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科學人才(1 / 2)

A “科學政治論”及其他

無需更多論證,科學在現代國家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科學已經深深地卷入到國家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並日益起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自中世紀瓦解後,曾經統治西方世界近千年之久的“神學政治”就一蹶不振。資產階級啟蒙學者用來戰勝神學政治的武器之一就是科學,盡管當時的科學還遠沒有獲得它如同今天的位置,就是說它還沒有象現在這樣同社會生活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充其?不過是資產階級用來鬥爭的一麵旗幟。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科學的意義也仍然沒有為各資產階級政府的近視眼光所認識,在那時,更為引人注目的是所謂“地緣政治論”。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神奇的發展,它作為社會進步和國家強盛的重要動力為世人所矚目.據統計,在本世紀初,一些主要發達國家的生產增長隻有5%-20%是靠科學及其技術應用所獲得的;而到70年代,這個數字已上升到60%-80%,許多知識密集型企業的生產增長幾乎百分之百地依靠科學技術。這是一個征服宇宙、掌握自然的時代,是一個連創造科學的人麵對自己的創造都會驚愕不已的時代。用偉人的話說,這個時代是“使以往的一切成就都大大地相形見絀”的時代。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科學政治論”出現了。盡管現在未必有人能夠確切地說明“科學政治論”的含義,甚至也未必有人承認自己就是一個“科學政治論”者,但是,在一些科學家、哲學家、未來學家的筆下,這種意向卻早已躍然紙上了。現代不會有誰象柏拉圖那樣挖空心思地論證國家應當交給哲學王來掌管,但確有一些人認為國家已經真實地掌握在科學家手裏,並由科學賦予它生命和力量。

在我們看來,這一概念未必正確。科學可幫助國家行使它的各種職能,但卻不能替代它的本性。這一點幾乎用不著論證,舊國家不會單憑科學的發展而自發地放棄剝削的本能。但是,“科學政治論”這一概念也向我們表明,科學在現代國家政治生活中,不再是充當一般的二、三流角色,它左右著經濟興衰,政治榮辱。誰掌握了當代科學尖端,就意味著誰走在了國際民族的前列,贏得了世界發展的來來。

馬克思曾經給科學的社會作用以極高的評價,認為“科學是一種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列寧則把科學與新國家直接聯係起來,提出了蘇維埃政權加電氣化等於共產主義的著名論斷,並一再把國家的電氣化計劃稱為“我們的第二個黨綱”。這是何等新穎的馬克思主義的論斷!列寧那時科學的作用遠不如現在重大,也很難想象如果列寧看到今天科學的作用,又會怎樣評價。但是,列寧沒看到的,我們卻看到了。

麵對世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領導人提出,這對我們既是挑戰,又是機會。所謂挑戰,就是說,象我國這樣的發展中的新國家,如果再不重視科學技術,就有可能永遠地被人甩在後麵了;所謂機會,就是說,在先進科學麵前,我們有可能抄近路迎頭趕上。這個認識,這個方略,應當說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