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的一些同誌中間,也出現了某種排斥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作用的傾向。他們一方麵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階級性否認其科學性,一方麵又企圖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性來取消其階級性,幻想用一種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來重構新國家的意識
其實,這並不新鮮。列寧就曾經批評俄國一些人熱衷於搬弄物理學、生物學的概念簡單地與社會現象掛號是一種無聊行為。他說:
事實上,依靠這些概念是不能對社會現象作任何研究,不能對社會科學的方法作任何說明的。再沒有什麼事情比在危機、革命、階級鬥爭等等現象上貼上“唯能論的”或“生物社會學的”標簽更容易了,然而,也再沒有什麼事情比這種勾當更無益、更煩瑣和更呆板了。
馬克思主義是新國家意識形態的核心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過程。證明在社會主義時代,不承認馬克思主義是全部意識形態的指導思想和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論基礎是不行的;同時,簡單地承認這一點而不能創造性地運用它來指導社會主義過程也是不行的。
從對象上說,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區分為關於革命的理論和關於建設的理論兩部分。一般說來,在無產階級尚未奪取政權時,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尤為突出和重要,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特別是在新國家消滅了作為階級的剝削階級之後,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就突出出來了。這是一個曆史性的轉變。作為在新國家中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人們,不懂得這個轉變是危險的。列寧說過:
我們要學會“善於針對不同的政治經濟條件的具體特點,把問題的不同重點和不同方麵提到首位並加以強調的本領。”
曆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不僅意味著它自身社會地位的根本變化,即由被統治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也不僅意味著經濟製度的根本變化,即由一種剝削製度轉變為沒有剝削的製度;而且還意味著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方麵,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上升到統治地位,並把它的作用擴展到全社會;另一方麵,無產階級意識的作用方向由革命轉向建設。
社會主義輿論的曆史表明,對無產降級意識前一方麵的變化,人們都普遍感覺到了,而對後一方麵的變化,卻往往缺乏自覺的意識。毛澤東同誌晚年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就仍然主要側重於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方麵,以致於在這種理論給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了極大損害的時候,他還以為是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大悲劇。而這個悲劇的產生又不能不說與毛澤東同誌沒有完成馬克思主義作用方向上的這一轉變有關。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黨對這一轉變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一方麵,我們決定在實踐上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一方麵,我們在理論上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懂得了“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這種轉變標誌著我黨對於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無產階級意識指導社會主義事業方麵的成熟。
但是,就全社會來看,這種轉變還沒有最後完成,還有待於做進一步的努力。
C 馬克思主義: 堅持與發展
從世界範圍來看,自近代以來就有兩種對立的思想體係或意識形態,即資產階級的思想體係和無產階級的思想體係。十月革命後,進一步表現為社會主義新國家的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舊國家的意識形態之間的對立。此外,當然還存在著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意識形態,如封建的意識形態對當代社會還發生著重大影響,但它卻不可能與上述兩種意識形態鼎足而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