據各自職能,層層分解、研究對策、製定計劃實施。
第二實施階段:按計劃對策紮紮實實去幹、去實施。克服二者工作的隨意性、盲目性、片麵性,使質量管理從事後檢查過渡到事前控製為主。
第三檢查階段:檢查評比、分析及采取措施的效果。從醫德醫風和質量、質標兩個方麵進行歸納、控製、評比、考核,激發護理人員積極性。發揮其在護理管理中的作用。
第四處理階段每次檢查後把成功和教訓歸納到有關規定中去,防止再發生過去的問題。提出尚未解決的問題並輸入下一個循環。循環呈螺旋式上升,每循環一次,都賦予新的內容。有效管理的每一個步驟都離不開動態調節,在“十字型管理”的運行中加速了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調動人本原理。在具體工作中判定目標要有彈性,掌握目標要有靈活性,才能使整個管理機製充滿活力,保證著總目標的大循環。
護理教學雙語教學法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一門主課,教材內容多,基本技術操程序繁雜,需要記憶的亦多。為了強化學生記憶、增強記憶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在教學中開展了“雙G教學法強化記憶力、增強記憶效果)的研究,取得了較好效果。
係統分析記憶,從釋本上抓記憶力的培養
“記憶”是經曆過的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這一過程包括識記、再認和重現等基本過程。其生理機製是以暫時神經聯係的形成和鞏固為基礎,即人在實踐中,在客觀事物多次作用下,暫時神經聯係的加強,識記了這些事物。基於這種分析,我們從“識記”上抓了記憶力的培養。講清基本概念,科學的“歸納小結”,打好“識記”基礎。
記憶的形成是以知識的獲得為前提的,而知識的獲得,是從基本概念開始的,而且隻有係統的理解基本概念,才能使知識長久的存貯在“記憶庫”中,形成穩定的知識,成為記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把講清基本概念作為增強學生記憶的一把“鑰匙”。備課時,為了講清一個基本概念,常常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闡述一個概念的全部內容,從概念的層次結構上,分析一個概念的特征。
使學生科學、準確的掌握所學的基本概念,為記憶打牢基礎
教育心理學認為,言語的、抽象的編碼,是記憶編碼兩種形式之一,這種編碼是在對知識理解並形成多方麵聯係基礎上,識記知識客體的,是最有利於長久的保存識記內容的,因此,我們在雙G教學法中,把“歸納小結”當作增強記憶效果的有效手段,課前精心設計,認真抓好每堂課的“歸納小結”,科學設計“單元或係統)小結。避免把“歸納小結”當作形式,或者當作講授內容的簡單“累加”,“再重複”。而是從啟發學生對基本概念的“二次理解”的基礎上,從對教學內容的係統掌握上,從知識的相互聯係中,獲得新知識。從而促進了記憶效果的提高。如講隔離技術一節時,在講解隔離的概念及原則後,介紹穿、脫隔離衣的方法,最後把穿脫隔離衣的方法,總結了幾句口訣:穿時:手持衣領穿左手,再伸右臂齊上抖,係好領扣紮袖口,脫時:鬆開腰帶解袖口,塞住衣袖消毒手,解開領口脫衣袖,對好領子掛衣鉤。
分清內容主次,明確記憶目標,抓好識記活動
人的全部識記過程,是圍繞識記目標進行一種複雜智力活動,隻有識記目標鮮明生動、重點突出,識記活動才能活躍。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根據教學大綱要求,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的主次,把基本理論中的核心內容、基本技術操作的關鍵技術作為重點,確定為記憶的識記目標,抓好識記過程。如講無菌操作技術時,我們把“無菌”當作基本理論的核心,把保持“無菌狀態”當作操作的“關鍵”,一切操作全部過程都嚴格區分什麼是“無菌狀態”,什麼是“汙染狀態”,從而提高了學生對無菌技術操作的記憶效果。
應當指出的是,課堂講授的“重點”內容,通常不應在講課前簡單的提出,而是應當讓學生從課堂講課時間安排上、講述的邏輯推理過程中,以及教學內容體係的重要程度上,“品味”到重點。特別是不應當為“突出”重點,而提出不需要記憶的內容,這樣往往會淡化對重點內容的記憶,如講清潔、消毒滅菌時,課前不應提出消毒、滅菌的濃度、用量可以不記,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常用消毒、滅菌藥物的劑量學過就忘,還可使學生把這些消毒、滅菌劑的名稱也記不清楚。
對記憶目標必須進行有效的組織,這樣才能使學生記憶活動積極,效果可靠。例如,講病人入院、出院的護理,上課時首先向學生提出,當你是病區值班護士時,接到住院處通知,要接收一名腦外傷病人,你點當作好哪些準備?然後,讓學生討論,提出“準備”的“方案在此基礎上,根據大家的討論,教員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講述病人入、出院的護理,並提示應識記的目標。這樣不僅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使學生在思維過程中,調動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的記憶效果。
科學地提高記憶力,從根本上抓記憶力的形成記憶力作為“記憶”心理過程的穩定品質的一個方麵,主要表現在識記的敏捷性、記憶的持久性和精確性。它是以先天遺傳為基礎,在後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我們在雙G教學法中,從生理機製角度,強化腦反映現實機能的心理特性,創造逐漸形成適應於記憶學習的條件,培養學生自身學習自覺性。
遵循記憶規律,科學的強化記憶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證明,間隔時間不長的分散複習,比集中複習的記憶效果好得多。而間隔時間的長短,則應根據識記客體的屬性、數量,以及識記已經達到的水平等具體情況來確定,而且開始時,時間間隔宜短,以後逐漸加長。根據識記的這一規律,我們在護理雙G教學法中,對複習的時間安排進行了認真考慮,把“複習”合理、科學的安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不是把“複習”集中在期末或學科考試前,考前複習隻是整個“複習”的最後環節,從而科學地促進了記憶效果。在備課時,我們對“複習”時間、次數精心籌劃,當作備課的一項重要內容,把複習時間分割成塊,組成記憶單元,一個單元結束後,即組織學生縱橫對比,左右聯係,這樣學生既不會感到記憶內容多、學習壓力大,又感到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