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意大利篇2(2 / 3)

當年十二月,兩軍在特拉比亞河畔展開決戰,漢尼拔充分展現了他過人的軍事天才,運用騎兵騷擾羅馬軍營,誘使急躁的塞姆普羅紐斯下令全軍出擊,進入漢尼拔設下的陷阱。在雙方正麵交鋒得如火如荼之際,迦太基伏兵從埋伏之處湧出,突襲羅馬軍側翼。羅馬兵潰不成軍,全軍傷亡超過三分之一。

漢尼拔的勝利鞏固了他在意大利北部的力量,當年冬天他與高盧人一起紮營過冬。因高盧人對他的支持逐漸下滑,公元前217年春季,他決定南下尋找一個更穩定的基地。

為了避防漢尼拔攻打羅馬城,羅馬派出新上任的執政官與蓋約·弗拉米尼駐守東西兩條通往羅馬城的道路。能通往意大利中部的路徑,隻剩下位於亞諾河口的一片沼澤區。漢尼拔十分清楚穿越這片沼澤的困難,在這個季節內該地淹水頻繁,但是要想進入意大利中部,此時這條路無疑是最近與最可行的選擇。根據波利比奧斯的記載,漢尼拔的軍隊在備受疲勞與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在水中行軍了四天三夜之後穿過了沼澤,接著跨過亞平寧山脈,並在不受阻礙的情況下渡過亞諾河。在此過程中漢尼拔右眼因結膜炎失明,並且失去了許多士兵以及所有從開戰至今僅存的戰象。

抵達伊特魯裏亞的漢尼拔決定引誘弗拉米尼與他決戰,因此刻意四處破壞周遭的農田莊園,並以此向羅馬的意大利的盟邦顯示羅馬沒有保護他們的能力,以期瓦解他們與羅馬的聯盟。在種種方法失敗之後,漢尼拔大膽的把軍隊開到羅馬軍左側,截斷其通往羅馬城的道路。即便如此弗拉米尼仍繼續守城不出。至此漢尼拔決定朝普利亞行軍,期望弗拉米尼會尾隨而來。弗拉米尼在接獲漢尼拔退兵的消息之後終於按耐不住而出兵追趕。漢尼拔在特拉西梅諾湖北岸設下埋伏,當羅馬軍以縱隊通過湖畔的狹道時,迦太基軍隊不留情的從四麵八方予其痛擊,羅馬軍在此役中全軍覆滅,統帥弗拉米尼隨軍陣亡。

至此漢尼拔消除了有能力阻擋他進軍羅馬城的唯一障礙,但意識到己方欠缺攻城所需的器械,漢尼拔決定前往意大利中部和南部,以說服各地起義背叛羅馬。在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漢尼拔宣稱:“我並非來此與意大利人為敵,反之我是為了意大利人的自由而與羅馬為敵。”

羅馬元老院在特拉西梅諾湖慘敗之後任命費邊·馬克西穆斯為獨裁官。費邊一反羅馬尚武的傳統,命令軍隊與漢尼拔軍保持距離,限製其行動,但避開任何與其正麵交鋒的機會,意在消耗漢尼拔軍隊的士氣、耐心與補給能力。漢尼拔多次嚐試著引誘費邊與其對決,但即使他的軍隊駛進意大利最富有的省份與坎帕尼亞,沿途破壞掠奪,費邊仍隻是保持距離的尾隨著,始終不與他進入決戰。費邊消極的策略在羅馬極不受歡迎,他的政敵更公開指責他膽小懦弱。

當漢尼拔決定在冬天前離開被他破壞殆盡的坎帕尼亞時,他發現所有的退路都已被羅馬軍封祝漢尼拔用計使羅馬軍相信他將從森林逃脫,在羅馬軍轉移把守地時,漢尼拔占下出路,使全軍在未受阻礙之下離開當地。雖然當時費邊就在咫尺之外,顧慮漢尼拔的詭計,他選擇按兵不動。當漢尼拔安全的離開坎帕尼亞並在普利亞平原找到過冬基地的消息傳到羅馬之後,費邊的聲望嚴重受挫,不久之後他的任期屆滿,他的軍權隨之回到羅馬執政官手上。

公元前216年春天,漢尼拔先發製人的攻下了羅馬人在普利亞平原的補給重地坎尼,截斷其對羅馬的糧食供應。此時羅馬元老院選出了兩位新的執政官特林提阿斯·發羅與伊密略·鮑魯斯,並為了將漢尼拔徹底鏟除,動員了羅馬共和國史上最龐大的一支聯軍,估計人數最高上至十萬。

亟欲與漢尼拔一決高下的羅馬眾軍團在兩位執政官帶領下南行至普利亞,在奧凡托河左岸找到他之後,於距其六英裏之處紮營。羅馬人將兩隻軍隊合並為一,兩位執行官輪流隔日掌管指揮權。其中一位執政官發羅是個生性魯莽傲慢的人,並一心渴望及早打敗漢尼拔。漢尼拔利用這個特點,派騎兵騷擾羅馬軍營並幹擾其水源供應,被激怒的發羅在次日輪到他掌權時,動員全軍誓與漢尼拔一決勝負。

漢尼拔在此戰中使用了其舉世聞名的新月形戰術,在戰鬥初期將軍隊部署成中鋒凸起的陣形,以引誘羅馬軍集中攻打其中鋒。麵對占人數優勢的羅馬步兵,漢尼拔的中央步兵不久便節節後退,不疑有詐的羅馬軍湧入迦太基陣形中部,欲將其中鋒擊潰之後反抄其左右兩翼。至此迦太基軍陣形變成了凹陷的弦月狀,將羅馬主力包圍在其中,其中鋒並開始了頑強的反擊。迦太基優勢的騎兵在擊潰羅馬騎兵之後,在此時轉頭猛擊羅馬步兵的後方,至此漢尼拔成功的以較少的兵力徹底包圍了人數為其兩倍以上的羅馬軍。

羅馬軍徹底慘敗。據不同資料的估計,羅馬人在此役中死亡與被俘虜的人數大約有五到七萬人。死亡者名單上包括了羅馬執政官鮑魯斯(另一執政官發羅成功逃回羅馬),前任兩位執政官,兩位財務官,共和國四十八名軍團司令官中的二十九人,以及八十位元老院議員(約為羅馬共和國政府25%-30%的成員)。

此戰成為古羅馬曆史上最慘痛的敗北,亦為全球史上在單日中傷亡最嚴重的戰役之一。

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才了解到費邊的睿智,從此之後再也不與漢尼拔正麵交鋒,改回使用被動的消耗戰。

羅馬在此戰中的慘敗動搖了它在意大利南部的聯盟,西西裏島上的希臘城邦紛紛起義造反,漢尼拔隨與錫拉庫薩新國王希爾奧尼莫斯結盟。巴爾幹半島上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亦向漢尼拔傳書表達支持,並向羅馬展開了第一次馬其頓戰爭。許多人相信漢尼拔若是在此時得到迦太基在人力與器械上的增援,他極有可能成功的攻下羅馬城。

但事與願違,雖然同年中,意大利第二大城市卡普阿倒戈投入漢尼拔陣營,漢尼拔並隨之以此城作為他的新基地,但由始至終隻有少數意大利城邦加入他的行列,羅馬在意大利的聯盟仍屹立不垮。

意大利戰爭至此陷入了一場僵局,羅馬人了解到要打敗漢尼拔,唯一的方法是充分的使用費邊的消耗戰略。羅馬人不給漢尼拔任何與其正麵交鋒的機會,並不斷派出小部隊騷擾敵軍,旨在耗盡漢尼拔的精力,動搖其軍心。皆下來的幾年內,漢尼拔在意大利南部進行了一係列成效不彰的軍事行動。

仰仗地方城鎮低效率的補給,缺乏能獨當一麵的將領,遲遲等不到迦太基的援軍,無法取得與羅馬相抗衡的資源等等因素,使得進軍羅馬城的希望越來越渺校雖然在此期間漢尼拔仍與羅馬打了幾場顯著的勝仗,於公元前212年徹底摧毀兩支羅馬軍隊,並在公元前208年的一場戰役中殺死了兩名羅馬執政官,但他至終無法取得任何關鍵性的勝利。

公元前212年,漢尼拔攻下塔朗多,但無法成功占領控製其港口。此時雙方的優勢已漸漸轉向羅馬。

羅馬在兩次圍城後於公元前211年奪回卡普阿,占領錫拉庫薩,並在西西裏島上摧毀了一支迦太基軍隊,平定了當地的起義。同時並與希臘本土的艾托裏亞聯邦結盟對付馬其頓的腓力五世,腓力在遭到四麵圍攻之後不久便向聯軍臣服。

公元前210年漢尼拔再次展現其戰略天分,在普利亞地區重挫羅馬軍,並於公元前208年在一次圍城戰中摧毀另一支羅馬部隊。但羅馬在這段時間內已漸漸奪回各地失去領土,並在公元前209年內攻下塔朗多,至此漢尼拔幾乎喪失了其對意大利南部的控製。

公元前207年,漢尼拔再次進軍普利亞,並在此等待與其二弟哈斯德魯巴從西班牙帶來的援軍會合之後一起進軍羅馬城。哈斯德魯巴不幸的在意大利北部被羅馬軍擊敗身亡。得此消息後,漢尼拔退至布魯提,並在此度過他在意大利半島上的最後幾年。期間漢尼拔三弟在利古裏亞行動的失敗,及與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談判的破裂,為漢尼拔征服意大利的計劃鳴起喪鍾。

於公元前203年,在意大利征戰將近十五年後,漢尼拔被迦太基政府召回北非,以對抗由大西庇阿(公元前218年落敗在漢尼拔手下的西庇阿之子,與其父同名)率領入侵迦太基的羅馬遠征軍。

在漢尼拔尚未回迦太基前,大西庇阿率軍入侵北非,迦太基政府內的主和派打算與羅馬商討休戰協議。主戰派召回漢尼拔,恢複了民眾對戰爭的支持,漢尼拔被任命為軍隊統帥,掌管由非洲軍與漢尼拔從意大利所攜傭兵組成的聯軍。

公元前203年,漢尼拔與大西庇阿在和平談判中首次會麵,盡管他們互相仰慕對方的軍事才華,在羅馬堅持指責迦太基違背第一次步匿戰爭後的合約之下,談判宣告破裂。不久雙方進行了關鍵性的紮馬戰役。

紮馬戰役與第二次步匿戰爭中其他戰役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迦太基在步兵數量上占了優勢,反之在迦太基前盟友東努米底亞王倒戈加入羅馬陣營之後,羅馬軍首次擁有了騎兵優勢。雖然逐漸年老的漢尼拔在多年征戰意大利之後身心俱疲,但整體來講迦太基仍然占有數量上的優勢,並擁有為數八十的戰象。

羅馬的優勢騎兵在戰鬥開始不久便擊潰迦太基騎兵並一路追出戰場,而大西庇阿設計的戰術陣形輕易的化解了漢尼拔象兵的威脅。即使如此,雙方仍進行了一場硬戰,戰情甚至一度顯示漢尼拔即將獲勝,但大西庇阿適時的重整其部隊,與全勝調頭歸來的羅馬騎兵向迦太基軍前後同時進擊。迦太基軍的陣線至此崩潰,據估計此戰迦太基損失了31,000人,另有15,000人受傷,而羅馬軍總共隻損失了1500人。

迦太基在此役戰敗後對漢尼拔的軍事能力失去了信心,於是隨即向羅馬投降,正式結束第二次步匿戰爭。戰後羅馬向迦太基定下了極為苛刻的條款,除了巨額戰爭賠款之外,迦太基失去了所有海外領土,海軍解散至隻剩下十艘防海盜的軍船,並從此不得在未經羅馬許可下建立軍隊。

戰後和平時期(公元前200–公元前196年),四十六歲的漢尼拔在此時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並證明他在內政上的能力不亞於他的軍事才華。戰後他先低調行事了一陣子,但迦太基政局的腐敗使他不久之後便出頭予以整治,他被選為行政官後恢複了這個職位的威信,並進行了一係列成效顯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稅收的情況下分期付清對羅馬的戰爭賠款。

紮馬戰役之後七年,羅馬人開始顧慮迦太基人複蘇的經濟會對他們再次造成威脅,要求迦太基政府交出漢尼拔。漢尼拔為此自願流放離開迦太基。他首先拜訪了迦太基的故鄉腓尼基的泰爾城,隨之旅行至,被準備向羅馬開戰的塞琉西國王安條克三世奉為上賓。

漢尼拔不久便發現安條克的軍隊無法與羅馬軍的力量抗衡,因此建議他派遣艦隊登陸意大利南部,並自願率領這批軍隊。但聽信內臣進言後的安條克三世不願將任何重要職位交給漢尼拔,因此未予采納。據斯特拉博與普魯塔克所記,在這段期間內他亦花了一段時間在亞美尼亞宮廷中,幫國王阿爾塔克西一世興建新首都。

公元前190年,漢尼拔受命指揮安條克的艦隊,但在西底被羅馬的盟軍擊敗。安條克在連串戰役中敗給羅馬之後,有意向羅馬人求和並交出漢尼拔,因此漢尼拔逃至克裏特島,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亞細亞,投靠當時正與羅馬盟國帕加馬交戰的比提尼亞國王普魯西亞斯一世。漢尼拔在這場戰爭中為普魯西亞斯立下戰功,再次讓羅馬人決心使其就擒。在羅馬的要求下,普魯西亞斯同意將其交出,但決心不落入羅馬人手下的漢尼拔至此服毒自荊

其死亡的正確年代仍受到爭議,但曆史學家李維的著作似乎暗示漢尼拔與小其十二歲的大西庇阿同於公元前183年過世,享年六十四歲。

在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隆美爾因作戰勇敢,屢創奇跡,被人們稱為“沙漠之狐”和“二十世紀的漢尼拔”。

朱塞佩·加裏波第

人物簡介

朱塞佩·加裏波第(1807年7月4日—1882年6月2日),是個意大利愛國誌士及軍人。他獻身於意大利統一運動,親自領導了許多軍事戰役,是意大利建國三傑之一(另兩位是撒丁王國的首相加富爾和創立青年意大利黨的馬誌尼)。而由於在南美洲及歐洲對軍事冒險的貢獻,他也贏得了“兩個世界的英雄”的美稱。

生平介紹

1807年7月4日下午6時,朱塞佩·加裏波第誕生在撒丁王國的古城尼斯,父親喬瓦尼·加裏波第是一個船長,母親羅薩·雷蒙迪是普通居民。幼年的加裏波第雖然家境並不寬裕,但勤奮好學,酷愛羅馬史,喜歡冒險和狩獵。1821年起他在俄國兩桅帆船“康斯坦察”號上實習,遊曆了大半個歐洲,他的思想則受到意大利革命黨人埃德阿爾多·穆特魯的影響,一心要把祖國從奧地利手中解放出來。加裏波第參加了意大利海軍,準備組織起義,但被薩沃納的奧地利總督破獲,加裏波第被迫流亡南美洲避難。

戰爭經曆

1807年7月4日下午6時,朱塞佩·加裏波第誕生在撒丁王國的古城尼斯,父親喬瓦尼·加裏波第是一個船長,母親羅薩·雷蒙迪是普通居民。幼年的加裏波第雖然家境並不寬裕,但勤奮好學,酷愛羅馬史,喜歡冒險和狩獵。1821年起他在俄國兩桅帆船“康斯坦察”號上實習,遊曆了大半個歐洲,他的思想則受到意大利革命黨人埃德阿爾多·穆特魯的影響,一心要把祖國從奧地利手中解放出來。加裏波第參加了意大利海軍,準備組織起義,但被薩沃納的奧地利總督破獲,加裏波第被迫流亡南美洲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