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經曆
史迪威作為美國駐(中緬印戰區)的高級代表被派到亞洲,他承擔了多項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使命,其中任何一項都需要一位聖徒的全部耐心和能力。他要監管根據租借法案運到中國的物資的分配。作為中國戰區總參謀長(最高統帥在重慶既沒有聯軍參謀部,也沒有在中國作戰的聯軍),他試圖將中國軍隊加以訓練,送上戰場,盡管最高統帥更願養精蓄銳,不想讓他的軍隊投入戰鬥,以免削弱他對中央政府的控製力。國民黨中國的意圖是等待它的新盟友去贏得戰爭,而自己卻將美國按租借法案提供的軍事裝備留作日後與宿敵共產黨長期內戰之用。
史迪威到任不久,委員長就中國武裝力量的使用問題發表了兩個小時的演講,讓總參謀長感到目瞪口呆。按蔣的說法,在戰術上,要用三個中國師對付一個日本師。如果日本人發起進攻,則要用五個中國師去對付一個日本師。蔣命令史迪威穩妥行事,讓日本人采取主動。隻有當日本人的攻勢停下來,開始後撤時,中國軍隊才能發起反擊。蔣警告史迪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集結部隊。如果中國軍隊一集結便會立刻被殲滅。史迪威則主張用縱深防禦戰術,即部隊要一個方陣接一個方陣連續出擊,距離不超過50公裏。蔣對他的部隊戰鬥力的估計也許是正確的,但他的觀點與美國的軍事理論完全相悖。美國的軍事理論強調進攻而不允許把部隊化整為零,削弱其戰鬥力。史迪威是一位戰術專家,對蔣有意放棄主動性感到特別生氣。由此開始,史迪威與蔣介石的關係日趨惡化甚至彼此都不存幻想。“什麼命令!”史迪威在日記中寫道:“一頭蠢驢!”。史迪威喜歡給被他瞧不起的人取綽號。他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精心挑選的綽號是“花生”(“花生”一詞在美國口語中指“無聊的人”)。史迪威正要著手把毫無基礎的雜牌部隊建設成有效的戰鬥力量,這是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一項更加不可能的工作又落到他頭上。
從印度雷多到達中國昆明,橫跨印度、緬甸、中國,有一條全長1800多公裏的公路。公路在密支那分為南北兩線與滇緬路相接。
抗戰爆發後,日軍狂妄地宣稱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從戰爭一開始就封鎖了中國沿海,相繼占領了中國的三大港口城市及運輸中樞天津、上海、廣州,中國有限的沿海工業受到嚴重的破壞。日軍在切斷了隴海線、粵漢鐵路等中國對外交通幹線後,又占領廣西、越南,切斷了滇越鐵路。德國進攻蘇聯後,從西伯利亞運輸蘇聯援華物資的西北運輸線也宣告中斷。到1941年,在中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時,中國抗戰賴以生存的外援線僅剩下一條滇緬公路,可是,日軍亡我之心不死,從越南河內派出轟炸機對滇緬公路進行了無數次狂轟濫炸。
為了保證中國抗戰外援線的正常運轉,中國國民政府於1941年2月組建了中印公路勘測隊,8月份又組建了以美國退役軍官陳納德為首的美國援華誌願航空隊,以便保衛滇緬公路,保證援華物資的運輸。
1942年2月12日,中英代表在新德裏確定了中印公路的走向——從滇緬公路上的龍陵,經過騰衝,連接緬甸密支那。在滇緬公路的出入口仰光淪陷,保衛滇緬公路的戰役在緬甸激烈地進行著的時候,1942年3月27日,中印公路的勘測工作也從騰衝正式開始。中印公路募工處在下關、保山、騰衝設立辦事處,招募民工,分赴緬甸準備趕修公路。1942年5月,中國滇緬公路的樞紐畹町淪陷,接著,緬北重鎮密支那以及滇西重鎮騰衝等相繼淪陷,中印公路這條正在勘測而且派出民工準備修築的中印公路成為虛幻的泡影。
負責指揮緬甸戰役的史迪威將軍懷揣著一個不滅的夢想,徒步帶領小分隊到達印度準備東山再起。從此,他開始了整訓中國軍隊、打通史迪威公路漫長而艱苦的旅程。滇緬公路被切斷以後,美國開辟了駝峰航線向中國戰場運送戰略物資,可是,駝峰航線每運送一噸汽油,就有大量的飛機、飛行員失事。1942年12月10日,中印公路終於在印度雷多破土動工,1943年8月的魁北克會議,在商議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的同時,中國作為反攻日本的基地,打通中印公路和鋪設中印輸油管也被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修築後來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的中印公路才步入正常軌道。後來打通這條道路的滇西、緬北戰役也被人稱為東方諾曼底登陸。1943年10月,史迪威將軍發布命令,中國駐印軍38師112團開始開赴野人山,掃蕩日軍,掩護中印公路的修築。1943年12月27日,中美工兵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公路跨越野人山延伸到新平洋,比計劃提前了4天,新平洋終於成為掩護築路、打通公路戰役的戰略基地!堅守在緬北河穀指揮作戰的史迪威將軍,一方麵要運籌帷幄,決勝於胡康河穀、猛拱河穀、密支那等戰役,一方麵還要麵對來自方方麵麵對於打通公路的非議與阻撓,還要顧及印度、英帕爾及中國滇西怒江戰役的配合與呼應。緊跟著作戰部隊築路的工程部隊,跟著步兵走,跟著炮聲走,把公路一步步修向密支那。日本駐緬甸方麵軍組建33軍集結密支那,把能否阻止中印公路的打通當成日本勝敗的關鍵,特別是以密支那的得失為前提。企圖在雨季以前,把中美軍隊阻止在加邁以北,以阻撓和滯延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
麵對不可一世的日軍,史迪威將軍以超人的膽略,采取了一個大膽的步驟。1944年4月28日拂曉,史迪威派出的中美聯合突擊隊從緬北胡康河穀的猛拱冒雨出發,開始了奇襲密支那的“眼鏡王蛇行動”。與此同時,在史迪威等人的敦促下,駐於滇西怒江東岸的遠征軍也於5月11日分四路渡江,聲勢浩蕩地向高黎貢山發起猛烈的攻擊。滇西民眾肩挑馬馱,為前線運送彈藥、物資。滇西緬北戰場彼此呼應,打響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交通運輸線之戰。
日軍的戰略企圖與中美盟軍是針鋒相對的,中美盟軍是要“通”,日軍是要“斷”,日軍集中優勢兵力,相繼實施了三期“斷路”作戰。中美盟軍和中國民眾浴血奮戰,共同打造出了東方的諾亞方舟,鑄造出血肉豐碑——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公路通車後,與駝峰航線一起將堆積在印度的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中國抗日戰常同時,沿著公路還從印度鋪設了一條通到中國昆明的輸油管。這一壯舉不但從實力上,而且從氣勢上震懾了敵膽,為中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傑出貢獻。
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車。為紀念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卓越貢獻,和在他領導下的盟軍以及中國軍隊對緬甸戰役發揮的巨大作用,這條公路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具有多方麵令人敬慕的才幹,非常適合其在CBI的任職:他性格堅強,從不講廢話,被認為是美軍中一位真正的戰略家和出色的教官;他已經在中國生活工作了13年,當過駐華武官,也做過其它的工作。他到過中國很多地方,中文非常流利,有時寫日記不用英文而用中文。更為重要的是,他對英勇頑強、吃苦耐勞的中國農民充滿信心。他深信,經過一定的訓練,加上很好的領導,中國軍隊能與世界上任何軍隊匹敵。可是,一些與生俱來的性格特點,嚴重地影響了他的工作成效。作為蔣的總參謀長,他必須具有超常的圓滑的耐心,而史迪威正好天生耿直而急燥。在公開場合,他對最高統帥還比較克製,一旦回到住所,他便會把他對蔣的蔑視和憤恨通通發泄出來。特意安排在史公館裏的服務人員又會巧妙地把史迪威的話語彙報給蔣。在另外的場合,心直口快的史迪威則會不留情麵地數落國民政府的缺點,讓蔣先生很丟麵子而忍無可忍。
巴頓
人物簡介
喬治·巴頓(1885年11月11日—1945年12月21日),四星上將,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聖加布裏埃爾,父親喬治·史密斯·巴頓是一名地方檢察官,生活富裕。
生平介紹
巴頓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具有文韜武略的傳統家庭。18歲時進入私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獲得入西點軍校的保送資格。1909年6月,巴頓軍校 畢業,隨即以少尉軍銜赴美國第一集團軍騎兵部隊服役。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美國麵臨戰爭。巴頓的軍事才能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賞識,認為他是能在戰場上戰勝快速機動的德軍的優秀將才。1940年7月,馬歇爾批準組建裝甲師,巴頓受命組建一個裝甲旅,並被晉升為準將。同年,巴頓被任命為第二裝甲師師長,晉升為少將。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對德日意宣戰。1942年1月,巴頓升任第一裝甲軍軍長。11月,巴頓率領美國特遣隊4萬多名官兵橫渡大西洋,在法屬摩洛哥海 濱登陸,經過74小時的激戰,終於迫使駐摩洛哥的德軍投降。 北非登陸的成功,為盟軍順利地完成北非戰局部署創造了有利條件。隨後,巴頓被任命為美國駐摩洛哥總督。
1943年3月5日,巴頓臨危受命,接任被隆美爾擊敗的美第二軍軍長,他從到達第二軍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肅軍紀。迅速改變了全軍渙散的軟弱狀態。3月17日,麵目一新的美第二軍向德軍發起進攻,一路猛攻猛打,進展迅速,很快與英軍在突尼斯北部完成了對德軍的合圍。
突尼斯戰役不久,巴頓晉獲中將軍銜,升任美第七集團軍司令。1943年7月9日,盟軍發起西西裏島登陸戰役。巴頓率美第七集團軍攻取巴勒莫,隨後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軍占領了西西裏島,德軍退到意大利本土。
1944年12月,巴頓率第三集團軍在阿登地區擊退德軍的大反撲,解救了被圍的盟軍部隊。1945年3月,巴頓再次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了萊茵河。1945年5月初,巴頓的第三集團軍一直推進到奧地利邊境方才住腳。在9個月的推進過程中,巴頓部隊殲敵140餘萬,取得了驚人的戰果。4月16日,巴頓被晉升為四星上將。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歐戰結束。巴頓被任命為巴伐利亞州軍事長官。
1945年12月9日,巴頓在外出打獵時突遇車禍而受重傷,12月21日在德國海德堡一家醫院辭世,享年60歲。
戰爭經曆
喬治·史密斯·巴頓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具有文韜武略的傳統家庭。18歲時進入私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獲得入西點軍校的保送資格。1909年6月,巴頓軍校 畢業,隨即以少尉軍銜赴美國第一集團軍騎兵部隊服役。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美國麵臨戰爭。巴頓的軍事才能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賞識,認為他是能在戰場上戰勝快速機動的德軍的優秀將才。1940年7月,馬歇爾批準組建裝甲師,巴頓受命組建一個裝甲旅,並被晉升為準將。同年,巴頓被任命為第二裝甲師師長,晉升為少將。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對德日意宣戰。1942年1月,巴頓升任第一裝甲軍軍長。11月,巴頓率領美國特遣隊4萬多名官兵橫渡大西洋,在法屬摩洛哥海 濱登陸,經過74小時的激戰,終於迫使駐摩洛哥的德軍投降。 北非登陸的成功,為盟軍順利地完成北非戰局部署創造了有利條件。隨後,巴頓被任命為美國駐摩洛哥總督。
1943年3月5日,巴頓臨危受命,接任被隆美爾擊敗的美第二軍軍長,他從到達第二軍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肅軍紀。迅速改變了全軍渙散的軟弱狀態。3月17日,麵目一新的美第二軍向德軍發起進攻,一路猛攻猛打,進展迅速,很快與英軍在突尼斯北部完成了對德軍的合圍。
突尼斯戰役不久,巴頓晉獲中將軍銜,升任美第七集團軍司令。1943年7月9日,盟軍發起西西裏島登陸戰役。巴頓率美第七集團軍攻取巴勒莫,隨後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軍占領了西西裏島,德軍退到意大利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