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年,加裏波第抵達巴西,那兒的意大利移民把他當英雄來歡迎,也就是在這裏,加裏波第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當時,巴西由一個叫迭戈·安東尼奧·費由的神父掌權,此人奉行獨裁但很注意維護國家統一。南裏奧格蘭德州是巴西最南部的一個州,麵積大約28萬平方公裏,移民很多,經濟比較發達,一向有分離傾向。加裏波第到達巴西時,正值該州以反獨裁為由,在大地主本多·孔卡維斯·席爾瓦·平托的領導下宣布獨立。
孔卡維斯的智囊是意大利革命黨人蒂托·讚貝卡裏,加裏波第把這場鬥爭看作是正義事業給以熱烈支持。他指揮“馬誌尼”號炮船為起義軍效力,後又接管了帕托斯湖上的一個據點。1839年4月17日,加裏波第率14名戰士在這裏擊退了10倍於己的敵軍進攻,贏得巨大聲望。一連串勝利使孔卡維斯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不自量力發動了對卡塔林納的遠征,結果削弱了共和國的力量。四年後孔卡維斯被巴西一支騎兵隊俘虜,加裏波第也被迫流亡烏拉圭。
1841年的烏拉圭與阿根廷正處於戰爭狀態。1843年2月16日,阿根廷軍隊包圍了烏拉圭首都蒙得維地亞,城中僅有42000多居民,其中絕大多數是歐洲移民,意大利人約有4200人。由於謠傳阿根廷軍隊會殺光城內居民,所以各國僑民都武裝自衛。
4月1日,法國誌願軍首先成立,意大利人也不示弱,成立了由戴維·瓦卡雷紮指揮的700人的誌願軍團,下設4個師,加裏波第也是創始人之一。起初,意大利軍團表現欠佳,蒙得維地亞當局不得不請加裏波第出山來指揮這支軍隊。加裏波第走馬上任後對軍團進行了徹底改組,重新設計了黑色軍旗,上繡正在噴發的維蘇威火山圖案,以激發戰士們為自由而戰的決心。軍團沒有統一製服,不得不從一家肉類加工廠搞來屠夫工作服充數,加裏波第最初很討厭這種紅製服,但很快就喜歡上了它,“緋紅色的上衣,配上一條色彩鮮豔的小領巾,顯得十分瀟灑”。當地居民親切地稱呼意大利軍團為“紅衫軍”,這也就是後來威震歐洲的正義之師—意大利紅衫軍團的雛形。
形勢嚴峻,阿軍的包圍越來越緊,意大利軍團反攻並占領了巴拉那河上遊的薩爾托城。阿根廷獨裁者羅薩斯暴怒如狂,9月20日,命大將烏爾圭紮率軍3000人立即奪回該城。連續三天,烏爾圭紮猛攻薩爾托,但付出重大代價也無法得手,加裏波第又不斷派兵出擊,智窮力竭的烏爾圭紮隻好撤退。1846年2月7日,雙方在聖安東尼奧又展開一場大戰。當時,共和國派阿納克萊托·梅迪納將軍的500騎兵增援薩爾托,加裏波第親率一連步兵(186人)和一連騎兵(100人)到距城7裏的聖安東尼奧去接應。不料消息走漏突遭阿軍包圍,加裏波第鎮靜自若,命意大利軍團隱匿在一片廢墟裏固守。
阿根廷上校戈麥斯接到的命令是必須生擒加裏波第。光在正麵他就投入了1500騎兵和300步兵,但地形對意大利人有利,挺立曠野中的阿根廷士兵成了活靶子。加裏波第率意大利軍團在缺水少糧的情況下從早晨血戰到傍晚,斃敵無數。因為缺水,傷員的創口甚至流不出血,但無一人投降或逃跑,這支昔日惹人恥笑的軍隊已被加裏波第訓練為一支勇敢善戰的勁旅。天黑後,意大利軍團突圍,與梅迪納的騎兵彙合後勝利返回城內,倒黴的戈麥斯隻好趁夜溜走。
加裏波第雖屢建戰功,但權利之爭卻讓他心灰意冷。梅迪納嫉妒他的功勞,處處作對。加裏波第以大局為重,一再忍讓退卻,可是為軍團的將來著想,他不得不開始考慮出路。當時,意大利本土的革命如烈火燎原,割據的各封建王國也意識到統一是大勢所趨,各種政治勢力合縱連橫,以新教皇庇護九世登基為契機,革命運動風起雲湧。在這種情況下,加裏波第決定率領意大利軍團起程回國。
1847年4月15日,加裏波第率63名誌願軍戰士登上193噸的“希望”號返回闊別12年的祖國,由於缺乏船隻,其他士兵隻能隨後出發。6月21日,“希望”號抵達尼斯,加裏波第受到故鄉人民的熱烈歡迎。當時,撒丁國王卡洛·阿爾貝托對奧地利宣戰,猝不及防的奧軍被分割包圍在曼圖亞、維羅納、萊尼亞戈和佩斯卡拉等幾座要塞中,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缺乏政治經驗的加裏波第誤認為阿爾貝托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於是宣誓向他效忠,以軍團士兵為骨幹,招募誌願者組成了一支1000人的軍隊。
很快,加裏波第向米蘭出發,沿路收兵,到芒紮時隊伍已擴充到3700人。這時,由一代名將拉德茨基元帥指揮的奧軍不顧戰線過長,孤注一擲向米蘭發動進攻,這種冒險戰法居然收到了奇效。米蘭輕易被奧軍奪占,本來就沒有決心作戰的阿爾貝托驚慌失措,竟秘密向奧軍乞降。消息傳來,誌願軍出現了動搖,一些人當了逃兵,但加裏波第仍然意氣風發,拒絕了馬誌尼讓他退兵瑞士的要求,決定展開遊擊戰。8月15日,加裏波第率剩下的1000人開到意瑞邊境的盧伊諾,以突然襲擊方式殲滅一個奧軍獵兵營,俘敵400人。
在拉德茨基元帥看來,加裏波第不過是一個南美洲的海盜和冒牌將軍。但遊擊戰很快就令這位著名的元帥深感頭痛,以至他不得不從第2軍和南方戰線調來6個旅共19000人的部隊由達斯普萊指揮圍剿加裏波第。強敵壓境,誌願軍的形勢越來越惡化了。8月26日下午,隻剩大約800人的誌願軍在位於瑞士邊界的莫拉佐內村被5000奧軍包圍,加裏波第親自斷後,率誌願軍且戰且退,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撤退,來到瑞士的阿尼奧時竟隻剩30人了。
曆時一年的第一次獨立戰爭以失敗告終,這激起了意大利人民更高漲的革命熱情,1848年,羅馬人民大起義,推翻了教皇庇護九世的統治,羅馬共和國在禮炮聲中宣告誕生。
教皇庇護九世向歐洲天主教國家求援,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代表聚會西班牙加埃塔,製定了武裝幹涉羅馬共和國的計劃。4月,烏迪諾率領的法軍9000人在契維塔韋基亞登陸,向羅馬進逼,奧軍侵占博洛尼亞,西班牙軍隊逼近羅馬以南,兩西西裏王國(也稱那不勒斯王國)軍隊也向羅馬推進,反動力量形成合圍之勢。
當時,羅馬共和國有一支9000人的軍隊,包括國民衛隊、獨立戰爭老戰士和一支倫巴第輕步兵,力量薄弱。關鍵時刻,加裏波第從南方趕來增援。共和國的主要敵人是法軍,1849年4月30日,被譽為“法蘭西頭號元帥苗子”的烏迪諾率5000法軍直撲羅馬西北的佩爾圖薩大門,指望一擊得手。防守那裏的正是加裏波第,雖然隻有2500人,但加裏波第部署巧妙,以步兵占據四風別墅和潘菲利別墅等據點,炮兵控製賈尼科洛高地,形成縱深防禦。法軍對羅馬城幾座大門的進攻很快被擊退,經驗不足的羅馬學生軍誤認為敵人潰退便展開追擊,結果被法軍第20團打散,烏迪諾趁機占領了兩座別墅。危急時刻,加裏波第親率預備隊和倫巴第步兵反擊,把法軍打得狼狽逃竄,烏迪諾被迫撤回了契維塔韋基亞,並丟下400名傷員。
法軍剛退,兩西西裏國王費迪南多二世率軍12000人又從南方的阿爾巴諾山壓來。共和國政府急調加裏波第反擊,勇猛的意大利軍團不顧疲勞,連夜向羅馬以南快速機動。為了迷惑混入城內的敵方間諜,加裏波第巧施瞞天過海之計。首先,他把出發地點選在波波洛廣場,讓敵人誤以為他們是遠征法軍;其次,加裏波第率部迂回前進,不斷改變行軍方向。與敵人接近時,加裏波第派兩連騎兵占領了製高點,在共和國戰士勢如破竹地勇猛衝鋒下,敵軍大亂,沒放幾槍就逃跑了。加裏波第當機立斷,派出一個營的預備隊,上刺刀全線衝鋒,追殲逃敵。戰鬥不到3小時就結束了,敵軍6000人被全部擊潰。
盡管加裏波第連戰取勝,共和國領導集團卻對他十分猜疑,另委羅塞利為羅馬城防司令,後者在軍事上是個庸才,處處幹預加裏波第的正確指揮。一個星期之後,那不勒斯軍隊又卷土重來,這次敵軍由2萬人和30門大炮組成,占據著韋萊特裏、阿爾巴諾、帕萊斯特裏等戰略要地。左翼憑恃大海,右翼背倚亞平寧山脈,控製了通向羅馬必經的山穀,在兵力、裝備、地形上都占優勢。5月16日,羅塞利集中了共和國主力8000人與那不勒斯軍隊決戰,然而狡猾之敵主動放棄了陣地,向韋萊特裏一線收縮。加裏波第雖再次發揮軍事天才,率1500人的突擊隊消滅了敵軍騎兵,予敵以重大殺傷,但昏庸無能的羅塞利不讓炮兵及時投入戰鬥,結果隻打了一個擊潰戰。
由於共和國的接連勝利,包括馬誌尼在內的執政者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熱衷於與法軍進行和談,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羅塞利也認為烏迪諾不過是三流將領,並認為他不敢破壞羅馬的文物古跡。他還用抽簽的荒唐辦法來決定布防,人為地把共和國武裝力量分為三個師,孤守在互不聯係的城區,部隊沒有抓緊時間修築工事,到處一片歌舞升平,無人理睬加裏波第的正確意見。反觀法軍方麵,剛上台的路易·波拿巴給烏迪諾增派了大量援軍,還運來了重武器,法軍總兵力從9000猛增至30000人,精通工兵作業的瓦楊將軍也來到前線協助烏迪諾,敵我雙方力量嚴重失衡。
6月3日夜,法軍背信棄義發動全線進攻,當晚就拿下了當初固若金湯的四風別墅和潘菲利別墅。400名守衛者非死即傷,羅塞利引咎辭職,共和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危急關頭,病中的加裏波第不計個人恩怨,再次接過軍事指揮權。淩晨5點鍾,羅馬的聖彼得廣場上一片肅然,隆隆的戰鼓聲中,久經沙場的意大利軍團排成整齊的方隊,等候著加裏波第的命令。這是一場不公平的競賽,3000意大利戰士要麵對20000裝備精良的法軍。帶病的加裏波第身先士卒,“共和國萬歲”的口號響徹雲霄,意大利軍團發起排山倒海般的反擊。7時30分,兩座別墅重新回到共和國手中,法軍被殺得丟魂失魄。加裏波第的紅鬥篷出現在那裏,法軍無不望風潰逃。烏迪諾和瓦楊急紅了眼,親督部隊反複爭奪,別墅周圍躺滿了死屍,法軍甚至用血淋淋的屍體構築工事。關鍵時刻,增援的倫巴第輕步兵被羅塞利無理扣留2小時之久,致使兩座別墅得而複失。
投入戰鬥的法軍越來越多,兩個縱隊突破了斯帕達別墅和聖潘克拉奇奧大門,戰鬥變得沒有希望。共和國的許多領導忙著到英美國家的使館尋求庇護。7月3日,法軍占領羅馬大部分城區,共和國壽終正寢了。但加裏波第沒有放棄,他在拉泰拉諾廣場集合了剩下的大約6000名士兵,準備把隊伍拉到亞平寧山區的翁布裏亞和托斯卡納去打遊擊。烏迪諾派法國第1師的7個營、4個騎兵隊追擊加裏波第,希望抓住這個“法國最凶惡的敵人”,其它各路反動軍隊也包圍上來。為了對付加裏波第,動用了40000法軍、20000那不勒斯軍隊、9000西班牙軍隊、15000奧軍和2000名托斯卡納部隊。加裏波第且戰且退,與敵人周旋,但是局勢越來越壞,隊伍最終被打散,加裏波第的愛妻阿妮達也死於疾病,他隻好第二次流亡美洲。
6月26日,加裏波第乘船到達紐約,受到了意大利移民的熱烈歡迎。流亡期間,加裏波第仍然關注著祖國。從1852年秋到1853年2月,意大利革命黨策劃了一係列武裝起義。由於采取錯誤的路線,策略不周,導致起義全部以失敗告終,大批誌士被捕遇難,黨的主要領導人朱塞佩·馬誌尼的威信受到致命打擊。事實證明,單靠革命黨已無力領導意大利複興大業走向勝利。
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意大利,撒丁是唯一獨立的君主立憲製國家,它成為資產階級自由派集中的地區。1852年出任首相的卡米洛·加富爾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因此,以撒丁王國為核心、以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為主要途徑,便成為意大利統一成功的唯一選擇。1858年7月21日,加富爾和法皇拿破侖三世會晤於法國南部小鎮普隆比埃爾,雙方商定:法國出兵幫助撤丁王國將奧地利逐出倫巴底和威尼斯,而撒丁將把尼斯和薩伏伊地區割讓給法國。
1854年5月7日,加裏波第重返熱那亞,接受撒丁國王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的命令,組建一支精銳部隊—“阿爾卑斯獵兵團”。1859年5月,意大利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法國和撒丁聯合對奧地利開戰,加裏波第率獵兵團深入敵後,連戰皆捷,成功配合了正麵戰場的作戰。深感震驚的奧軍統帥部不得不從第2軍團抽出加強有炮兵和騎兵的魯普雷希特旅來對付他。5月26日,在瓦雷澤到科摩的道路上,獵兵團經短促激戰,力挫奧軍魯普雷希特旅。奧軍司令部又派勇將卡爾·烏爾邦男爵率6000多人據守科摩頑抗,但加裏波第親率3000人的獵兵團猛衝猛打,僅一個早晨就攻克科摩,烏爾邦帶殘部一直敗退到芒紮才穩住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