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英國篇1(3 / 3)

有時,人們批評威靈頓沒有定見。現在看起來,他隻是秘而不宣,不願意過早地公開他的想法。他要進行某種形式的解放的願望可能在1825年左右已明白透露。

這位公爵雖然在野,繼續反對格雷要使上議院通過改革法案的企圖。威靈頓的窗戶兩次被激進的暴搗毀,他的鐵製百葉窗有助於塑造一位鐵公爵的形象。巨大的鬥爭在1832年5月的危機時達到最高潮,眼看要產生法國七月革命那樣的結局。國王拒絕冊封足夠的新貴族以戰勝敵對的上議院議員,格雷辭職了,威靈頓拚湊一個輪替的政府班子沒有成功。麵對著混亂不堪的局麵,威靈頓依然反對改革,然後為了國家的利益而撤退,勸說他的追隨者在6月改革法案成為法律之前與他一同不出席國會。然而,在滑鐵盧日他受到憤怒群眾的襲擊。

威靈頓棄權拯救了上議院,在領導上議院托利黨期間他繼續控製他們不與下議院發生災難性的衝突。隻要有可能,他就支持國王的政府。1834年威廉四世以政變方式解散輝格黨,召請威靈頓組閣。但是,65歲的公爵回答應任皮爾為首相。對一個政治人物來說,此種讓賢的舉動最罕見,因而受到一些稱讚。他在皮爾內閣中擔任外交大臣(1834—1835)和不管部大臣(1841—1846)。他還擔任牛津大學名譽校長、倫敦塔總管、漢普夏治安長官和領港協會十三主持會員之一(後為會長)。另外,維多利亞女王尊之若父,他犯下的錯誤是在餘生10年中一直擔任軍隊總司令,因為他已不再實施後來迫切需要的各項改革。但是,當憲章派即將起事的時候,由於他的冷靜處理,防止了任何騷亂行動。他在1848年顯示的舊本領又重演了一番。由於他再一次命令上議院議員向後轉(這回是就《穀物法》問題),他得以使皮爾將此法廢除。1846年起威靈頓退出公職生活,但仍向各派提供谘詢意見。海德公園街角的阿普斯萊府是他的城內公館,人稱倫敦門牌1號。作為五港同盟的總監,他在自己喜愛的住所沃爾默城堡因中風去世。死後舉行盛大的國葬,這是英國最後一次顯示各種紋章的葬禮。埋葬場所為聖保羅大教堂。

黑格

人物簡介

黑格,全名道格拉斯·黑格,(1861年6月19日—1928年1月28日),英國陸軍元帥。

生平介紹

黑格,1924年12月2日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美國軍人、政治家,曾任美國白宮辦公廳主任和美國國務卿。黑格將軍1947年畢業於美國軍事學院,後在美國軍隊中服役。在日本和朝鮮戰爭中擔任少尉,也曾在歐洲擔任愛德華·M·阿爾蒙德中將的副官。1962—1965年在五角大樓任職,1966—1967年在越南戰爭中任陸軍指揮官,並被授予著名的十字勳章。在他獲得的眾多獎章中,有國防部獎章、銀星勳章、飛行員十字勳章、紫心勳章,以及來自比利時、聯邦德國、摩洛哥、法國、意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等國的獎章。

黑格參加過的主要戰爭:鎮壓馬赫迪起義(1883—1898)、第二次英布戰爭(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主要戰役、恩圖曼之戰(1898)、蒙斯之戰(1914)、馬恩河戰役(1914)、“奔向大海”之戰(1914)、新夏佩勒之戰(1915)、洛斯之戰(1915)、索姆河之戰(1916)、帕斯尚代爾之戰(1917)、索姆河和利斯河攻勢(1918)、亞眠之戰(1918)、福煦的最後攻勢(1918)。黑格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成功地在大型的陸上戰役中組織、訓練和供應了一支上百萬的軍隊。他在與英國政治家們和法國人打交道中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意誌堅定的黑格也是一戰中最受爭議的將領,因為他的作戰幾乎總是伴隨著雙方的大量人員傷亡。黑格甚至因此獲得了“屠夫”的外號,這使得他有時成為冷酷、愚蠢和漠視士兵生命的代名詞。

戰爭經曆

黑格1861年6月19日生於愛丁堡,其父約翰·黑格是一位富有的蘇格蘭釀酒業主。他在牛津大學的克利夫登和伯拉森諾斯學院接受教育,並於1884年進入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885年,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完成了在桑赫斯特的學業,進入第七輕騎兵團。隨後的九年間他曾在英國服役,但主要還是在印度擔任騎兵指揮官。

在尼羅河戰役期間,黑格參加了1898年4月8日的阿特巴拉河之戰和9月2日的恩圖曼之戰。在1899—1902年的第二次布爾戰爭中,黑格擔任約翰·弗倫奇爵士的參謀長,晉升為上校。戰爭中,黑格還負責指揮第十七槍騎兵團(即著名的“勇敢與光榮之子”團)在開普省與斯馬特的遊擊隊作戰。1903年黑格返回印度,在基欽納的手下擔任監察長。1905年,黑格晉升為少將,成為當時英軍中最年輕的將軍。1906年,黑格成為陸軍部軍事訓練局局長。在這三年的任期內,他要協助完成總參謀部和地方自衛隊的組建工作。此外,他的另一個重要職責是為和德國之間可能即將展開的戰爭建設一支英國遠征軍。其間,他在1907年出版了《騎兵研究》一書。1909—1912年,黑格擔任印度軍隊的總參謀長。任期中,他於1910年晉升中將。1912年,黑格接管在阿爾德肖特的指揮權。

1914年8月一戰爆發,黑格負責指揮英國遠征軍中的第一軍,這時的遠征軍司令是約翰·弗倫奇爵士。黑格的第一軍在開始階段十分活躍,先後參加了蒙斯之戰、馬恩河戰役、第一次伊普斯戰役。在“奔向大海”之戰中,第一軍在皮卡第和阿爾圖斯進行了大規模的戰鬥。在這些戰鬥中,黑格表現活躍,並在是年晚些時候晉升為上將。1915年2月,黑格升任第一集團軍司令。3月10—13日,黑格率部在新夏佩勒發動進攻,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被德軍輕易阻止。5月9—26日在阿爾圖斯發動攻勢,被阻於費斯蒂貝爾。9月26日—10月14日他在洛斯再次發動進攻,但所獲甚微。到了1915年末,弗倫奇顯然不能適應這場戰爭,他麵對獲勝的機會往往顯得被動和消極。黑格於1915年12月10日取代飽受責難的弗倫奇擔任英國遠征軍的新司令。9天後,弗倫奇回到英國擔任英國本土部隊總司令。

一戰中的很多戰役均與黑格這個徹頭徹尾的騎兵有關。他對戰爭中的新武器並不非常感興趣。他在1915年這樣說道:“機槍是一種多餘的武器”;他對坦克的使用也持類似的觀點。盡管如此,值得指出的是,黑格並沒有因此而拒絕在這次戰爭中使用新式武器。對騎兵的過度偏愛和他頑固的性格相結合所導致的害處要等這次戰爭結束英國開始重整軍備時才會顯示出來。1916年6月24日開始的索姆河攻勢常常和黑格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為了緩解法軍在年初開始的凡爾登戰役中慘重的人員傷亡,黑格不得不將開始進攻的日期提前到8月。黑格在取得了初期戰果後繼續攻擊,保持了對德軍的壓力。一般認為,因為德軍必須將部隊從凡爾登轉移到索姆河以應付強大的英軍,他們在凡爾登的進攻才失去了銳氣。在索姆河戰役的第一天,英軍即遭受其曆史上最慘重的人員傷亡:一共有57,470人死去或受重傷。在這場最後於1916年11月13日放棄的進攻中,由於不必要的將大量的士兵送入死地,黑格獲得這樣一個外號:“索姆河的屠夫”。無論這次戰役是否成功,都始終伴隨著爭議:大部分曆史學家都認為相對於微不足道的收獲而言,人員損失實在是太高了——黑格付出了包括42萬英國人和20萬法國人的重大傷亡,僅僅隻推進了12公裏。

1916年下半年,黑格晉升為陸軍元帥。他隨後在法國將軍尼維爾的指揮下實施1917年的作戰行動。1917年4月9—15日在阿拉斯英軍取得了較大的勝利,這鞏固了他的地位。在4月份尼維爾發動的進攻遭到慘敗後,法軍瀕臨崩潰 邊緣。這迫使他1917年7月31日發動第三次伊普斯戰役(即帕斯尚代爾戰役)。在這次持續了3個多月的戰役中,英軍雖然付出了沉重的人員代價,最終還是打垮了德軍的抵抗。黑格預計1918年初德軍將在佛蘭德發動攻勢,因此強烈要求增派更多的部隊,但是他僅僅獲得了他所要求的60萬援軍的六分之一。3月21日—4月5日的索姆河攻勢對英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並幾乎突破了高夫的第五集團軍的防禦。然而此次危機導致協約國軍最高指揮機構的成立,在黑格的推薦下,法國將軍福煦任協約國司令官。魯登道夫於4月9日發動第二次利斯河攻勢,這次攻勢幾乎達成徹底的突破。但是黑格著名的“身陷絕境”的電令激發了英軍的抵抗力,阻止了德軍的前進。8月8—11日,他在亞眠指揮發動反攻,此次戰役中英軍大量地使用坦克,在第一天就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以至於魯登道夫驚呼為“德軍的黑暗日”。從9月下旬到11月,作為福煦大反攻的一部分,他在佛蘭德指揮協約國軍發動進攻。

黑格的作戰方法往往簡單粗暴,他在1907年這樣寫道:“戰鬥的勝利取決於士氣和決心”。黑格看不到機槍和新式火炮給戰爭帶來的巨大變化,憑借其堅定的意誌無視大量的人員傷亡,堅持發動猛烈的直接攻擊。他的戰術一直遭到很多人的批評,被認為是有著深刻缺陷的。但也有人為黑格辯護,認為黑格主要受製於必須在西線持續援助法國人所產生的壓力,尤其是1916年在索姆河和1917年在帕斯尚代爾。此外,黑格堅持認為戰爭隻能在西線打贏,而戰時首相勞合·喬治對這一戰略提出強烈批評,認為同時應該通過東麵施加壓力。勞合·喬治寫到,他不止一次的懷疑自己是否應該辭職而不是聽任黑格繼續他的戰略。

從停戰後一直到1921年,黑格接任約翰·弗倫奇爵士擔任英國本土部隊總司令。在戰後部隊的重新編製中,黑格頑固的保護騎兵部隊的地位,阻礙裝甲部隊的建設。1919年他被封為黑格第一伯爵,還被英國政府授予10萬英鎊的獎勵。1921年,他成為貝梅賽德的黑格男爵。黑格還組建了英國皇家軍團,在英帝國各地旅行並募集捐款,致力於複員軍人的福利與救濟工作。道格拉斯·黑格爵士於1928年1月28日死於倫敦。黑格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成功地在大型的陸上戰役中組織、訓練和供應了一支上百萬的軍隊。他在與英國政治家們和法國人打交道中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意誌堅定的黑格也是一戰中最受爭議的將領,因為他的作戰幾乎總是伴隨著雙方的大量人員傷亡。黑格甚至因此獲得了“屠夫”的外號,這使得他有時成為冷酷、愚蠢和漠視士兵生命的代名詞。

同時,在1916—1919年間,他擔任了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榮譽校長一職。

艾倫比

人物簡介

艾倫比,全名埃德蒙·亨利·海因曼·艾倫比,(1861年4月23日—1936年5月14日),英國陸軍元帥。

生平介紹

艾倫比1861年4月23日出生於諾丁漢郡的布萊肯霍斯特,是海因曼·凱恩·艾倫比和卡特琳之子。結束了在位於桑赫斯特的英國皇家陸軍軍官學校的課程後,他於1882年加入恩尼斯基倫龍騎兵,開始了其軍事生涯。艾倫比很可能是一戰期間英國最好的陸軍指揮官。他機智、富有活力並充滿挑戰性。對戰略戰術的透徹理解使他成為一位天才的、巧妙的計劃者。他在美吉多的勝利是突破和追擊的傑作,這種勝利在一戰中是極為罕見的。他是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統帥之一。主要戰爭:第二次英布戰爭(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1914—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