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英國篇3(1 / 3)

對於英國殲擊航空兵的貢獻,英國首相兼國防大臣丘吉爾曾深有感觸地說:“在人類戰爭領域裏,從未有過這麼少的人對這麼多的人作過這麼大的貢獻。”道丁本人卻運氣不佳,於1940年11月25日悄然離職,由威廉·道格拉斯接任(其後由特拉福德·利馬洛裏於1942年繼任)。盡管如此,道丁卻從未忘記英國飛機生產大臣馬克斯韋爾·比弗布魯克在飛機製造方麵對不列顛空戰的貢獻。

對於英國殲擊航空兵的貢獻,英國首相兼國防大臣丘吉爾曾深有感觸地說:“在人類戰爭領域裏,從未有過這麼少的人對這麼多的人作過這麼大的貢獻。”道丁本人卻運氣不佳,於1940年11月25日悄然離職,由威廉·道格拉斯接任(其後由特拉福德·利馬洛裏於1942年繼任)。盡管如此,道丁卻從未忘記英國飛機生產大臣馬克斯韋爾·比弗布魯克在飛機製造方麵對不列顛空戰的貢獻。

此後,道丁曾應政府的要求對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提出一些建議,卻因此得罪了某些要人。1942年,道丁獲準退役。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列顛空戰的地位和作用愈益為人們所認識,道丁的聲望才因之愈益提高。1943年,英國國王賜封道丁為男爵。但是,道丁仍未能獲得皇家空軍元帥軍銜。

1970年2月15日,道丁在英格蘭的肯特郡去世。

坎寧安

人物簡介

坎寧安,全名安德魯·布朗·坎寧安,(1883年7月1日—1963年6月12日),英國海軍自霍雷肖·納爾遜以後至今200年間最偉大的將領,海軍航空兵的倡導者,塔蘭托戰役和馬塔潘角海戰等曆次戰役的勝利者。聖殿騎士、巴斯大十字勳章獲得者、功績勳章獲得者、殊勳金十字勳章獲得者、因德霍普子爵、海軍元帥。

生平簡介

坎寧安是愛丁堡大學一位解剖學教授的兒子,生於1883年,他於1893年10歲時加入海軍。1897年進入“大不列顛”號受訓;他結識了詹姆斯·薩默維爾和約翰·托維,他們之間的友誼相伴終生。1915年榮獲殊勳金十字勳章;1919年榮獲彩色殊勳帶殊勳金十字勳章;1920年第二次獲得彩色殊勳帶殊勳金十字勳章;1922年,他被任命為一支驅逐艦分隊的指揮官。1929年,他被調任為新式戰列艦羅德尼號的艦長。在1938年,時任第一海務大臣的羅傑·布菜克豪斯爵士把他作為自己的副手。可是很快他就厭倦了這一職務,要求回到第一線。1939年,他得以取代達德利·龐德成為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的司令。經過幾個月的整頓,地中海艦隊終於煥發了活力,獲得巴斯上級爵士稱號;1939—1942年任地中海艦隊司令;在法國投降後,他成功的說服停泊在亞曆山大港的法國艦隊解除了武裝,從而避免了一場流血衝突。1940年11月,他指揮了偷襲意大利軍港塔蘭托的行動,1941年3月馬塔潘角海戰後榮獲巴斯大十字勳章;1941年5月的克裏特島戰役在納粹占絕對優勢的空軍和潛艇的打擊下成功的撤出了70%的人員。1942年4月他被招回倫敦,丘吉爾想讓他取代約翰·托維,指揮本土艦隊。但是他堅決的拒絕了這一提議。很快他被任命為“火炬”計劃的海軍指揮官,北非盟軍海軍遠征軍總司令,並被授予準男爵爵位;1943年晉升為海軍元帥,並任英國海軍大臣;1945年獲聖殿騎士稱號,並進入上院;1946年榮獲功績勳章,並升到子爵爵位,死於1968年。

戰爭經曆

在提到二戰時候的著名海軍指揮官的時候,太平洋上的將領最多,要麼是優秀的統帥,指揮一整個戰區,像切斯特·威廉·尼米茲;要麼是以靈機一動的戰法帶給敵人長久的災難,就像山本五十六、要麼勇猛如小威廉·弗雷德裏克·哈爾西、精於計算如斯普魯恩斯;再有就是戰術運用恰到好處的小艦隊指揮官,像三川軍一、阿利·艾伯特·伯克;而在大西洋上作戰的人物,最受推崇的就是“狼群之王”卡爾·鄧尼茨。在這些傲視群雄的人物中,有一位將軍卻似乎總是被中國讀者忽略到,他就是英國皇家海軍上將,昵稱ABC的安德魯-坎寧安。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新舊海戰的過渡期,視距海戰與超視距海戰並存,新的海權模式稱雄大洋,“大艦巨炮”受到嚴重挑戰。在這個動蕩的時期,似乎已經注定了守舊的英國皇家海軍不太可能湧現出傑出的人物,但是安德魯-坎寧安,卻憑借其睿智的智慧、果敢的作風、堅強的性格,將海軍的古老傳統——勇敢、頑強——在這個新的時期,進行了全麵而深刻的闡釋。

在接任地中海艦隊司令後,一改龐德時期的拖遝作風,從而喚起了水兵們的鬥誌,使地中海艦隊終於煥發出蓬勃戰鬥力!是他,在逆境中獨立撐持,在東地中海力抗整個意大利海空軍和德國南線空軍,麵對著敵人的強大,他表現出了納爾遜那種非同一般的戰鬥精神!是他,將意大利海軍的進攻部隊趕到離海岸40公裏的地方,幾個月後又在馬塔潘角幹燜意大利海軍,擊沉了意大利7艘重巡洋艦中的3艘!是他,他夜襲塔蘭托,首創航母艦載機獨自進攻大型軍港和軍艦的先河,擊沉擊傷意大利海軍一半的戰列艦,為次年的偷襲珍珠港提供了模板,也在阿拉曼戰役之前,就為英國贏得了更早的勝利!是他,支撐起了皇家海軍在地中海的天空,也使得老舊的皇家海軍在這個時期的很多次作戰,並不遜色甚至超過太平洋上和大西洋底的戰鬥。因為他所承受的壓力在各個時期都是最大的,倘若有一個沒扛住,都有可能葬送整個英倫,雖然地中海遠離不列顛。

困難時,他要麵對厭戰號戰列艦、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等主力戰列艦坐沉港內,忍受無艦可用的現狀;要目送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鷹號航空母艦被德國潛艇擊沉;緊張時要支援克裏特島、保護整個地中海的安危,他在毫無製空權的情況下救出了島上75%的士兵,卻要付出3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和15艘其他作戰艦隻的犧牲;低穀時,要忍受開戰的第一炮瞄準法國海軍的痛苦,幸好他成功說服了駐紮亞曆山大港的歌德福伊,才沒有發生奧蘭港的悲劇;強悍時,他發出“沉沒、著火、毀掉,三者都不允許發生!海軍建造一艘戰列艦需要三年,但改造一種傳統需要三百年”的著名命令,全麵封鎖北非海岸,逼得非洲的德意軍隊隻能選擇投降!

巔峰時,要在43年7月9日那個暴風雨之夜,憑借自己的經驗和對地中海的了解,來決定西西裏登陸作戰的繼續進行;十萬火急時,還要調集戰艦齊力救援薩勒諾灘頭、轟擊安齊奧戰役。但是老水手所表現出來的不單單是勇敢頑強,承擔的也不僅僅是“救火隊員”的責任——他作為駐華盛頓海軍代表團團長,能夠與以反英著名的歐內斯特·約瑟夫·金相處融洽;作為“火炬”行動的總指揮,他贏得了高傲的美國同行的尊敬和友誼,這其中也包括艾克;他接任達德利·龐德的海務大臣後,作為皇家海軍代表參加了開羅、德黑蘭、魁北克、雅爾塔、波茨坦的會議,參與規劃了諾曼底登陸方案和皇家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作戰方針。

所以,坎寧安於43年9月10日在馬耳他接受意大利艦隊的投降,這是盟軍中第一個享受這種榮譽的將軍。在1943年9月11日意大利艦隊投降後它發給英國海軍部的一份曆史性電報中或許得到了總結:“高興地報告閣下們:意大利艦隊在馬耳他要塞炮火的轟擊下已經停止戰鬥了。”所以,老水手被晉升為皇家海軍元帥,升任皇家海軍司令,此銜此職,除他無人敢爭!他所獲得的各項榮譽都當之無愧!

老水手於1946年退役,離開了屬於他的皇家海軍;從那時候起,皇家海軍似乎也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因為之後的海戰不再是水手們的海戰,那是技術官僚的戰爭了。

阿奇·韋維爾

人物簡介

阿奇·韋維爾(1883年—1950年),1883年5月5日出生在英國科爾切斯特的軍人世家,其祖父和父親都是將軍。

生平介紹

1896年韋維爾獲得前往溫徹斯特公學就讀的獎學金。1900年,韋維爾考入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次年5月以優異成績畢業,被分配到布萊克沃奇步兵團任少尉,4個月後轉赴南非服役,參加英布戰爭。在印度服役數年之後,韋維爾於1909年11月考入英國坎伯利參謀學院,一年之後成為該期學員中僅有的兩名全優畢業學員之一。前往俄國學習兩年俄語之後,韋維爾赴英國陸軍部俄國處任情報軍官。

戰爭經曆

1914年11月,韋維爾出任英國第3步兵師少校軍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次年6月,韋維爾在作戰中頭部負傷,失去左眼,因而獲得勳章1枚。1916年1月,調入英國遠征軍總司令部任參謀。1916年10月至1917年5月,韋維爾任俄國高加索集團軍司令尼古拉大公的聯絡官。1917年7月,韋維爾赴巴勒斯坦擔任埃及遠征軍總司令埃德蒙·艾倫比與帝國總參謀長威廉·羅伯遜之間的中校聯絡宮,與艾倫比相處甚好。1918年,韋維爾在巴勒斯坦改任第20軍準將參謀達一年之久,曾任代理參謀長。

戰後英軍的裁減使韋維爾和其他優秀軍官一樣長期得不到晉升,直至1934年,韋維爾才晉升為少將。1937年,韋維爾調任巴勒斯坦英軍司令,並開始撰寫艾倫比的傳記(1940年《艾倫比傳》出版)。1938年,韋維爾晉升為中將,改任英國南方軍區司令,司令部設在索爾茲伯裏。

韋維爾於1939年7月前往埃及,出任中東英軍司令部總司令,晉升為臨時上將,指揮中東地區僅有的5萬英軍(後來兵力逐漸增加)。他任命原部屬阿瑟·史密斯為參謀長,梅特蘭·威爾遜為埃及英軍司令,組織起非常精幹的司令部。韋維爾深知中東在地理和戰略方麵的重要性、在兵力和資源極為有限的情況下積極備戰。韋維爾與中東皇家海軍總司令安德魯·坎寧安和中東皇家空軍總司令阿瑟·朗莫爾建立了良好的協調關係,但與1941年5月接替朗莫爾的阿瑟·特德卻關係不佳。

1939年9月德波戰爭開始後,北非的意大利軍有25萬,總司令格拉齊亞尼元帥,下轄第五集團軍(司令加裏博爾迪)和第十集團軍(司令貝爾蒂),駐利比亞;東非的意大利軍有30萬,總司令奧斯塔公爵,駐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裏。韋維爾必須以人員缺編且訓練不夠、裝備與彈藥缺乏的部隊守住中東,保持地中海和紅海交通線的暢通。韋維爾強調人在決定戰爭勝負問題上的重要作用。當1940年6月初丘吉爾急於從韋維爾的正規營中抽調8個營去歐洲戰區時,韋維爾在與帝國總參謀長約翰·迪爾協商之後拖住不辦,保證了6月10日意大利對英國宣戰時中東英軍擁有一定的實力,卻因此得罪了丘吉爾。

1940年6月對英宣戰之後,意大利軍在卡薩拉和加拉巴特侵占兩個邊境小鎮之後即不再發動攻勢。埃及境內的西沙漠成為北非意軍和英軍對峙的前線。業已將中東英軍編組為尼羅河集團軍的韋維爾決定以裝甲車輛、輕型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向意占區邊境據點發動快速襲擊。6月14日,英國第七裝甲師以突襲攻克卡普措堡,揭開快速襲擊的序幕。戰至9月中旬,意軍傷亡3500人,被俘700人。9月13日,意軍集中6個師以上的兵力開進西沙漠,三天後在西迪巴拉尼紮營。10月20日,韋維爾(已於10月1日晉升為上將)指示埃及英軍司令威爾遜組織實施對意軍的多路同時攻擊,以第七裝甲師和摩托化步兵從內地進攻索法菲營地翼側,第四印度師及可能加強的步兵旅進攻西迪巴拉尼前麵的濱海營地;得手之後,裝甲師向北擴展到海 濱,印度師向西發展,共同切斷中央營地的交通線,與實施正麵進攻且全部輪動化的馬特魯旅圍殲意軍。為達此目標,以第七裝甲師和第四印度師和稍後增加的英國旅編成西沙漠軍,加強馬蒂爾達“步兵”坦克營和混成旅戰鬥群。理查德·奧康納被任命為西沙漠軍司令,該部有3.1萬人,120門大飽和275輛坦克。12月7日,英軍從馬特魯陣地前出。12月9日淩晨,第四印度師以迂回戰術攻克尼貝瓦營地,接著連克西圖馬營地和東圖馬營地,第七裝甲師向西推進以斷敵退路。12月8日,英軍圍攻西迪巴拉尼,次日攻克該地。至此,英軍俘敵近4萬人,繳獲237門大飽和73輛坦克,殘餘意軍退入巴爾迪亞沿海要塞。因第四印度師被調走,故英軍待第六澳大利亞師到達之後才開始追擊。1941年1月3日,英軍進攻巴爾迪亞,戰至第3天迫敵投降,俘敵4.5萬人,繳獲462門大炮和129輛坦克。此後不久,第七裝甲師立即西進,圍困托布魯克。1月21日,英軍進攻托布魯克,次日即予攻克,俘敵3萬人,繳獲236門大炮和87輛坦克。2月5日,第七裝甲師克服氣候、後勤補給、裝甲車輛維修和交通線方麵的困難,一晝夜行進150英裏,抵達貝達富姆以南構築陣地,切斷了意軍的退路。次日,經過激戰,僅有3000人的第七裝甲師俘敵2萬人,繳獲216門大飽和120輛坦克。英國第7裝甲師因其戰功卓著而以“沙漠之鼠”著稱。2月6日,攻占了意大利在利比亞東部最後一個重要據點班加西,兩天後攻占了離的黎波裏塔尼亞邊境不遠的阿蓋拉。由格拉齊亞尼指揮的意軍被徹底擊潰,剩下的一小部分殘軍,撤退到的黎波裏塔尼亞。英軍在兩個月內推進八百餘公裏,俘虜意軍官兵十三萬人以上,繳獲近四百輛坦克和一千二百九十門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