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理想國”和“烏托邦”
自從國家這種現象產生以後,人類社會中的思想家們就開始思索、設想國家發展的未來了。這一方麵自然是由於理性的好奇和勇敢,但另一方麵,也是在於現實生活中的國家並不令人滿意的緣故。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人們對國家的思索主要表現為人們對理想國家的描述上。
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寫了一部關於理想國家的巨著,書名就叫《理想國》。他認為,國家是人們互相需要的產物,而最好的國家形式是把居民分成等級管理,各司其業,不得超越。作為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的國王則應當是一個善與智的化身的大哲學家。
中國古代有個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經》中描述了他關於小國寡民的國家構想。他有感於春秋戰國的國家混戰,民不聊生,而主張建立一種象原始社會那樣的封閉之邦,國不大,人不多,百姓都甘食美服,安居樂業,沒有戰爭,沒有流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自近代以來,陸續有一批思想家、空想社會主義者設計了各種模式的理想國家。如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以及《新大西島》、《烏有鄉消息》、《伊加利亞旅行記》等書中記述的均屬此類。他們構造的理想國家其共同特征是,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勞動,平等和睦,互助友愛,全麵發展。中國近代學者康有為寫的《大同書》亦大致可以歸入此類。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他心目中最好的剝削階級國家,老子的構想多少帶有悲觀棄世、保守倒退的味道,都不足為論。近代的空想家們出於對早期資本主義弊端的憤怒,針對著社會的黑暗麵,采取文學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主張,具有一定的社會批判價值,也包含著不少閃光的思想。但是。這種批判卻顯得那麼蒼白無力,這種閃光又顯得那麼虛無縹緲。事情也不能不是這樣。正象毛澤東同誌所說,“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
揭示國家發展前景的使命曆史地落在了無產階級身上,落在了無產階級的思想家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後繼者身上.
B 國家消亡:工廠與公社
與設想種種的理想國家相反,馬克思和恩格斯想前人之未想,發前人之未發。他們從對曆史與邏輯的透徹認識出發,從對無產階級作為受難的階級與革命的階級的深刻理解出發,認為凡是國家都不會是理想的,最理想的乃是國家的消亡,是無國家的社會,而這也就是共產主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談到,在共產主義社會,沒有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人人為社會盡其所能又備取所需,人人都是社會的主人又都是社會的仆人,人人都既可以是科學家同時又是推小車者。那是一個不需要國家、也不知國家為何物的自由人的聯合體。
一切馬克思主義者都堅信這是曆史的規律,是科學的真理,從而把它奉為自己至高無上的理想。
舊國家--新國家--國家消亡。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對國家發展趨勢的總的認識成果。
但是,究竟采取何種具體的形式,才能使新國家一步一步地接近消亡呢?這一點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後繼者那裏是有不同方案的.
列寧設想的走向國家消亡的方案是把整個社會變成一個大工廠,並以此接近共產主義。他是這樣說的:
“全體公民都成了一個全民的、國家的‘辛迪加’的職員和工人。”“整個社會將成為一個管理處,成為一個勞動平等、報酬平等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