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盟軍於10日開始在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灣登陸,29日在巴丹半島登陸,夾擊日軍山下奉文部。直到3月,盟軍才經激戰而攻克馬尼拉,占領巴丹半島,收複科雷吉多爾。3月2日,麥克阿瑟乘坐魚雷艇象征性地回到科雷吉多爾。山下奉文頑抗至9月才率部投降。
1945年4月,麥克阿瑟受命指揮太平洋地區所有美國陸軍部隊的作戰行動。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麥克阿瑟則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駐日盟軍最高司令,負責對日軍事占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9月2日,盟國在“密蘇裏號”軍艦舉行受降儀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次郎代表日方簽署投降書。麥克阿瑟出場代表盟國簽字受降,中美英蘇等盟國代表亦先後簽字受降。麥克阿瑟在簽字受降時,特意安排太平洋戰爭初期即被日軍俘虜的美國將軍溫賴特和英國將軍珀西瓦爾站在身後的榮譽位置,很有意思的是,他準備了5支派克金筆用作簽字。他用第一支筆簽了“道格”兩字,送給站在身後的美軍中將溫賴特;第二支筆接著寫了“拉斯”,然後送給英軍司令珀西瓦爾;第三支寫了“麥克阿瑟”就收起來,送給美國政府檔案館;第四支筆簽了職務“盟軍最高統帥”,送給美國西點軍校;第五支筆簽了年月日後,送給愛妻瓊妮。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美國操縱聯合國進行幹涉。麥克阿瑟出任遠東美軍總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指揮侵朝戰爭。在美國第24步兵師被殲之後,麥克阿瑟組織指揮仁川登陸獲得成功,進而指揮“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瘋狂地向鴨綠江推進。1951年4月,麥克阿瑟因戰爭失利和所謂“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而被解除一切職務。
麥克阿瑟曾廣泛涉獵曆史,人物傳記,哲學,法律和自然科學,具有驚人的記憶力。麥克阿瑟在非正式場合的談話繪聲繪色,扼要而中肯,從不停頓以選擇詞句或組織思路,但是在公開場合的講話,則總是要精心撰稿,格外冗長,誇誇其談,華而不實,語句結構複雜而顯得雜亂無章,單調乏味而枯燥無趣,給人以沒有幽默感,缺乏想象力的印象。麥克阿瑟高傲自大,渴望別人對他的讚譽崇拜,在某些場合伸手索要榮譽或貪人之功據為已有。麥克阿瑟總部發布的消息提及他時直呼其名,但他總是要用“我的陸軍”,“我的海軍”或“我的空軍”之類的詞語。麥克阿瑟感情容易衝動,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情緒,好打心理戰,自以為一貫正確,往往忽略或輕視參謀人員符合實際的批評建議。麥克阿瑟一經定下作戰決心,就不願再聽到“行不通”或“也許行得通”的話,因而精悍幹練的參謀人員被拒之門外,獨有唯唯諾諾或阿談奉承之輩留在身邊。麥克阿瑟絕對不能容忍批評或承認錯誤,慣於竭力掩飾錯誤或大言不慚地撒謊。
麥克阿瑟返回美國後曾在國會發表演講,繼續主張擴大侵略戰爭,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慫恿蔣介石反攻大陸等政策。美國國會亦曾舉行麥克阿瑟聽證會。1952年,麥克阿瑟企圖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但未能成功。此後任蘭德打字機公司董事長,著有回憶錄《往事的回憶》。
1964年4月3日,麥克阿瑟在沃爾特·裏德陸軍醫院因病死去。
哈爾西
人物簡介
哈爾西,全名小威廉·弗雷德裏克·哈爾西,(1882年—1959年),生於新澤西海軍軍官家庭。美國海軍五星上將,自始至終參戰,曾任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司令、南太平洋戰區最高司令和第3艦隊司令。因作風勇猛而獲綽號“蠻牛”,因為人隨和又而被稱為“水兵的海軍上將”。
生平介紹
哈爾西於1882年10月30日降生於新澤西海軍軍官家庭。自幼受海軍熏陶,1900年進入海軍學院。1904年畢業後赴堪薩斯號戰列艦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哈爾西分別在弗魯塞號、奔漢姆號和肖號驅逐艦任軍官。一戰後,經過海軍情報部的訓練之後,哈爾西海軍中校出任美國駐德國大使館海軍武官。1924年,改任驅逐艦艦長。兩年後升為懷俄明號戰列艦副艦長,晉升為海軍上校。
戰爭經曆
1927年是哈爾西海軍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哈爾西出任海軍學院雷娜號練習艦艦長,而該艦又成為學院飛行學員大隊的訓練基地,哈爾西開始接觸飛行。1935年,哈爾西奉命在彭薩科拉飛行學校受訓之後出任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艦長。兩年後調任彭薩科拉飛行學校校長,晉升為海軍少將。1938年,哈爾西出任第2航空母艦分遣艦隊司令,次年改任第1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司令,旗艦為薩拉托加號。1940年春,升任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司令,指揮太平洋艦隊所轄的全部航空母艦,晉升為海軍中將。同年,太平洋艦隊全部移師珍珠港。
1941年隨太平洋局勢不斷升級,美國海軍不斷加強太平洋的海空力量。1941年11月28日,哈爾西率以企業號航母為主的第8特混艦隊為威克島運送海軍陸戰隊飛機。按計劃應在12月7日前返回珍珠港,但因為突遇狂風,延誤了一天,哈爾西和企業號就此逃過一劫。得到珍珠港遭偷襲的消息後,哈爾西奉命劫擊日本攻擊艦隊(顯然是一個錯誤決定),但大戰剛爆發造成的混亂中一係列似是而非的情報使哈爾西的艦隊向珍珠港以西追擊,這無疑又挽救了哈爾西和企業號,因為若與珍珠港以北的日本攻擊艦隊相遇,哈爾西必死無疑。
太平洋戰爭初期,尼米茲出任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後提出的積極防禦、主動出擊的作戰方針,得到哈爾西的堅決支持。1942年1月底,哈爾西率企業號、約克城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先後對日軍占領的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實施了戰術突襲,2月底對日軍占領的威克島進行了突襲。這些戰術勝利隻能為美軍太平洋戰爭初期整體潰敗中取得一點點戰略平衡。
1942年4月,哈爾西和企業號為空襲東京的大黃蜂號護航。4月18日,杜立特率16架B-25從大黃蜂號航母起飛,空襲東京成功。哈爾西名聲大震,但5月初珊瑚海戰役發生之時,哈爾西正在趕往戰區的途中。在隨後的中途島戰役之前,哈爾西因患皮膚病而被迫住院治療。沒有參加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戰役是哈爾西引為遺憾的。
1942年10月中旬,瓜達卡納爾島戰事對美軍極為不利,尼米茲任命哈爾西為南太平洋戰區最高司令(兼第3艦隊司令),指揮該區的盟國陸海空三軍,以扭轉戰局。10月24日,日軍總攻開始,登陸美軍則頑強據守,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26日,哈爾西所轄的第16特混艦隊和第17特混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聖克魯斯島海域交戰,美國海軍遭到戰術性失利,大黃蜂號戰沉,企業號重傷,日本則有2艘航空母艦受創並損失100架飛機,但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認為瓜島總的形勢並非不利。哈爾西在11月8日視察亨德森機場時,提出“殺死日本佬!殺死日本佬!殺死更多的日本佬!”的口號以鼓舞守軍。在瓜島隨後的一係列消耗戰中,美軍漸漸占據了上風。
1943年2月,瓜島日軍被迫撤離。羅斯福總統為瓜島戰役的勝利而向哈爾西發出賀電。哈爾西隨後晉升為海軍上將。此後,日軍在哈爾西的戰區接連受挫。就在這時,太平洋艦隊情報處破譯了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將飛抵布幹維爾島視察的情報。4月18日,哈爾西奉命組織這次“複仇”伏擊行動,並最終擊落山本坐機。
1943年5月,盟國決定從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同時向日軍發起進攻。哈爾西奉命組織指揮所羅門群島戰役。第3艦隊已經得到加強,共有6艘航空母艦(艦載機540餘架)、2艘戰列艦、49艘巡洋艦和驅逐艦,還配屬有海軍陸戰隊。6月30日,哈爾西部在新喬治亞島實施登陸作戰,遭到日本守軍的激烈抵抗。8月25日,美軍攻克該島,殲敵約9000人。根據預定計劃,哈爾西的攻擊目標將是科隆班格拉島。該島有1萬日軍嚴密設防,強攻不僅會造成重大傷亡,而且將使作戰曠日持久,因此,哈爾西決定對該島圍而不攻,越過該島而攻取韋拉拉維拉島,為後來尼米茲提出“越島作戰”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在布幹維爾島登陸作戰之前,哈爾西奉命將一些艦船和部隊調給組織指揮吉爾伯特群島戰役的斯普魯恩斯,因而必須考慮以奇製勝。11月1日,哈爾西以數處佯攻吸引日軍主力卻在該島不便登陸的西海岸登陸成功,令日軍震驚不已。但哈爾西所轄特混艦隊遠在後方補充燃料、彈藥,而日本的艦隊得到6艘重型巡洋艦的加強,使哈爾西麵臨最危急的時刻。哈爾西於11月5日在沒有足夠的水麵艦隻護航的情況下出動他的2艘航空母艦,艦載機炸壞停在拉包爾的日本6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古賀峰一匆忙將重型巡洋艦撤走。布幹維爾島爭奪戰直到次年3月才結束。
所羅門群島戰役之後,美軍正式劃分中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的轄區和任務。作為南太平洋戰區最高司令的哈爾西在作戰方麵歸麥克阿瑟指揮,而作為第3艦隊司令的哈爾西則歸尼米茲領導,這就難免產生摩擦。
到1944年6月,哈爾西的第3艦隊已非當初可比,發展成為擁有4個航空母艦群(12艘航空母艦)共500餘艘艦船的艦隊。尼米茲和哈爾西都主張繞過加羅林群島直接進攻菲律賓,但未被采納。8月,哈爾西率第3艦隊進攻加羅林群島,擊毀日軍480架飛機、約100艘艦船。在發現菲律賓沿海防務空虛之後,哈爾西力主直接進攻菲律賓,這才得到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批準。
1944年10月,由尼米茲控製的哈爾西第3艦隊和由麥克阿瑟指揮的金凱德第7艦隊進入菲律賓海域。日本艦隊為反擊美軍而編組為南方艦隊、中央艦隊和北方艦隊。哈爾西親率3支特混艦隊封鎖聖貝納迪諾海峽。10月24日,在接到中央艦隊已經潰逃的不確情報後即決定攻擊北方艦隊的航空母艦,致使護航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卻遭到日本中央艦隊的瘋狂襲擊。盡管哈爾西擊沉北方艦隊的2艘航空母艦,但哈爾西的指揮仍遭到激烈批評,但金和尼米茲都不以為然,總是以此役的戰果為其辯解。哈爾西在菲律賓戰役結束後榮獲第3枚優異服務勳章。
1945年後,哈爾西率部支援硫磺島和衝繩島的登陸。隨後在海上,除神風外,哈爾西已找不到什麼對手。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投降儀式於9月2日在哈爾西的旗艦“密蘇裏號”戰列艦舉行。兩個月後,哈爾西率部回到舊金山。12月,哈爾西晉升為海軍五星上將。
1947年,哈爾西退役,並出版了《哈爾西海軍上將的故事》。
1959年8月16日,哈爾西在美國舊金山去世。
約瑟夫·華倫·史迪威
人物簡介
約瑟夫·華倫·史迪威(1883年3月19日—1946年10月12日),美國軍人,陸軍四星上將,曾經在二次大戰期間駐中國接近三年,任駐華美軍司令,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後因與蔣中正關係破裂而離任。
生平介紹
史迪威生於美國佛羅裏達州帕拉特卡,後隨家人定居紐約州揚克斯市。1900年7月考入西點軍校,成為當年最年輕的學員之一。1904年6月從西點軍校 畢業,授予少尉軍銜,隨後赴菲律賓在步兵第12團服役。1906年2月調回西點軍校,在現代語言係任教官。1911年1月再次赴菲律賓步兵第12團服役,3月晉升為中尉。1911年11月第一次來華,遊曆上海、廈門、廣州、梧州、香港等地。1913年9月重返西點軍校任教。1916年夏在紐約州普拉茨堡後備役軍官訓練營地任教官,9月晉升上尉。1919年8月被任命為首任駐華語言軍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漢語。1920年8月第二次來華,正式就任駐華語言軍官,在北京華北協和語言學校繼續學習漢語。1921年至1922年被國際賑災委員會借用,先後擔任修築山西汾陽至軍渡、陝西潼關至西安公路的總工程師,接觸了各種社會情況,結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1922年至1923年6月作為美國駐華武官處工作人員,視察和遊曆了中國東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蘇聯西伯利亞、朝鮮、日本。1923年7月回美國赴本寧堡步兵學校學習;翌年畢業任校長韋爾斯將軍的助理執行官。1926年9月第三次來華,出任美軍駐天津步兵第15團營長。1927年5月受美國駐華公使館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軍情,爾後所寫的報告受到嘉獎。1928年1月代理步兵第15團參謀長;5月晉升中校。1929年6月回到美國任本寧堡步兵學校戰術係主任。
1935年7月第四次來華,在北平任美國駐華武官,已晉升上校。1936年先後考察廣州、桂林、梧州、南寧、漢口、徐州、開封、洛陽等地。1939年8月回到美國出任步兵第2師第3旅旅長。1940年7月出任第7師師長兼蒙特雷市奧德兵營司令;9月晉升少將。1941年6月出任第3軍軍長。1942年3月第五次來華。1942年6月向蔣介石遞交關於中國軍事製度改革的建議:(1)對部隊進行精簡整編;(2)撤換無能的高級軍官;(3)授予前線指揮官全權。1942年8月出任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在印度蘭姆加爾整訓和裝備中國軍隊。1943年1月因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親臨東枝前線指揮作戰,榮獲優秀服役十字勳章。1943年8月魁北克會議決定成立盟軍東南亞戰區,史迪威任該戰區副最高統帥。1944年8月占領密支那,取得戰役基本勝利,給日軍精銳第18師團以殲滅性打擊。1944年8月晉升四星上將。1945年2月榮獲榮譽軍團勳章和橡葉勳章。1945年6月出任第10集團軍司令,參加衝繩戰役。1946年1月被任命為第6集團軍司令,並負責西部防禦司令部的工作。1946年10月12日因患胃癌並轉移到肝部,在舊金山萊特曼陸軍醫院逝世,終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