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國家的意識形態同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是根本對立的。正如列寧所說:
“或者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體係,或者是社會主義的思想體係。這裏中間的東西是沒有的(因為人類沒有創造過任何‘第三種’思想體係……)。因此,對於社會主義思想體係的任何輕視和任何脫離,都意味著資產階級思想體係的加強。”
在豐富和發展新國家的意識形態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堅持馬克思主義還是取消馬克思主義的鬥爭。而在妄圖取消馬克思主義的人中,有的公開主張馬克思主義過時了,應當放棄,如一些鼓吹全盤西化的人那樣,有的則用封建主義來偷換馬克思主義,如“四人幫”所做的那樣。在這個問題上,無論是不加批判地吸收外國的現代思潮的做法,還是偷運封建貨色的做法,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腐蝕,都是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削弱,都是必須反對的。
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內部,也存著兩種態度、兩種觀點的鬥爭。斯大林這樣描述過這兩種人的特點:
“有兩派馬克思主義者。這兩派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工作,都認為自己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們畢竟大不相同。不僅不同,他們之間還橫著一道鴻溝,因為他們的工作方法正好相反。
“第一派通常隻限於表麵上承認馬克思主義,堂皇地標榜馬克思主義。他們不善於或不願意探究馬克思主義的實質,不善於或不願意實現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的活的原理變成毫無意思的死的公式。他們的活動不是以經驗,不是以考慮實際工作為基礎,而是以摘引馬克思的詞句為基礎。他們不是從分析活的現實,而是從類比和曆史比擬中求得指示和指令。……他們不是站在而是躺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
“第二派恰巧相反,他們把問題的重心從表麵上承認馬克思主義轉到實行和實現馬克思主義。規定適合環境的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和手段,環境改變時就改變這些方法和手段,--這一派主要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這方麵。這一派不是從曆史類比和曆史比擬中,而是從研究周圍條件中求得指令和指示。他們的活動不是憑藉引證和格言,而是憑藉實踐經驗,依據經驗來檢查自己的每一個步驟,用自己的錯誤來教育自己並教導別人建設新生活。”
前一派是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後一派是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者。這兩種態度、兩種觀點的鬥爭在俄國有,在中國也有。在俄國,孟什維克是前一派的代表,列寧是後一派的代表,在中國,“兩個凡是”的堅持者是前一派的代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路線的提出者和堅持者是後一派的代表。
近年來,領導著改革事業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原則,即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相統一的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以反對妄圖取消和偷換馬克思主義的行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以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僵化的行為。放棄了“堅持”,自無異於背叛;而不進行“發展”,也就等同於自殺。沒有“堅持”的“發展”一定會誤入歧途,而沒有“發展”的“堅持”也必將走投無路。“堅持”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堅持的“保證”,不“堅持”無從“發展”,不“發展”則無法“堅持”。這就是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態度上的“堅持”與“發展”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