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美國篇2(1 / 3)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羅斯福與丘吉爾率兩國軍事首腦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商討軍事戰略問題。

1943年12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最終商定,於1944年5月由美英軍隊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登陸。這次登陸戰役的代號定為“霸王”。人們普遍認為,指揮“霸王”戰役的盟軍最高司令一職非馬歇爾將軍莫屆。

1944年1月3日,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麵上赫然登載出馬歇爾將軍的照片。周刊選他為“本年新聞人物”,稱他為“祖國的托管者”,“不可或缺的人”。周刊寫道:“作為一位文明美國人,他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將軍有資格代表死難將士接受本國人民的感激之情。”無論何人,隻要去五角大樓走一遭,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總統認定必須把馬歇爾將軍留在華盛頓。 別人很難勝任此刻壓在參謀長身上的繁重工作。自馬歇爾於1939年接任參謀長以來,這項職務的責任範圍之廣,都大大超過往日。如今,300名官兵直接在參謀長手下工作,他必須每時每刻都能了解戰局情況,盟國的想法,敵方的計劃,總統的打算,國會的意圖。

馬歇爾在權力下放方麵做得非常徹底。他的原則是:委派最合適的人選負責某項工作,然後就放手任他去幹。如果幹的出色,他會咕噥兩聲表示讚許,如果不稱職,他就請他走人。他了解下屬的全部活動。他要求自己每天掌握手下工作人員厭掌握的所有情況,因此他規定,任何部下都可以直接向他報合任何事情。“馬歇爾從不拉幫結夥,”副參謀長湯姆·漢迪將軍說,“人們可以同他爭辨。隻要你完成了工作,一切都好商量,他脾氣上來,也十分粗暴,有時厲聲痛斥,有時冷苦冰霜。可是,他能長時間聽人介紹情況,記憶力之強令人吃驚,甚至小事也不漏過。有一次,他去國會參加一個委員會會議,議員們就某些次要但複雜的事項提了一些敏感瑣細的問題。他從容不迫,滔滔不絕地作出了權威性的回答。我問他怎麼竟能記住這麼多細節,他說:‘我是從近幾個星期軍官們所介紹的情況中摘出來的。’”

1944年6月6日,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後,美軍將領認為英軍最高指揮官蒙哥馬利一心想唱主角,因而對他十分不滿,雙方矛盾重重。馬歇爾站在戰勝敵人的最高立場上,必須不偏不倚地處理各種矛盾,使盟軍協力勝敵。協調美軍與友軍的關係也正是馬歇爾的主要責任之一。1944年12月,馬歇爾受領五星上將軍銜。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終於被打敗了,德軍向盟軍和蘇軍無條件投降。這時馬歇爾已快滿65周歲。他雖然體力尚好,但心力卻不濟了。戰爭幾乎絞盡了他的腦汁。自1941年以來,他每天都要拍板決策,而每個決策幾乎都關係到人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隨著戰事的擴大,他對全世界所負的責任也加重了,煩惱和憂慮更是有增無減。他是參謀長,不敢有絲毫懈怠,不敢露出絲毫的猶豫。

1945年12月,馬歇爾作為駐華特使抵上海,負責“調處”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係。1946年11月軍調失敗,他返回美國。1947年1月,他出任國務卿,6月提出“歐洲複興計劃”,人稱“馬歇爾計劃”。1949年1月辭去國務卿職務,1950年9月至1951年9月任國防部長,1953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1959年10月16日馬歇爾病逝。全美國舉哀一日。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人物簡介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3日),美國軍事家。

生平介紹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出生於阿肯色州小石城的陸軍軍營,他的父親因參加南北戰爭曾獲國會勳章。1903年,自西點軍校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成績是西點軍校創辦一百年來最好的,總平均成績超過98分。後被任命為少尉軍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美軍第四十二師師長,1919年被任命為美國西點軍校校長,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1937年,從軍中退役。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被征召回到軍中,擔任美國遠東軍總司令,指揮在西南太平洋進行“跳島戰術”,有選擇地攻占對美軍推進有重要意義的島嶼。1944年,因為戰功卓著,晉升為五星上將。

戰爭經曆

這是一個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在戰爭中,他打的勝仗如同狼的捕獲量一樣多;盡管他也打過敗仗,然而,他卻把失敗的捕獵當作磨練自己技能、增添對成功渴望的手段。有人說他是一名笑對失敗、超然前進的將軍。他忠於自己的國家,但反對這個國家的總統(杜魯門)。他就是美國名將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著名軍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曆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

麥克阿瑟於1880年1月26日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軍人家庭。其父小阿瑟·麥克阿瑟是美國將軍,他可謂是啟發麥克阿瑟成為軍人的人。麥克阿瑟晚年曾說:“我最早的記憶就是軍號聲!而這一切,都是我的父親給我的。我的父親不僅給予我生命,而且給予的一生的職業道路。”1912年9月5日,老麥克阿瑟因心肌梗塞去世。為了紀念父親,麥克阿瑟還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取名為阿瑟,並且把父親的照片帶在身上,半個世紀沒離身。

1899年,麥克阿瑟考入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在校期間既刻苦攻讀,又注重體育鍛煉。4年之後以98.43分的成績畢業,創下該軍校25年的分數記錄;破格晉升少尉。後赴菲律賓任美軍第3工兵營少尉。

1905年,麥克阿瑟追隨其父從事情報工作。1906年,成為美國陸軍工兵學校學員,兼任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軍事副官。1908年,調任工兵營連長,因訓練有方而晉升為營部副官,稍後成為騎兵學校教官1911年晉升為上尉,次年調入陸軍參謀部任職。1915年晉升為少校。1916年,調任陸軍部長貝克的副官,負責與新聞界的聯絡事務。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各州國民警衛隊抽調人員組成第四十二步兵師。麥克阿瑟出任第四十二步兵師參謀長,晉升為上校,赴法國參加世界大戰。他聲稱該師人員來自美國各地,猶如跨越長空的彩虹,故該師亦稱“彩虹師”。1918年,因作戰勇敢和指揮有方,數次獲得勳章並升任第八十四旅準將旅長。同年11月,在大戰結束之後擔任彩虹師代師長。戰爭時期,他與遠征軍總司令部人員結有怨恨。

1919年6月,39歲的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成為該校自創校以來最年輕的校長。他時刻把“責任—榮譽—國家”作為治校的座右銘。學校體育館的上方,放著一塊匾,上麵鐫刻著他的一句話:今天,在友好場地上撒播下的種子;明天,在戰場上將收獲勝利的果實!

1922年2月,與路易絲·布魯克斯結婚,但因妻子威脅到麥克阿瑟鍾愛的軍事事業,所以,他毅然離婚。年底赴菲律賓任馬尼拉軍區司令。

1925年,麥克阿瑟晉升為少將,先後在亞特蘭大和巴爾的摩任軍長。同年,麥克阿瑟在米切爾準將(主張建立獨立的空軍)案件中奉命擔任審判官,以至後來不得不在回憶錄中為自己辯解。

麥克阿瑟於1927年秋出任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率美國代表隊參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獲得冠軍。陸軍參謀長為此致電祝賀:“你不僅獲得了美國人決不撤退的美譽,而且獲得了美國人深知如何獲勝的光榮。”此後,麥克阿瑟調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

1930年8月,麥克阿瑟收到陸軍部長來電,得知胡佛總統決定讓他出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考慮到當時處於世界經濟危機之際,和平主義思潮高漲,軍費開支必將縮減,惟恐出力不討好,遂有推辭之意。其母則力勸他接受該職,聲稱“如果你表現出怯懦,你父親在九泉之下也會為此感到羞恥。”

1930年11月,麥克阿瑟接受上將臨時軍銜,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任內用機械化裝備代替馬匹,提高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和速度,製定戰爭總動員計劃;為諸兵種建立統一的采購製度以減少浪費,建立航空隊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隊的協調效率;反對國會因經濟原因而欲裁減陸軍機構的企圖;反對削減軍官隊伍,聲稱“一支陸軍可以缺乏口糧,可以衣住簡陋,甚至可以裝備破舊,但如缺少訓練有素及指揮有方的軍官,則在戰時注定會被殲滅。勝利與失敗的不同,全在於有無幹練而有效率的軍官隊伍”。每年均成功地阻止削減陸軍員額的議案,並為陸軍的戰備辯護。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於1932年不惜親自披掛出馬鎮壓華盛頓的美國退伍軍人“退伍金進軍”。1933年羅斯福出任總統之後,麥克阿瑟繼續擔任陸軍參謀長。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期屆滿,以少將軍銜調任菲律賓政府總統奎鬆的軍事顧問。1936年8月,獲得菲律賓元帥軍銜。1937年底,麥克阿瑟從美國陸軍退役,開始組建菲律賓陸軍。

1941年6月,美國軍方采納“彩虹5號”計劃,決定一開始與軸心國作戰就把重點放在歐洲。7月,華盛頓下令將菲律賓陸軍與駐菲美軍合並,將麥克阿瑟轉服現役,晉升為中將,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下轄溫賴特指揮的第一軍和帕克指揮的第二軍。12月8日,日軍繼偷襲珍珠港之後,對菲律賓發動進攻。由於麥克阿瑟判斷錯誤和處置失當,駐菲律賓的美軍轟炸機和戰鬥機大部被毀,空中防禦能力喪失殆盡,再加上美菲軍兵力有限,裝備低劣而缺乏訓練,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幾乎要拿父親留下的手槍自殺,與菲律賓人民共存亡。但是,羅斯福在1942年2月8日以國家的名義,再次命令麥克阿瑟及其家屬撤離菲律賓。2月22日和23日,羅斯福和馬歇爾連續給麥克阿瑟發電,讓其撤離,並允諾讓麥克阿瑟到澳大利亞指揮盟軍反攻,3月11日晚,麥克阿爾無奈撤離。於是所有部隊則從馬尼拉撤往巴丹半島固守,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就在1941年12月24日,麥克阿瑟晉升為上將。1942年1月,日軍進占馬尼拉。日軍隨後多次進攻巴丹半島,但未能成功。當日本廣播電台的“東京玫瑰”嘲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時候,麥克阿瑟要求陸軍部派遣飛機飛越菲律賓上空以打擊“敵人宣傳的氣焰”,穩定守軍士氣。然而,這種要求沒有也不可能得到滿足。3月,得到增援的日軍向孤立無援的巴丹半島等地的美菲軍發起攻勢。美國政府為避免麥克阿瑟成為俘虜,命令他將指揮權轉交溫賴特並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指揮該區盟軍作戰。3月11日夜,麥克阿瑟在從科雷吉多爾登上魚雷艇離開菲律賓之前,發誓“我還要回來”。4月9日,巴丹美軍及菲律賓軍約75000人被迫向日軍投降。5月6日,巴丹陷落後轉移到哥黎希律島指揮作戰的溫賴特被迫請求投降,並於次日通過馬尼拉廣播電台命令所有美菲軍隊投降。

抵達澳大利亞之後,麥克阿瑟率參謀長薩瑟蘭先將司令部設在布裏斯班,後又前移至莫爾斯比港,旨在穩住莫爾斯比,與日軍在歐文·斯坦尼山那邊決戰。西南太平洋盟軍的陸軍司令為布萊梅爵士,空軍司令先為布雷特,後為肯尼(所轄空中力量後來改編為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海軍司令為利裏。後來隸屬麥克阿瑟指揮的還有美國海軍第3艦隊。美國陸軍部隊先後有克魯格的第6集團軍1艾克爾伯格的第8集團軍和巴克納的第10集團軍(後由史迪威指揮)。鑒於另沒有以海軍的尼米茲為司令的太平洋戰區,麥克阿瑟認為:“在有關這場戰爭的所有錯誤決定中,最莫名其妙的恐怕是沒有建立太平洋的統一指揮。”經過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和1943年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盟軍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

中途島戰役之後,日軍陳兵新幾內亞,企圖通過直接攻擊而奪占米恩灣,通過側翼運動而攻克莫爾斯比港。麥克阿瑟對此作有正確判斷,並製定出相應的作戰計劃。

麥克阿瑟的1943年最後進攻計劃,設想從瓜達卡納爾和巴布亞同時發動進攻,保衛新幾內亞東北部和所羅門群島,集中力量收複拉包爾。盟軍采用麥克阿瑟的越島戰術,基本實現上述作戰計劃。1943年,共和黨政客有意讓麥克阿瑟成為1944年大選的總統候選人。但是,1944年某些州的預選表明麥克阿瑟得票並不多。因而,麥克阿瑟隻好聲明無意參加總統競眩

1944年春夏,盟軍已經攻克阿留申群島,吉爾貝特群島,所羅門群島,新不列顛島,新幾內亞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裏亞納群島等地。在此期間,麥克阿瑟與尼米茲就太平洋戰爭的戰略問題發生重大分歧。前者主張先發起以新幾內亞一哈爾馬赫拉一棉蘭老為軸心的戰役,進而解放菲律賓;後者主張先奪取棉蘭老空軍基地,孤立呂宋,再進攻台灣和中國沿海,進而打擊日本本土以縮短戰爭進程。二者分別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和海軍作戰部長金的支持。最後,羅斯福 表示支持前者。

菲律賓群島戰役是以麥克阿瑟所部盟軍1944年9月的摩羅泰島和帕勞群島登陸作戰為先導的。10月,盟軍以登陸萊特島開始從棉蘭老島到呂宋島的躍進,並始終得到美國陸軍航空隊和美國海軍第3艦隊的支援。10月20日,麥克阿瑟率部在萊特島登陸之後,在菲律賓總統的陪同下,在雨中發表了最震撼人心的演講:“菲律賓人民,我,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回來了!”他語氣深沉,眼角掛這淚光,他號召大家為了神聖的死者,為了子孫後代,繼續戰鬥,奪取正義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