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曆了這些事情之後,西庇阿的精神受到很大打擊,精力明顯衰退。他決定隱居,於是離開羅馬到利特爾盧姆(在坎帕尼亞)自家的莊園去居祝他在那裏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
大西庇阿可能去世於前183年9月。他的確切去世日期不詳。李維最開始甚至說西庇阿死於前187年,後來發現了西庇阿在公民大會的演說才認為他的去世時間不可能早於前185年。波裏比阿認為西庇阿死於前183年,這個年份被大多數現代學者所接受。很諷刺地,西庇阿的對手漢尼拔也死於這一年。
據記載西庇阿在遺言中要求不要把他葬在羅馬,因此他的墓位於利特爾盧姆。
小西庇阿
人物簡介
小西庇阿(約公元前185—公元前129),古羅馬統帥。
生平介紹
征服馬其頓王國的名將埃米利烏斯·鮑魯斯之子。因過繼給西庇阿(大)的長子作養子,故名列西庇阿家族。前168年隨鮑魯斯出征希臘,參加彼得那之戰。次年師從希臘政治家、曆史學家波裏比烏斯。前151年隨軍轉戰西班牙。前149年參加第三次布匿戰爭,赴北非作戰。次年返羅馬。前147年當選執政官,再赴北非指揮羅馬軍圍攻迦太基。次年攻陷並摧毀該城,結束布匿戰爭,獲“阿非利加西庇阿”稱號。前134年再任執政官,赴西班牙指揮圍攻西班牙人反抗羅馬的據點努曼提亞城。次年攻占該城,獲“努曼提亞西庇阿”稱號。據傳死於政敵暗殺。
戰爭經曆
西庇阿家族在羅馬的聲名是如此的顯赫,共和國的曆史上有過那麼多的西庇阿,在戰場上,在元老院中,軍事和政治,西庇阿家族從來不缺乏人才,然而最有名的——當然是就我們這些無論時間還是空間都相隔遙遠的人來說——應該是那兩個西庇阿,小西庇阿繼承了祖父的名字,事實證明他無愧於西庇阿家族的聲名,以及他自己的父親,執政官保盧斯。相比之下,加圖的家族並非那麼顯赫,或許隻是一個小貴族——就像一個小地主一樣,如果按照共和國末期的說法的話,老加圖也可被稱為“新人”了,而他的曾孫,小加圖,也絕無愧於老加圖為他的家族所帶來的榮光,後來還有一個哲學家加圖,普魯塔克說他是他那個時代最出色的人。在這樣幾個聲名顯赫的人物之後還有一些西庇阿和加圖,他們匆匆的出現又無聲無息的消失,家世的考證就交給那些曆史學家去做吧,我所能做到的隻是追憶。
大西庇阿,阿非利加的征服者,曾兩度擔任執政官,他早年的經曆我並不了解,史書上幾乎沒有提到,普魯塔克應該寫過他的傳記,不過似乎是遺失了,以西庇阿的聲名,一定有許多許多的人為他寫過傳記,隻可惜留存下來的不會多,所以,那位日耳曼的總督,阿古利可拉是多麼的幸運啊,他有那樣一個偉大的女婿,曆史學家塔西佗,為他寫了那樣一篇傳記。
既然大西庇阿是出身於那樣的家族,而且他自己也深為出身的高貴而自傲,他早年一定是受過純粹的羅馬貴族式的教育,他一定會說希臘文,他的演說一定是流暢而雄壯,因為他曾經不止一次的顯露出他演說的才能。他的父親和叔父都曾率軍與迦太基人交戰,而西庇阿本人更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十六七歲,幾乎還是個孩子,那時他就已經在他的父親和叔父的軍隊中了。他作戰很英勇,在一場激烈的戰鬥中,他將指揮權交給他的副將,而他本人則衝進亂軍之中,救出了他身陷危險的父親,那時他也不過是十七歲的少年。在坎尼之戰中他作為下級的軍官,僥幸的逃了性命,那時他二十歲,在戰場上他一定親眼目睹了漢尼拔指揮的英姿,迦太基的閃電給他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十四年後他在紮馬,用的幾乎是同樣的戰術,擊敗了令意大利人聞風喪膽的漢尼拔。
後來他回到了羅馬,或許還去過很多地方遊學,他那樣的年紀是應該去接受教育,學習演說術和其他一切必要的東西,軍隊的經驗對他來說一定是相當重要的磨練,而他的父親和叔父仍然在和迦太基的漢尼拔作戰,最終兵敗戰死。於是他回到羅馬,希望能率領他父親和叔父的軍隊進行戰鬥,然而他太年輕,隻有二十四歲,在那個古板的論資排輩的年代裏,元老院當然不會同意,但是那些元老們,那些將軍們,是如此的害怕漢尼拔,以致予沒有一個人敢挺身而出,承擔這樣的責任。那時西庇阿發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說,打動了所有人,終於元老院同意了,於是這個年輕人,但並不是初出茅廬全無經驗,踏上了他的征程。
西庇阿在西班牙,漢尼拔的後方,進行了多年的戰鬥,他切斷了漢尼拔與西班牙之間的聯係,而迦太基,盡管她有著強大的海軍,她的元老院卻從不曾給過漢尼拔任何的支援,相較之下,無怪乎多少曆史學家都感歎羅馬人民在外敵入侵時的團結和堅持,羅馬元老院在危機時刻的決心和效率了。西庇阿打敗了漢尼拔的弟弟,哈茲德魯巴,援軍的最後希望也落空了,然而漢尼拔是不會放棄的,他繼續率領著他的士兵和雇傭兵們轉戰在意大利的各個城市。
後來西庇阿決心進攻迦太基,那時羅馬元老院一定更希望他率軍與仍然在意大利的漢尼拔進行決戰,但是無論如何元老院總算是同意他渡海到非洲去,盡管是“有限同意”,那時漢尼拔也許是被其他的將軍纏住了,也許他的兵力不容許他截住西庇阿,也許他手下的雇傭兵正鬧情緒——但是極少有叛逃的——也許西庇阿的行軍是如此的迅速,當漢尼拔得知時已經趕不及了,總之西庇阿順利的渡海到了非洲,他攻克了許多城市,包括烏提卡,後來小加圖自殺身死的地方,他進攻迦太基,而漢尼拔也回來了,終於兩個偉大的將軍將要進行決戰,在西庇阿所選擇的地方安營紮寨。
西庇阿所用的戰術正是當年漢尼拔在坎尼大敗羅馬人的戰術,步兵在中間騎兵在兩翼,新月形的陣勢,西庇阿當年曾親眼目睹它的威力,他一定感歎漢尼拔的軍事天才,但是這無法解釋他為何要用同樣的陣形——那麼就按照另一種說法,西庇阿是有如此的自信,他知道,在他的指揮下,羅馬人一定能打敗迦太基人,能打敗漢尼拔。戰前,西庇阿和漢尼拔都向著他們的士兵們發表了演說,鼓勵他們為生存,為榮譽而戰。戰爭進行得是如此的激烈,然後在關鍵時刻,羅馬人的援軍趕到了戰場,於是迦太基人敗了,漢尼拔逃走了。蒙森說,這兩位偉大的統帥曾在戰場上短兵相接,西庇阿的投槍擊中了漢尼拔的盾牌,但並沒有穿透盾牌,而漢尼拔的投槍刺傷了西庇阿的馬,於是西庇阿跳到地上——在滾滾的煙塵和陣陣的喊殺聲中,他們四目相對——然後漢尼拔策馬離開了。
這或許隻是後人的想象,畢竟率領著兩支那樣龐大的軍隊的主帥親自交鋒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小了,但是,漢尼拔與西庇阿應該是有過正式會麵的,他們以無愧於偉大統帥的態度麵對著對方,漢尼拔讚賞這位年輕而有才華的將軍,於是從此演繹出了無數的故事——可惜大部分失傳。
漢尼拔勸迦太基接受西庇阿所提出的條件,漢尼拔努力地在迦太基,在元老院裏建立一種羅馬式的民主政治,而羅馬開始覺得不可忍受了。羅馬認為漢尼拔會使迦太基變得更加強大,於是羅馬要迦太基放逐漢尼拔,事實上肯定不會是這樣溫和的措施,漢尼拔不得已,隻好離開他所深愛的故國,在東方的各個國家流亡。他一直反對羅馬,他曾勸說敘利亞的國王安條克出兵意大利,卻未獲采納。後來西庇阿率軍擊敗安條克,漢尼拔繼續流亡——而西庇阿比他還早死一年。西庇阿凱旋回羅馬,西庇阿獲得如此光輝的勝利,所有的民眾都向他歡呼,西庇阿當選為執政官,西庇阿擊敗安條克,而加圖則指控他接受安條克的賄賂。西庇阿受審判的那一天正巧和他凱旋的日子相同,於是西庇阿穿上凱旋的服飾向人們發表演說,他呼籲羅馬的人民們不要忘記他的功勳,因為正是他從迦太基人手中拯救了羅馬,結果所有的人都跟著西庇阿跑出去了。
漢尼拔
人物簡介
漢尼拔·巴卡(月公元前247年—前183年),北非古國迦太基著名軍事家。生長的時代在正逢古羅馬共和國勢力的崛起。少時隨父親哈米爾卡·巴卡進軍西班牙,並在父親麵前發下一生的誓言,要終身與羅馬為敵,自小接受嚴格和艱苦的軍事鍛煉,在軍事及外交活動上有卓越表現。現今仍為許多軍事學家所研究之重要軍事戰略家之一。
生平介紹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犧牲了大量傭兵,進入意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亞戰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公元前217年)和坎尼戰役(又叫“康奈大戰”,公元前216年)中巧妙運用計策(地形、兵種及天氣變化)引誘並擊潰羅馬人,於進入羅馬國境的途中因眼疾而有一眼失明。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深感此人之軍事威脅,特別是情報搜集、行軍布陣及外交分化羅馬聯盟上,於是減少與漢尼拔的軍團發生正麵衝突,加強同羅馬聯盟之間的關係,施用焦土戰略,阻斷其軍需物資的補給,發行國債,增加軍團,從漢尼拔身上學會及改用遊擊戰略,才逐漸奪回意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於紮馬戰役擊敗漢尼拔。
戰後漢尼拔成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幫助迦太基從戰爭的瘡痍中恢複。公元前195年,在羅馬人的施壓下,漢尼拔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國,直到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安條克三世,並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即使如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終於逼至漢尼拔在公元前183年服毒自荊
戰爭經曆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落敗給羅馬之後,漢尼拔之父哈米爾卡·巴卡為了改善迦太基的前景,出兵征服伊比利亞半島。根據曆史學家李維的記載,當漢尼拔央求與父親同行時,哈米爾卡要漢尼拔在神殿內發下了終生與羅馬勢不兩立的重誓。當哈米爾卡在戰爭中陣亡之後,其婿哈斯德魯巴繼任為統帥。
哈斯德魯巴采用以外交為軸心的策略,以鞏固迦太基在伊比利亞的經貿基礎為重,建立新迦太基城,並與羅馬定下條約,以埃布羅河為雙方界線,應許不將其勢力擴展至該河之北。伊比利亞半島豐富的礦產資源使迦太基不但有能力償還對羅馬的戰爭賠款,並再次逐漸壯盛起來。
哈斯德魯巴於公元前221年被凱爾特人刺殺身亡,漢尼拔在軍隊擁護之下接管軍權,並隨後獲得迦太基政府的正式任命。
接下來兩年內漢尼拔除了鞏固自己的聲勢之外並完成了對伊比利亞半島埃布羅河以南的征服戰。顧慮到漢尼拔日漸壯大的勢力,羅馬人與西班牙城市薩貢托結盟,宣布此城為羅馬保護地。因為薩貢托遠處埃布羅河之南,漢尼拔認定此舉違反了雙方的條約,因此出兵將其包圍,並在八個月之後攻陷此城。對此羅馬向迦太基發出通牒,要其將漢尼拔交付與羅馬受審。麵對漢尼拔此時如日中天的聲望,迦太基政府不但拒絕了羅馬的要求,並隨後向其宣戰,揭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序幕。於此漢尼拔決定率軍攻打意大利半島,將戰爭帶到敵人的領土上。
羅馬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後完全掌握了地中海內的製海權,戰敗的迦太基受條款所限無法建立能與其抗衡的海軍。因此漢尼拔計劃了一條前所未有的策略,他在公元前218年春天從新迦太基出發,率軍翻越比利牛斯山,穿過敵對高盧人的領土,在九月率領38,000步兵,8,000騎兵,及37隻戰象,渡過隆河,避開羅馬派進高盧軍隊的攔截,於秋天抵達阿爾卑斯山脈邊緣。
麵對坎坷的氣候,險峻的地形,統帥一支種族語言參差混雜的軍隊,對抗山地部落不斷的騷擾攻擊,漢尼拔完成了在羅馬人眼中絕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在冬季成功跨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北部。據估計在整個過程中漢尼拔損失了將近半數的兵力。
羅馬原本打算在高盧擊潰迦太基軍隊,進而入侵伊比利亞及北非迦太基領土,萬想不到漢尼拔會越過阿爾卑斯山,出現在帕杜斯河(波河)穀地內。當地各個高盧人部落不久前才臣服羅馬,漢尼拔的出現使他們紛紛叛變脫離羅馬的管製。
羅馬執政官,遠征軍統帥,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在高盧得訊之後,迅速將部隊由海路運回意大利,並打算在北部攔下漢尼拔的部隊。在經過短暫休息補充之後,漢尼拔首先收服了都靈地區的敵對部落,解除了對他軍隊後方的威脅。隨之在波河流域提契諾附近與羅馬軍交戰。漢尼拔善用其騎兵優勢,迫使羅馬軍退出倫巴底平原。
羅馬在這場小規模交鋒中的失敗,加速了當地高盧人的叛變,不久之後整個意大利北部的部落便全部倒向迦太基陣營。高盧與利古裏亞傭兵的加入使漢尼拔的軍隊得以補充回40,000人的全盛狀態,全麵入侵意大利的日子指日可待。
在提契諾落敗受重傷的西庇阿帶領仍然完整的羅馬軍撤退至特拉比亞河對岸,並紮營等待與援軍會合。在提契諾之役前,羅馬元老院早已傳令駐軍西西裏島的執政官塞姆普羅紐斯·朗戈斯率軍趕回北方與西庇阿會合,聯合對付漢尼拔。漢尼拔在經過巧妙的行軍之後,將其陣營移至塞姆普羅紐斯援軍必行之路上,阻斷羅馬軍會合的計劃。但在他隨後攻打鄰近的地區,獲得大量的軍糧時,塞姆普羅紐斯趁機繞過迦太基軍,成功的與西庇阿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