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英國篇1(1 / 3)

克倫威爾

人物簡介

克倫威爾,全名奧利弗·克倫威爾,(1599年—1658年),生於亨廷登郡的一個沒落的新貴族家庭。英國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才幹傑出、叱吒風雲的軍事將領,是使國會民主政體成為英國政體的關鍵性的人物。

生平介紹

克倫威爾青年時期就學於劍橋一個著名清教學院,受到清教思想的薰陶。1628年被選入議會。30年代遷居劍橋郡。曾幫助當地農民反對貴族地主排幹沼澤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因而在東部各郡中頗孚眾望。1640年作為劍橋郡的代表先後被選入“短期議會”和“長期議會”。在長期議會中,與堅決反對王黨的議員站在一起。參加製定《大抗議書》等文件。1642年,英國內戰開始,他站在國會革命陣營方麵,以自己組織的“鐵騎軍”屢建戰功。1645年,國會授權克倫威爾改組軍隊,他以鐵騎軍為基礎組成“新模範軍”。他指揮這支軍隊,戰勝了王黨的軍隊。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壓力下,以議會和軍隊的名義處死國王查理一世。5月,宣布英國為共和國,成為實際軍事獨裁者。他鎮壓掘地派運動,出兵遠征愛爾蘭。1653年,他驅散議會,自任“護國主”,但國內經濟狀況不斷惡化,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克倫威爾始終未能穩定局勢。1658年病死。

戰爭經曆

1599年克倫威爾出生在英國亨廷頓。在他的青年時期,英國被各教派之間的糾紛弄得動蕩不安,在任的國王信仰並且想實行君主專製製度。克倫威爾自己是一個農場主和鄉紳,一個虔誠的清教徒,1628年他被選進議會,但是為期不長,因為翌年國王查理一世就決定解散議會,獨自一人統治國家,直到1640年在對蘇格蘭人作戰需要資金的情況下,才召集了一個新議會,克倫威爾又當選為議員。新議會強烈要求國王不再實行專製統治。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從議會,於是1642年在忠實於國王和忠實於議會的軍隊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

克倫威爾站在議會一邊。他返回亨廷頓,組織一支騎兵隊同國王作戰。在曆時四年的戰爭中,他那傑出的軍事才能使之聲望日攏在使戰爭出現轉機的關鍵性的馬斯頓戰役中,克倫威爾都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646年戰爭結束,查理一世成了階下之囚,而克倫威爾則被認為是議會方麵最成功的將軍。

但是和平並沒有到來,因為內部發生分裂,各派別間存在著根本的分歧,還因為國王對此了如指掌而未有求和之意。沒過一年,國王潛逃,企圖東山再起,重新糾集他的軍隊,就這樣第二次內戰爆發了。這場戰爭繼續的結果是克倫威爾擊敗了國王的軍隊,從議會中解除了占多數的溫和派議員,並於1649年1月30日把國王推上了斷頭台。

英國這時變成了一個共和國(叫做共和政體),臨時由一個國務委員會來領導,克倫威爾任國務委員會主任。但是保皇黨分子不久就控製了蘇格蘭和愛爾蘭,支持已被處死的國王的兒子──未來的查理二世。結果克倫威爾的軍隊成功地占領了愛爾蘭和蘇格蘭。長期連綿不斷的戰爭最終在1652年以保皇黨軍隊被徹底擊敗而告結束。

由於戰爭已經結束,建立了一個新政府的時機應該到來了,但是還存在著實行立憲政體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克倫威爾的有生之年從未得到解決。這位清教徒將軍能夠領導反對君主專製製度的軍隊贏得勝利,但是他的威望卻不足以解決他的支持者中間存在著的社會衝突,不足以使他們對一部新憲法取得一致意見。這些社會衝突和宗教衝突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宗教衝突使新教徒內部四分五裂並且同羅馬天主教劃清了界限。

當克倫威爾開始執政時,1640年組成的議會所保留的成員都屬於一個數目不多、無代表性、過於激進的少數派,即所謂的殘餘議會。起初克倫威爾想要通過談判來進行新的選舉,但是當談判破裂時,他就用武力解散了殘餘議會(1653年4月20日)。從那時起直到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為止,曾先後成立和解散了三個不同的議會,采用了兩部不同的憲法,但都未能發揮作用。在此整個期間,克倫威爾靠軍隊的支持來維係統治,實際上他是一個軍事獨裁者。但是他多次試圖建立民主政體和堅持拒絕別人給他加冕,其目的是表明他不想實行獨裁統治,他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他的支持者們創建不出一種切實可行的政體。

從1653年到1658年,克倫威爾使用護國主的頭銜統治著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在這五年期間,他在不列顛建成了大體完好的政體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機構。他改善了粗暴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許猶太人再來英格蘭定居,在那裏實行他們自己的宗教(他們在三個多世紀以前被國王愛德華一世驅逐出境)。克倫威爾推行的外交政策也是成功的。他於1658年因患瘧疾在倫敦去世。

克倫威爾的長子理查德·克倫威爾繼承了父位,但是他統治的時間極為短暫。1660年查理二世恢複王位。奧利弗·克倫威爾的遺體被掘出來吊在絞刑架上。這種報複的行徑並不能掩蓋實行君主專製主義的鬥爭已經失敗的事實。查理二世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不想同議會至高無上的權力相抗衡。當他的繼承人詹姆斯二世企圖恢複君主專製主義時,頃刻間就被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給廢除了王位。革命的結果與克倫威爾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一種君主立憲製,國王明確地服從議會,實行宗教信仰自由。

自從奧利弗·克倫威爾去世以來,他的品格成為了人們爭論不休的對象。許多評論家指責他是偽君子,指出他雖然總是在口頭上讚成議會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反對獨斷專行的統治,但是在事實上卻建立了一種軍事獨裁統治。大多數人卻認為,雖然克倫威爾在局麵失控的情況下不得不實行獨裁統治,但他對民主政體的獻身精神是十分真誠的。據人們評述說他從不偏激,從未曾接受王位和建立永久性的獨裁統治。他的統治通常是溫厚寬容的。

當然他的重要作用就在於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在英國內戰中打敗了保皇黨軍隊。既然在克倫威爾初露鋒芒之前的戰爭的初期,議會軍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失敗,看來要是沒有他,這支軍隊完全有可能不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克倫威爾勝利的結果使民主政體在英國得到了持續和鞏固。

在十七世紀,歐洲大部地區都正在朝著更強大的君主專製主義的方向發展,民主政體在英國的勝利是逆總的曆史趨勢而出現的事件,在隨後的年月裏,英國民主政體的榜樣對法國啟蒙運動、法國革命和最終在西歐建立民主政體都是一個重要因素。還有顯而易見的是,民主勢力在英國的勝利對於在美國以及英國先前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建立民主政體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英國在世界上隻是個彈丸之地,但是民主政體卻從英國湧向世界的其他某些範圍不小的地區。

如果不是哲學家約翰·洛克對於英國和美國建立民主製度也做出了幾乎同等貢獻的話,奧利弗·克倫威爾在本冊中的名次還要高些。克倫威爾基本上是一個實幹家,洛克則是一個思想家,因而很難估計他倆的相對重要性。根據洛克時代的才智狀況來看,即使沒有他本人,與之非常近似的政治思想也許會有人不久就會提出來。但是假如沒有克倫威爾,議會很可能在英國內戰中失敗。

霍雷肖·納爾遜

人物簡介

霍雷肖·納爾遜,(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英國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的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在1798年尼羅河戰役及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帶領皇家海軍勝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戰役擊潰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但自己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彈陣亡。

生平介紹

納爾遜生於諾福克郡一個小康之家,1771年靠舅父的關係加入海軍,很快在軍中備受賞識,屢獲擢升,至1779年首次任軍艦艦長。不過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一度在西印度群島惹上官非,返國後又賦閑在家。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英、法日益交惡,他才在1793年獲重新重用,被派往地中海一帶服役。納爾遜在土倫附近一帶參與過幾場小型戰事,並有份協助英方攻下科西嘉島,但期間失去右眼。後來在1797年的聖文生戰役中,他率兵先後登上兩艘敵方戰艦展開惡鬥,因而聲名大噪。聖文生戰役後不久,納爾遜在加那利群島的聖克魯斯-德特內裏費進行另一次軍事行動時,失去右臂,被迫返回英國休養。他在翌年1798年複出,帶領英軍在尼羅河戰役重挫法國海軍,此後繼續留守地中海,協助那不勒斯對抗法國入侵,但後於1800年被召回國。在1801年,納爾遜再獲起用,前往波羅的海,並在哥本哈根戰役中擊敗丹麥海軍。此後,他再被派往地中海阻止土倫的法國艦隊駛離地中海,但不成功,雙方於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展開追截,最終法國艦隊成功逃逸。納爾遜返國稍作休息後,在1805年9月再度出擊堵截位於加的斯的法、西聯合艦隊,並在10月21日爆發特拉法加戰役,納爾遜在戰事中取得英國海軍史上其中一次最重大的勝利,但他自己卻中彈陣亡,身後遺體運返英國,落葬於聖保羅大教堂。雖然納爾遜與漢彌爾頓爵士夫人艾瑪的風流生活在他生前一度招來不少閑言蜚語,並成為輿論的焦點。不過自去世以後,納爾遜被國人普遍視為偉大的軍事人物,他的英雄色彩在19世紀中葉開始得到加以宣揚,令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成為大英帝國與英帝國海上霸權的象征之一。即使到現代,納爾遜在不少英國人心目中仍享有崇高地位,現今位於倫敦西敏的特拉法加廣場,即為紀念納爾遜而在1843年建成的。

戰爭經曆

霍雷肖·納爾遜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海軍指揮官。他的行為準則、英勇品格和高超的航海技術直到今天還是海軍軍官學習的楷模。納爾遜有統領世界上最龐大和經過最好訓練的海軍的優勢,率領這支海軍一直以出色的謀略智取敵人並取得了一係列曆史性重大勝利。納爾遜是開明的領導人,對愚蠢的人沒有耐心,對於他認為愚蠢的命令不予理睬。納爾遜對部下關懷備至,他們對他的每一項決定都很推崇。

霍雷肖·納爾遜是英國帆船時代最著名的海軍將領,軍事家。1758年9月29日,他出生在英國諾福克郡伯納姆索埔村的堂區牧師寓所,也正是在這一年,英國政府批準建造勝利號戰列艦。父親埃德蒙·納爾遜牧師(1722年—1802年)為當地的堂區牧師,母親為凱瑟琳·索克令(年—1767年),是西敏榮譽領俸牧師莫裏斯·索克令博士之女。凱瑟琳·索克令本身為已故英國首相羅伯特·沃波爾爵士(即第一代奧福德伯爵)的其中一位侄外孫女,亦是輝格黨政治家第二代奧福德勳爵(1723年—1809年,後晉為第一代奧福德伯爵)的表妹。第二代奧福德勳爵同時是納爾遜的教父,因此父母為納爾遜起名時,取用其教父的教名“霍雷肖”。納爾遜的父母在1749年5月11日結婚,共生有11位孩子,納爾遜排行第六,但11名孩子中僅有8位存活下來,當中納爾遜是家中第三位沒有夭折的孩子。納爾遜9歲喪母,故家中大小皆要由父親一力承擔。納爾遜幼年時入讀位於諾維奇的英皇愛德華六世文法學校,後來再轉到北沃爾沙姆的約翰·帕斯頓爵士學校繼續學業,可是他在12歲那年中途輟學。納爾遜是家裏八個孩子的第三個,他9歲時母親去世,這個大家庭就由他父親一肩擔起。12歲那年,他作為一名海軍軍校學生加入了英國皇家海軍,並到了他舅父沙克林任艦長的艦上當實習生。他隨艦一起遠航,獲得了很多船駕駛和海上生活的經驗。沙克林利用他的影響使納爾遜來到號上,隨它參加了北極探險,使年僅14歲的納爾遜獲得了在冰海航行的經驗。

沙克林升任皇家海軍審計官,他的影響更加速了納爾遜在海軍中的晉升,納爾遜勤奮好學,他很快掌握了很多海上技能,成為了一名經驗豐富而又能幹的年輕軍官。

在1770年秋天,福克蘭危機爆發,皇家海軍受命動員防範與西班牙爆發海戰,納爾遜任職海軍的舅父,海軍上校莫裏斯·索克令(1726年—1778年)遂獲奉命指揮停泊於查塔姆港,擁有64門炮的三等戰艦HMS合理號,以準備隨時奉召出征。自少便希望出海的納爾遜於是趁此機會加入皇家海軍,在1771年1月1日,年僅12歲的他正式以普通海員及艇長身份到舅父麾下的合理號服役,登艦後不久又獲委為海軍候補少尉,接受正式訓練。

但不久以後,福克蘭危機不戰而解,索克令遂內調回泰晤士河指揮HMS喜悅號。有見在內河工作無助海員訓練,索克令安排納爾遜到一艘由其舊部擔任船長的商船工作,並出發到西印度群島一帶。納爾遜出海14個月後返回英格蘭,但這次的出海沒有帶來特別愉快的經曆,相反,他還一度對繼續投身海軍的選擇有所保留。在1773年,納爾遜成功爭取到海軍上校史格芬頓·路特維奇指揮的HMS卡爾卡斯號任職,參與北極探險,以試圖找尋通往印度的不凍航道。納爾遜所屬的船隊雖然避過斯匹次卑爾根島一帶的冰雪,但始終也無功而還,而納爾遜在一次未經批準的探險行動中,更差點為北極熊所傷。