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醫院管理也出現了複雜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必須以唯物辯證的觀點去了解新情況,觀察新問題,認識新規律,解放思想,轉換觀念,探索新辦法,正確處理醫院的各種矛盾,保證醫院工作的健康發展。廣大醫務工作者應當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切實遵循以下幾個醫德原則:
一、堅持醫患利益
有人將管理分為五種類型:隻關心任務不關心人是任務式管理;隻強調滿足人們需要對任務缺少必要的關心,是俱樂部式管理;關心人和關心任務都一般,是中間式管理;對任務對人都缺少關心,是貧乏式管理;既高度關心患群健康,又十分關心醫務工作人員,是醫患利益兼重式管理。我們主張第五種管理類型。因為隻有做到兼重,才能把醫務人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為滿足患群的醫療保健需要而盡心盡力地工作。當然,其中患群利益應居首位。特別是在當前,我們醫務人員的工資低和腦體待遇倒掛的狀況尚難迅速改變的情況下,更應提倡醫務工作人員的高尚的職業道德關心和維護患群的醫療保健利益,決不能損患群利益,增加患群負擔,而是在積極地逐步地維護和提高患群患利益的同時,積極地逐步地維護和提高醫務人員的利益。
二、堅持數量兼重以防治質量居先
防治數量指負擔和完成防治的任務量,以及為完成防治任務而具備的機構、人員、床位、儀器設備、藥品材料等防治資料和手段的數量,是完成防治任務的基礎條件。
防治質量主要有六個基本要素:包括機構人員的組織配備、職責和作風等的組織要素;醫學技術熟、高明程度等技術要素;技術標準和國內外技術進步狀況等的信息素;藥品、器材等的物質要素;設備完好、先進等的設備要素;防治處理、觀察的間性等的時限要素,這是完成防治任務的保證條件。
防治數量決定著看上病、住上院的問題,防治質量則決定防好病、治好病的問題。在基本具備前一條件的情況下,由於防治質量低,該防的防不住,該治的治不好;那麼人的健康和生命仍無保障,前一個條件就發揮不了應有作用,甚至形成極大浪費。從這一意義上講,兩個條件相比,防治質量應擺在第一位,現代的衛生管理是全麵的防治質量管理。因此,不斷提高防治質量是全麵的防治質量管理。因此,不斷提高防治質量,使現有的防治設施發揮最大的效能,使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滿足患群需要。
三、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統一社會效益居先
一些醫院長期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立起來,講社會效益就理解為收費越低越好,不搞經濟核算,醫院越辦越窮;講經濟效益就單純追求創收;增發獎金。在醫院管理中要注意防止這兩種偏向。
衛生部門的經濟效益,在概念上提法不一,有的認為投入衛生勞務和衛生資源少,花錢少,而產出大,得利多就是經濟效益好。有的認為投入的衛生勞務和衛生資源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高,就是經濟效益好。我們認為衛生部門的經濟效益這個概念是指:既能節約衛生和衛生資源消耗,降低防治工本,提高防治質量,增加防治能量,又能符合社會醫療保健需要的效益。即既包括衛生醫療部門的單位經濟效益,又包括社會經濟效益。這兩者是緊密聯係的統一體。社會效益合資經營濟效益的不同點在於:第一、社會效益不單是各衛生部門經濟效益的簡單相加,同時,也超出衛生部門而體現在各企業部門經濟效益之中;第二,社會效益是從長遠和全局看人民醫療衛生保健利益,即表現為一種戰略性的效益。由於上述兩點,我們必須把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隻有這樣,才能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搞好單位經濟效益,才能避免因注重單位經濟而損害患群利益、社會利益。我們在衛生改革中要自覺地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起來,這是衛生事業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和重大道德責任。
衛生社會效益主要有三類指標:一類是看衛生投資的效果。每筆投資是否用到急需,用之得當;是否設計快,設計好,是否上得快,上得好;是否投入使用快,使用效能好,第一類是看衛生勞務(使用價值)的產出量。同樣數量的衛生勞務,是否產出更高的應診人次,更多的時間,更多的住院人數和更短的平均住院日;是否產出更好的工作態度;更高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更優的設備效能,更佳的防治效果。第三類是看服務對象的健康水平。一定的衛生投資和衛生勞務,是否取得較低的死亡率,病殘率;是否取得平均期望壽命提高,據一位美國衛生經濟學家計算,1976年,美國人均保健經費約為同年我們人均保健經費的40倍,而我國的嬰兒死亡率、平均期望壽命等指標水平,均已接近美國。由此可見,我國衛生的社會效益是高的,我們在醫院管理中,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居先的原則。正如鄧小平同誌所強調的:“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