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德國篇6(3 / 3)

1921年回國,進入慕尼黑大學學習。他對《凡爾賽和約》的條款極為不滿,聽了希特勒的講演後,覺得與他的思想完全合拍,遂主動參加納粹黨。1922年戈林投靠希特勒後,希特勒把從失業者中招募算來的衝鋒隊員交給他。戈林按正規部隊的要求,把他們組織起來,成為衝鋒隊指揮官,戈林很快就成為希特勒不可或缺的左右手。

1923年5月1日,戈林佩戴著勳章參加啤酒店暴動,大腿中槍,被迫流亡瑞典和奧地利。由於受傷不能及時治療,為減輕痛苦,每天注射嗎啡,戈林逐漸對嗎啡上了癮,變得意誌消沉,嗜毒如命。1927年大赦後,戈林回到德國,先後任數家飛機公司和漢莎航空公司的顧問。次年國會選舉,戈林成為納粹黨12名國會議員之一。1932年,戈林當選為議長,成為第一流的政客。

1933年初,希特勒擔任總理後,戈林任不管郭長,兼任普魯士的內政部長。他利用職務之便,以4萬衝鋒隊、黨衛隊、鋼盔隊人員組成一支輔助警察部隊,牢牢控製了占德國麵積2/3的普魯士的局麵。他利用“國會縱火案”,逮捕納粹的反對者,鞏固希特勒政權。同年4月,他把政治警察改為國家秘密警察,即蓋世太保。不久,他取代巴本成為普魯士總理。他設法使希特勒相信,羅姆可能策劃政變,促成希特勒血洗衝鋒隊。1933年5月,他被任命為航空部部長後,立即著手準備建立空軍。

西班牙內戰時期,戈林秘密派出空軍參戰。他讓飛行員不斷輪換,讓盡可能多的飛行員積累實戰經驗。1938年2月,希特勒接管整個武裝部隊指揮權後,授予他元帥軍銜。1940年7月,希特勒又授予他位居其他元帥之上的大德意誌帝國的帝國元帥軍銜。他還獲得獨一無二的大十字勳章。戈林仇視猶太人,在主持德國經濟後,就著手掠奪猶大人的財富,把猶太人驅趕出國,隻留下他們的財產。提議在城市建立猶太人隔離區和猶太人移民局,通過屠殺來最後解決猶太人問題。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侵波戰爭,希特勒在演說中宣布,如果戰爭時期他遇到不測,戈林將成為他的繼承人。這樣,戈林就獲得了希特勒法定繼承人的地位。在侵波戰爭中,戈林出動他的機群對波蘭空軍突然襲擊,使波軍的許多飛機毀於地麵。德國的轟炸機還對波軍的防線和城市進行狂轟濫炸,使許多城市化為灰燼。戈林的空軍對於使波蘭抗戰三周就被迫投降起了重要作用。空軍在侵波戰爭上的勝利,使戈林更加野心勃勃,狂妄自大,總以為空軍能夠解決戰爭中的一切問題。

1940年5月24日,德國裝甲部隊已經到達距離敦刻爾克20英裏的阿運河地區,準備對處於包圍圈中束手待擒的30多萬英法聯軍實施圍殲。但希特勒突然命令陸軍停止前進,把消滅敵軍的任務留給空軍。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戈林向希特勒建議用他的空軍來單獨消滅被包圍的敵軍,以減少寶貴的裝甲部隊的損失。實際上戈林是要為空軍取得最後決戰的機會,撈勸唾手可得”的勝利。但由於氣候惡劣影響了德國空軍攻擊的效果,同時德國空軍還受到英國新型噴火式飛機的有效抗擊,故而戈林的空軍雖然破壞了敦刻爾克港口,炸沉243艘英國運輸船,但戈林向希特勒誇下的殲滅英國遠征軍的海口,並沒有兌現。英法聯軍在德軍的鼻尖下從敦刻爾克海灘上夜以繼日地撤離,創造了曆史的奇跡。

德軍橫掃西歐以後,1940年8月,希特勒發布從空中和海上消滅英國海空軍,為登陸英倫三島掃除障礙的命令。戈林認為單憑空軍就能使英國屈服,海軍也認為隻有取得製空權,才能渡海作戰。戈林組織並發動代號為“鷹”的對英國大規模空中攻勢。戈林深信4天內就能摧毀英國戰鬥機在英國南部的防禦,2—4周就可以完全摧毀英國皇家空軍。早在7月,戈林就指揮空軍對英國的港口和軍艦進行不斷的試探性攻擊,企圖引誘英國戰鬥機出來作戰,但未得逞。8月15日,戈林把他的3個航空隊的大部分飛機都投入英倫空戰,共出動戰鬥機1149架次,轟炸機801架次。德英空軍戰鬥的結果是,德軍損失75架飛機,皇家空軍損失34架。按這個比例,德國很難戰勝英國空軍。

從8月24日到9月6日,戈林平均每天派出1千多架飛機,正確地把摧毀英國空軍防禦力量的核心——戰鬥機作為主要目標。德國空軍數量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英國前線機場都遭到巨大的破壞,指揮空戰的通訊係統也處於被摧毀的邊緣。 被擊毀和嚴重損傷的戰鬥機達446架,飛行員的傷亡已達1/4,局勢對英國皇家空軍非常不利。德國空軍如果堅持作戰,英國就會完全喪失空中防禦力量,德軍的登陸作戰就有可能成功。然而就在這一關鍵時刻,德國空軍的戰略改為大規模夜襲倫敦。事實證明,這是戈林的第二個重大失誤。這一變化,拯救了被打得暈頭轉向的皇家空軍,為皇家空軍恢複元氣提供了喘息之機,成為史無前例的英倫空戰的轉折點。由於戈林不能取得製空權,9月17日,希特勒開始無限期推遲“海獅”計劃的實施。戈林因在英倫空戰中沒有取得希特勒所期望的、他曾經在其他戰場上取得過的驚人勝利,使德軍無往不勝的神話第一次破滅,而在希特勒麵前開始失寵。此後,戈林就把指揮空軍實際作戰的權力委任給別人,自己退到第二線。在準備入侵蘇聯的計劃中,希特勒指定戈林負責掠奪蘇聯經濟財富工作,奪取蘇聯的經濟資財,供德國使用。戈林把已被德國占領的國家的經濟並入德國戰爭經濟之中。

1942年冬季,蘇軍發動冬季攻勢,在斯大林格勒包圍德國第六集團軍以及第4坦克集團軍一部。在最後討論被圍部隊堅守或是突圍的時候,戈林滿麵春風地出現在會議室,莊重地向希特勒保證,可以通過空運接濟被圍部隊。戈林的一句大話,使希特勒堅定了不準突圍的決定。此後戈林不斷被希特勒叫去彙報,他總是借口天氣忍劣,不能按計劃出動飛機,保證一旦天氣好轉,如數把給養運到。但是一直到1943年1月底被圍德國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戈林的保證也沒有實現。為此,戈林不斷受到希特勒對他領導空軍不力的嚴厲批評。戈林一怒之下甩手不幹,作長時間的休假。此後,戈林成為空軍乃至德軍曆次敗績的替罪羊。

1945年4月20日,戈林參加最後一次希特勒的生日聚會之後,同麵臨死神的希特勒告別,帶領滿載金銀珠寶的汽車大隊撤離柏林。他相信,希特勒的死期將近,自己就要成為繼承人了。4月23日,戈林在科勒的鼓動下,準備出山擔任和平談判的使者,遂召集顧問商議。大家認為希特勒既然決定留在柏林,業已與外界和政府斷絕聯係,事實上已不能視事。根據希特勒1941年6月29日發布的公告,戈林有責任接管政權。於是戈林電告希特勒,要求把這一權力委托肯定下來。希特勒收到電報後,在納粹黨辦公廳主任馬釘博爾曼的挑動下怒不可遏,回電說戈林已犯下叛國罪,如馬上辭去全部職務,可免一死。博爾曼為了掃除通往最高權力之路的障礙,電令在貝希特斯加登的黨衛隊總部,以叛國罪逮捕戈林及其部下。這樣,第三帝國的二號人物,德國曆史上唯一的帝國元帥就成了階下囚。

希特勒在自殺前一天的政治遺囑中,重申撤銷戈林的一切職務,並把他開除出黨。希特勒死後,戈林才重新獲得自由。盟軍占領德國後,戈林5月21日被押送到盧森堡邊境的蒙道爾夫美軍戰俘營,9月又被押到紐倫堡監獄。在紐倫堡審判中,戈林頑固堅持法西斯立場,一再否認自己的罪行。1946年10月1日,法官勞倫斯勳爵代美國際軍事法庭宣讀對戈林的判決,確認戈林犯有策劃戰爭罪、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判處絞刑。此後,戈林提出他作為軍人應以槍斃處決,但遭到拒絕,遂決定自殺。1946年10月15日晚,戈林這個法西斯罪魁服毒自殺,結束了他醜惡的一生。

埃裏希·魯登道夫

人物簡介

魯登道夫,(1865年—1937年),德國最偉大的將軍之一。

生平介紹

魯登道夫畢業於士官學校。1908年任陸軍總參謀部處長,在總參謀長小毛奇領導下對修改“施裏芬計劃”曾起到重要作用。1913年調任步兵團團長。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調往東線任第八集團軍參謀長,從此成為興登堡將軍的得力副手。1916年凡爾登之役後,擔任軍需總監。1917年他批準對英國進行無限製的潛艇戰,結果導致美國參戰。1918年在西線發動總攻遭到失敗,他力主頑抗到底,但政府人士掣肘,乃憤而辭職。德國十一月革命時避居瑞典,1919年2月返回德國,曾先後參與1920年卡普暴動和1923年希特勒的未遂政變。1925年為納粹黨總統候選人。1924—1928年為國家社會黨的國會議員。魯登道夫創立了“總體戰”理論,並於1935年著《總體戰》傳世。

戰爭經曆

魯登道夫生於波森附近的一個小鎮。他出生於一個破產地主家庭,在12歲時進入陸軍幼年學校,1882年,即他17歲時他從陸軍士官學校 畢業,被授予少尉軍銜,在陸軍任職幾年後,又於1890考入了陸軍大學(即聯邦國防軍大學的前身)他於1893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他的教官梅克爾將軍給他的評價是:“頭腦清楚,思維嚴密,生活習慣良好,各科成績都很優秀,戰史和戰術成績猶為出色,適應任何工作。”

1908年,魯登道夫調任總參謀部第二處處長,主管軍隊的訓練、裝備、動員等事宜。當時,各國都已開始做戰爭的準備,他根據多年任職得來的經驗,向上級遞交一份闡述軍事、政治形式的報告,德皇威廉二世和總參謀長小毛奇均對他明晰的洞察力和周密的設計讚賞不已。

1914年,魯登道夫身為旅長,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對比利時進攻的上文所述的一幕。自此,他官運亨通,權傾朝野,一直登到權力的頂峰。同年8月末,德國東部作戰失利,東普魯士守將弗蘭西斯接連敗北,俄軍兵分兩路,進逼東普魯士。德國朝野震動,在這緊要關頭,魯登道夫臨危授命,被德皇任命為東普魯士第八軍參謀長,同新上任的司令興登堡一起抵禦俄軍。

魯登道夫和興登堡聯手,不少人稱其為珠聯璧合。興登堡十分信任參謀長魯登道夫,說他要使“參謀長的聰明才智、幾乎超人的精力和從不懈怠的幹勁得到充分的發揮,必要時為他創造條件”。他們於8月23日上任,幾天內,魯登道夫調整了軍事部署,對俄軍采取各個擊破的軍事包圍戰略。為了誘敵深入,陷敵於絕境,他指揮德軍在弗蘭克諾詳敗而退,使俄軍中計。德軍調動部隊從兩翼合圍,從8月26—30日,經過5個晝夜的鏖戰,俄軍大敗,俄第二集團軍全軍覆沒,指揮官薩姆索諾夫在絕望中自殺。俄軍陣亡被俘者達12萬人之多。德軍繳獲彈藥、武器不計其數。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一次圍殲戰,史稱“坦嫩貝格戰役”。坦嫩貝格大捷,顯示了魯登道夫的非凡才能,他和興登堡聲威大震,同時興登堡被德皇授予元帥軍銜而魯登道夫則或得一級上將的軍銜。

1914年11月,魯登道夫被提升為東線方麵軍參謀長。1915年,魯登道夫的謀劃下,德最高統帥部調整了軍事部署,把軍事進攻的重點從西線移到東線。因為當時德軍在西線戰場受挫,速勝無望,而來自東線俄國威脅日漸明顯。為了擺脫腹背受敵的處境,必須集中重兵在一條戰線上作戰,盡管由於統治集團意見分歧,魯登道夫策劃的重心東移計劃受到限製,但在魯登道夫的精心安排下,德軍在這一年中發動了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的全麵攻勢,德軍擇俄軍薄弱之處,以突襲的方式,打得俄軍失城市丟地,傷亡、被俘多達170萬,使德國東線形勢大為改觀。

1916年,德總參謀長法爾肯海恩不顧魯登道夫等軍事將領的強烈反對,將軍事進攻的重心從東線移至西線,並指揮德軍從西線發起攻擊,結果在凡爾登大敗,法爾肯海恩引咎辭職,由此登堡繼任總參謀長。8月29日,魯登道夫被任命為最高統帥的第一軍需總監,成了德國第三屆最高統帥部的要員,直到1918年10月,魯登道夫炮製的德軍冒險戰略被協約國軍隊擊敗而解職。

“我們要來個中心開花,其餘部分就會跨下來”,這是魯登道夫1918年3月發動大規模進攻前,對他的一位集團軍指揮員說的一句話。可以說,這是他軍事思想的表露。魯登道夫思維敏捷,知識淵博,在軍事戰術上的創新令人歎服。他的新戰術運用曾大大減少了德軍人員的傷亡,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物力的不足,使德軍的軍事研究水平高人一等。

首先,魯登道夫完全放棄了“不惜一切代價保住陣地”的作戰指導思想。他認為,猛烈的炮火可以消滅前沿陣地的全部守軍,人被消滅了陣地也守不住,因此應該把部隊撤到遠離前沿陣地的後方,即敵人的炮火射程之外,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按照這一戰術,1916年下半年,德軍將所以無軍事價值的陣地統統放棄,把軍隊撤了回來,從而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形成強有力的拳頭,待機反擊。

其次,魯登道夫還提出了充分利用炮兵優勢,保持作戰的突然性和機動性的新進攻戰術。在1918年3—5月的聖困廷-拉費爾、利斯河和維斯雷戰役中,按照他這一戰術思想,德軍沒有再重複過去那種先轟炸一星期後,進攻部隊向前推進,進攻也不是排成長長的橫隊,而是排成短隊和不規則的隊形,任務是不論右翼或左翼出現什麼情況,都因應盡可能向前推進,占領敵人的指揮所,切斷敵人的聯係。在發起進攻前才把部隊拉上去,增加作戰隱蔽性、突然性等等。

這些新的打法,如前所述,在1918年3月,英軍第五集團軍被德軍打得暈頭轉向,法軍也因此損失幾萬人馬和許多裝備。為了落實新的戰術指導,魯登道夫還提拔了一批年輕有為的軍官,編寫了新的戰術手冊和步兵與炮兵協同條令等,這些舉措對德軍建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這樣。新提拔的那些人中,如胡蒂爾、貝洛、長騰等等,都成了新的防禦和進攻戰術的行家。1935年,魯登道夫發表軍事戰略專著《總體戰》。這一年魯登道夫被德國政府授予元帥軍銜。

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理論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和20世紀初工業生產、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發展水平提出的,對現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有重大促進作用。希特勒及其將軍們更是將此理論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曆史以巨大影響。

1923年,58歲的魯登道夫和希特勒一起參與了“啤酒館暴動”,並積極為德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做準備工作。1937年2月20日,魯登道夫在慕尼黑逝世,終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