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科研教學管理(八)(3 / 3)

才能實際從事心理谘詢工作,成為“心理醫生心理保健谘詢是指心理學家或醫生等通過語言和文字等媒介,針對谘詢對象在學習、工作、生活、疾病和健康等方麵出現的心理危機與心理負荷問題,給以幫助、啟發和教育的過程。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麵:一是心理成長問題,是指個體整體個人格係統健康、正常、發展良好,但希望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實際自己的更大目標。如選擇專業,選擇職業等問題。

二是心理障礙問題。指個體在情緒反應和人格係統方麵存在某些缺陷、導致在與外界接觸和交流中遇到障礙和麻煩,不能有效地適應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臨床表現為各種類型的恐懼症、焦慮症等。通過心理谘詢幫助人們糾正各種不正確的觀念,情感和行為。三是心理變態問題,指個體整個人格係統或某個重要心理機能發生較為嚴重的病變,導致不能自主地控製自己的行為,無法與外界展開正常的接觸,交流。如各種形式的性變態。變態人格等。針對患者不同心理障礙的因素,抓住心理上麵臨危機問題,消除不良的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並預防潛在的心理危機的發生。其關鍵是找出心理問題的症結和原因,采取必要的適當的心理治療手段,達到心理治療目的。

三、問題與建議

心理保健是一個函待發展的領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發達國家的心理谘詢已有七八十年曆史、掛牌行業的“心理醫生”也很常見。我國心理谘詢始於80年代中期,部分高校院校首先創辦了谘詢機構並在大學生中進行谘詢服務。1990年,全國大學生心理谘詢專業委員會成立。目前,全國已有100多所高校相繼開展了這項工作,在司法、醫療係統以外形成了一支較為強大的心理谘詢隊伍。幾年來,我國的心理保健工作雖然發展迅速,但仍處於發展初期,遠遠不能滿足現實和發展的需要,存在不少問題。

1。社會對這一問題重視不夠,心理保健的重要性雖然為越來越受到人們所意識到,但各級領導及主管部門對心理保健工作不重視、機構不健全。對現有的心理保健工作不重視,機構不健全。對現有的心理谘詢中心、心理谘詢門診、“心理醫生”、沒有予以必要的扶持。

2。心理谘詢的性質不明確。為了促進心理谘詢朝著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或是心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的方向健康的發展。要把心理谘詢作為一種專門化專業職業。培養專業化的心理谘詢人員,從事心理谘詢工作。目前還存在對心理谘詢的性質認識模糊。把心理谘詢視為理想政治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實際上是忽視了兩者之間的許多差異,思想政治工作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基礎。心理谘詢以谘詢與治療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為理論基礎。思想政治工作點是人的政治思想麵貌,其目的在於調動群眾的工作積極性,以保證黨和國家各項政治、經濟任務的完成。心理谘詢點是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其目的在於消除或緩解來訪者的心理狀態,促使人格向積極、協調的方麵發展。在明確兩者區別同時,應提倡思工作者從心理谘詢中借鑒某些方法與技術,以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心理谘詢工作者認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保證心理谘詢工作的正確開展。

3。加強對心理谘詢人員心理醫生的培訓,提高心理谘詢工作者思想素質和業務知識,技能,在心理學發達的國家要求心理谘詢人員起碼具有谘詢心理學碩士學位才能獨立工作,有的甚至明文規定要有博士學位。就目前我國情況而言,從事心理谘詢的人員一定要受過短期專業訓練才能“上崗”。建議在近兩年內,對現有從事心理谘詢人員進行一次崗位培訓,通過統一的資格考核,合格者發給資格證書。

4。大學增設谘詢心理專業,培養我國從事心理谘詢工作的專門人才。心理谘詢專業人才的培養是迫在眉睫的任務。目前,谘詢心理學沒有統一的理論體係。世界上公認的谘詢心理學理論分為三大類派: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高校要從我國國情的實際出發,借鑒國外心理學理論、逐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心理谘詢專業學科。

心理保健是一門新興學科。心理保健不僅是關係到全民身心健康的大事,而且還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安定與穩定。這一學科的發展將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