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寧看來,這樣一個社會大工廠的主要特點是,高度的集中,嚴密的組織,精確的核算和充分的監督。為此,他在十月革命一成功就朝著這個方向進行過努力。
毛澤東曾把“人民公社”或“五七公社”作為通向共產主義的道路或簡直就把它們當做共產主義的雛型.他是這樣說的:
“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於領導。”
工人以工為主,也要搞農副業生產;農民以農為主,也要辦小工廠,軍隊也要兼搞學、
農、工、商;商業、服務行業,黨政機關,凡有條件的,也要這樣做。
在毛澤東同誌看來,這種公社的特點是,範圍不大,行業俱全。亦工亦農,亦商亦學,亦軍亦民,社無所不有,人無所不會,富有田園詩一般的色彩與魅力。為此,他也組織過大規模的試驗。
列寧和毛澤東,一個“大工廠”式的藍圖,一個田園詩般的構想,究竟哪一種更接近未來的生活實際,抑或這兩者可能都行不通呢?
的確,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是一個最好留待將來再去解決的問題。
C 並非肯定的回答
新國家之後是什麼?即國家消亡之後,社會以何種方式組織起來?這裏說的不是國家消亡後的社會微觀結構,這一方麵的問題恐怕隻能留給後人去思考了.這裏說的是國家消亡後的社會宏觀結構問題。這一方麵的問題當然也不可能給出確切的回答,但卻是可以略作一些探尋的、盡管帶有投石問路的性質。
探尋這一問題,不能不涉及人類社會高層組織形式的發展史,而這似乎是一個很少有人問津的問題。
家族形式是人類社會的第一種高層組織形式。科學資料表明,人類在這種社會組織形式下,生存了數百萬年。這種家族組織形式包括原始人群、母係氏族公社、父係氏族公社幾個階段。而與氏族同時存在的部落和部落聯盟不過是擴大了的家族形態。這種以血緣關係和婚姻關係為其自然紐帶的家族,既是生產組織,也是消費組織,既是行政組織,也是宗教組織。
國家形式是繼家族形式之後,人類社會所采取的第二種高層組織形式。在國家形成過的曆史上,相繼存在過奴隸製國家、封建製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以及新國家即社會主義國家等主要形式。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又是社會管理的機關。通過這種組織形式,社會渡過激烈的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相互交織的動蕩年代,走向更高的社會階段。
那麼,在國家這種組織形式之後,社會將建立一種什麼樣的高層組織形式作為自身發展的第三階段呢?或者說,共產主義社會如何組織起來呢?讓我們分析一下從家族到國家的演變特征,看是否能找到一點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從家族形式到國家形式的演變有這樣幾個特點:其一,地域人口擴大了。原來局限於某狹小地區的各個獨立的家族,方圓數裏、數十裏不等,人口數百數千不等,但總的特征是“小國寡民”。國家則往往擁有數百萬、上千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和數以百萬、千萬以上的人口。其二,組織形式複雜化了。家族中隻有三兩個行政、軍事和宗教首領,加上成員代表大會等製度設施。而國家則擁有專門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層層政府機構,擁有龐大的軍隊、警察、司法等設施以及其他管理社會的多種附屬機構。其三,職能精確化了。在家族中一切職能都是籠而統之的,隻有簡單的行政、軍事、宗教事務之分工.而在國家中則擁有各式各樣的政府部門,幾乎是有多少社會生活領域,就有多少組織管理部門,真正是各司其職。由此看來,擴大化、複雜化、精確化乃是社會高層組織的第一形態向第二形態過渡中的幾個特點。這當然是從社會高層組織形式發展史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